美苏在柏林有什么冲突,为何一堵“柏林墙”,就解决地柏林危机

历史小博主 2022-04-11 09:21:16

上世纪60年代,美国和苏联,在德国的柏林,产生了巨大的矛盾,先后掀起了两次“柏林危机”,那么两国之间,在柏林到底因为什么产生冲突,为何最后建了一堵“柏林墙”,就完美解决了呢!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德国一直处于分裂处罚阶段,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东德加入了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而西德加入了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从而标志着美苏的欧洲的冷战继续加剧。

因此柏林尤其是西柏林,成为两大霸权国家的必争之地。

西柏林位于东德之内,可是在主权上不属于东德,在政治经济上,于西德联系密切。在美国的严重,西柏林就是政治网中一个漏洞,也是东德人流入西德或者西方世界的一个通道。

从战略上来讲,西柏林就是苏联争夺欧洲的前线城市,可是在这里有1万多的英法驻军。在经济上,西方国家更是不遗余力地挖东德的墙角,其实就在挖苏联的墙角。

苏联一直在国际上,指责美国和西方国家,通过西柏林进行间谍破坏活动。在这样的情况之下,1958年11月27日,赫鲁晓夫公开宣称并会照,美英法等8国政府,必须协商一个合约,解决西方8国,对西柏林的军事占领状态。还声称,如果8国拒绝,苏联则会当方面和东德缔结合约。

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知道后,立即就不干了,直接下令西德和西柏林进入战备状态。面对美国强硬的立场,赫鲁晓夫有点心虚了。于是1958年8月5日,在访问东德的时候,放出话来,如果西方领导人愿意谈判,苏联可以做出适量的退让。

就这样第一次柏林危机,就像说了个笑话一样,暂时平息了。

1961年,第二次柏林危机爆发。当时西德的经济,处于高速的发展中,而东德则相反,远远的落后于西德。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东德战败后,给苏联大量的赔偿,也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

为了更好地生存,东德人开始大量地流向西德。当时东、西德之间存在着很开放的边界,长达42公里,虽然有明显的分界线,可是根本阻挡不住行人。

东、西德之间,还保留这统一的下水道、高架电车、地下电车,可以说人口流动十分的便利,从德国正式分裂,一直到1961年,东德有350万的人口,流向的西德,导致东德发展更加的缓慢。

东德经济即将崩溃,苏联自然不能坐视不管,赫鲁晓夫再一次对西柏林开刀。这个时候,肯尼迪成为美国的新总统,戴高乐为了民族独立,也开始反对美国霸权,北约的内部出现了巨大的分歧。

赫鲁晓夫认为,时机一到,不容错失。于是1961年,美苏在维也纳会晤,赫鲁晓夫提出西柏林的问题,要求西方必须取消对西柏林的占领,并再一次扬言必须在六个月内给出答复。

赫鲁晓夫回到苏联之后,立即在柏林问题上,制造紧张气氛,做出一种备战的状态。甚至1961年,苏联的军事预算增加三分之一,高达124亿卢布,还准备征召预备役军人,并宣布停止120万军人的复原。

华沙成员国,也没有闲着,苏联国防部长还亲自指挥,在东德举行军事演习。赫鲁晓夫,还大言不惭地宣称“未来战争,要用原子弹、氢弹解决”。

然而,肯尼迪也不是善茬,立即给予回击,直接追加国防经费32亿美元,征募新兵数量增加一倍,继续向西欧国家派遣军队,美国驻欧部队的数量,达到了30万人。之后美国,有在西德进行了空军部队军事演习。

从两国的苗头上,战争有一触即发之势。

可是事实上,两个国家只是为了面子,装装样子罢了,都是色厉内荏之辈,都愿意接受谈判解决,可是谁都不想首先提出来,就这样一直处于僵持状态。

可是,就在这个期间,赫鲁晓夫携带夫人,还有500多名军政要员,参加了美国驻苏大使,举行的独立节招待会。一直都是谈笑风生,根本不提柏林的问题,这更能说明,美苏两国在核能力上,势均力敌,双方的行动都收制约,这也成为柏林危机缓和的因素之一。

另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苏联为了防止东德人口继续流失,从1961年8月13日开始,对所有通道口实行的封闭管制,并砌筑了8.6米高的水泥墙,墙顶还有铁丝网,这就是著名的“柏林墙”。

“柏林墙”修筑好后,美国曾经扬言,要用推土机给拆掉,可是几次行动,损坏的部分,苏联都会迅速修好。后来肯尼迪,派了一直1500人的战斗部队,从西德出发,耀武扬威的前往西柏林,肯尼迪发现,“柏林墙”的存在,并不影响军队进入西柏林,于是容忍了“柏林墙”的存在。

“柏林墙”修建好之后,稳定的了东德的人口流失,存进了东德经济的发展。让美苏冷战逐渐走进缓和的阶段。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