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每天带来名人感动的故事!

刘广宁是上海电影译制厂的著名配音演员,曾为《天云山传奇》、《沙鸥》、《胭脂》、《夜上海》等电影、电视剧配音,并参加广播剧演播。曾获得第五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女配音演员奖。
刘广宁的丈夫曾是上海歌剧院管弦乐团团长潘世炎,育有两个儿子。1992年,刘广宁提前退休,只能无奈远走香港。
2008年,潘世炎不幸逝世,这让刘广宁很是悲痛不已。2020年,刘广宁永远的离开了人世间,在她走的那天,为何没有一个亲人为她送别?

01.
刘广宁,1939年出生于中国香港的一个名门望族,她的爷爷刘崇杰可谓名垂史册,作为晚清及民国时期的外交家,曾与梅兰芳、马连良、徐悲鸿等名流为友。而刘崇杰的奶奶是林则徐的女儿,爷爷刘齐衔更是道光年间的进士,家世显赫。
刘广宁的父亲刘学恂则在1910年与林徽因的父亲等人合资创办了福州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这一举动不仅实现了历史性的变革,也宣告了福州市民告别煤油灯的历史。然而,尽管名门之后,刘广宁却不炫耀自己的家族光环,她保持低调,从不过多谈及祖辈的辉煌。

在抗战爆发后,刘崇杰一家被迫离开故土,迁居香港。刘广宁恰好在这个动荡时期诞生,而后在1943年,年仅4岁的她又随着家人的脚步迁至上海,逃避着战乱的阴影。
刘广宁的奶奶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口音里带着浓郁的京腔。这股京味影响了刘广宁的童年,让她从小就培养了流利的京腔,成就了她良好的语言基础。

家庭环境的影响让刘广宁在文化积累方面也颇具优势。早年,她家中藏书丰富,而年幼的她就开始涉猎经典。令人惊讶的是,她在只有9岁的时候就开始阅读《镜花缘》,这份阅读的初衷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情感世界。
到了15岁,她已经完成了整个《红楼梦》的阅读,同时,在爷爷奶奶的引导下,她还深入研读唐诗宋词,让自己的文学造诣更加深厚。

从小沐浴在文学的氛围中,刘广宁的修养与情感因此得以培养。她早早地打下了文学和语言的坚实基础,为自己未来的表演生涯奠定了深厚的内涵。
在高中时期,刘广宁走进了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业余广播剧团,与上官云珠的侄女——备受尊敬的厦门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韦嫱,成为了她的亲密好友。这个团体仿佛为她开启了一扇通往未来的门,让她尝到了舞台的魅力,也在其中结交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尤其与韦嫱的情谊让她倍感温暖。

随着高中毕业,刘广宁站在了人生的分岔口。她对于传统的大学道路毫无兴趣,内心总是憧憬着加入艺术团体。她身上的“官三代”血脉似乎也带着一份坚韧与追求,于是她向往的那个舞台显得更加诱人。
然而,报考的路并不平坦,她的简历被投向了北京、上海等多家艺术团体,然而这些努力都没有得到及时的回应,令她历经一番坎坷。但正是这些经历,成就了她不屈不挠的演艺梦想。

02.
1960年,刘广宁仿佛被命运之手引领,偶然听闻上海电影译制厂正在寻找新人才。这个消息让她内心涌起一股莫名的冲动,她开始萌生了给译制厂领导写一封自荐信的念头。或许是之前的尝试已经让她见惯了失望,但她仍然鼓足勇气,将自己的渴望和才华用文字表达了出来。
然而,以往上百封类似的信件都被寂静地吞没,仿佛沉入了无底的黑暗。她几乎以为这次也会如同往常一般不见回应。然而,令她意想不到的是,上海电影译制厂的回信竟真实地降临到她手中。那封回信伴随着单位的公章,仿佛是一个光明的信号,照亮了她前进的道路。而这种耀眼的光芒,是她在过去的日子里曾渴望而又不敢奢求的。

来到译制厂参加配音演员的招聘考试,刘广宁感到满怀期待又有些紧张。与她一同参加考试的,还有另外6位竞争者。
在考场上,她展示了自己的朗诵才华,既能准确地演绎诗歌的情感,又能自如地演绎电影台词的味道。主考官是位名叫时汉威的译制导演,他对刘广宁的声音条件赞不绝口,为她在考试中展现出色的发挥点赞。初试通过的好消息,宛如一股清风吹过,给予了她莫大的鼓励。

此后的二试、三试,刘广宁也坚定地一一通过。然而,她在当时的配音领域几乎是一张白纸,对口型、节奏感都欠缺经验。站在配音棚前,她像是在迎接未知的挑战。当银幕上的角色开口说话时,她仿佛被引导,踏上了一个崭新的舞台。
她试图与角色融为一体,将自己的声音完美地嫁接在影像之上,尽管刚开始她自己都对录出的声音感到有些陌生。这段经历充满了兴奋与探索,让她在音响的世界中慢慢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旋律。

踏入上海电影译制厂的大门,刘广宁迈出了人生崭新的一步,融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配音。她的声音成为了角色的灵魂,为影片赋予了更深的情感和生命。片刻的安静,她会化作那些银幕上的形象,以她独特的声音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呈现给观众。
《叶塞尼娅》、《绝唱》、《吟公主》、《生死恋》、《白衣少女》……这些电影,都曾因为刘广宁的声音而变得更加动人。她用声音赋予了角色情感,用音色为影片的情节点缀出色彩。

每一个角色都是一个新的挑战,她要站在一个全然不同的角度,理解角色的性格和心境,然后将这一切融入到她的声音之中。这不仅需要技巧,更需要对角色的深刻理解和情感共鸣。
在配音的世界里,刘广宁的声音逐渐被认可,她的名字也渐渐传开。她的声音如同一股清泉,润泽了一部部影片的情感,为观众营造了更加丰富的观影体验。这段配音生涯,也成为了她在影坛中的一份珍贵贡献,留下了无数令人难忘的声音瞬间。

03.
1962年,在人生的舞台上,命运将刘广宁与潘世炎这两颗璀璨的星星汇聚在一起。是一个同事的介绍,将这两个完美的谱写者牵引至彼此的注视下,彼时的刘广宁正处在事业的巅峰,她用声音为电影镌刻情感,而潘世炎则是一个年少轻狂的勇士,早早融入新四军新安旅行团,用舞蹈的优美书写着自己的青春传奇。
这段缘分并非止于平凡,而是在两颗灵魂深处诉说着共鸣。潘世炎的坚韧和刘广宁的才情,在彼此的眼中映衬出一种奇妙的和谐。他们是同道中人,心有灵犀,而年龄的差距并没有成为他们相知的障碍,反而让彼此拥有了更多的共鸣和倾慕。

潘世炎,那位眉清目秀、多才多艺的帅哥,他的成熟和深邃,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刘广宁内心深处的情感。而刘广宁,她的独立和聪慧,犹如一颗明亮的星,照亮了潘世炎的前行之路。他们的相遇,仿佛是命中注定,两颗星星在宇宙中靠近,互相映衬,共同演绎着一段美丽的恋曲。

1963年,一个充满着温情与珍贵的年代,刘广宁与潘世炎的爱情走向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这一年,他们在上海的繁忙街头,举行了他们的婚礼。这并非一场奢华的婚宴,而是一份来自心灵深处的真挚承诺。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住房成为了珍贵的资源,但这并没有阻止刘广宁与潘世炎的爱情前行。潘世炎的同事,一位杰出的歌唱家任桂珍,在这个重要时刻,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住房让给了这对新婚夫妇,为他们筑起了一个美好的温馨家园。

这个小小的住房,见证了两颗心的结合,也成为了他们爱情的见证人。在这个朴实的空间里,刘广宁与潘世炎共同迎接每一个早晨,分享每一个夜晚,用彼此的陪伴温暖彼此的心灵。这是一段无需豪华却丰富至极的爱情,一份从内心深处升华出的情感,与时间一同绽放,愈发显得珍贵与美好。
婚后,刘广宁与潘世炎的生活因着两个可爱的儿子而愈加热闹。小屋子渐渐显得有些拥挤,仿佛是不够容纳这个幸福的家庭。然而,命运似乎总是眷顾着他们,单位看在刘广宁的辛勤工作与家庭的份上,安排了一套更为宽敞的小两居。

这个位于上海新华路的小两居,成为了刘广宁一家美好生活的延续。在这个舒适的空间里,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家庭的温馨与欢声笑语。儿子们在这里长大,留下了无数快乐的回忆。每天,刘广宁和潘世炎都在这里分享着彼此的喜怒哀乐,见证着孩子们的成长。
这套小两居,虽然并不宽敞,却充满了浓浓的亲情与温暖。在这里,他们共同书写了幸福的故事,共同面对生活的挑战,无论风雨还是晴天,都是彼此最坚实的依靠。这是一个充满了温暖与希望的家,见证了他们的梦想和努力。

04.
1987年的四月,刘广宁凭借对影片《天使的愤怒》中詹妮弗的深情配音,荣获第5届大众电视“金鹰奖”的最佳女配音演员奖,这是对她艺术才华的崇高认可。
刘广宁的声音犹如一股清泉,甜美而润泽,仿佛细腻的音符在空气中跳跃。她善于通过声音的微妙变化,捕捉角色情感的纷繁复杂。她尤其擅长赋予角色温柔纯真、善良美好的形象,每一次的配音仿佛都是在诉说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因此,她被誉为“银幕后的公主”,用她的声音演绎出一个个令人难以忘怀的角色。

刘广宁与李梓、赵慎之并称为配音领域的“三朵金花”,她们三人的合作在影片《望乡》中达到了巅峰。这部影片见证了三位金花的精湛配音艺术,也成就了一段传世佳话。通过她们的声音,角色的情感得以深入人心,观众与角色之间的情感纽带更加紧密。
刘广宁以她独特的声音,为无数角色赋予了灵魂,成为了配音界的璀璨明星,也将她的声音传扬至千家万户。

刘广宁将心思全都投入到配音事业中,而她的丈夫潘世炎则义无反顾地担负起家庭中的家务。他成了家里的“煮男”,负责买菜、做饭,还要照顾两个儿子的生活起居,为的就是不让家务事分散刘广宁的专注和精力。这种默默付出的背后,是一份深沉的爱与支持。
有时,刘广宁回家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这时,潘世炎会细心地安排一切,让她可以靠在沙发上休息,疲惫时有他的关怀和照顾。

两个儿子则成了潘世炎的重心,他一手带大了这两个孩子。刘广宁因为忙于事业,并没有过多地参与他们的成长过程。而丈夫的包容和付出,为刘广宁在事业上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刘广宁的成功离不开她的才华和努力,但也少不了丈夫潘世炎在背后默默的支持。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付出,相互理解和呵护,构成了一幅温馨的家庭画面。

2008年,刘广宁一家已经在香港安居了整整16年。两个儿子也都已经成年,展开了各自的人生道路。大儿子在香港创办了一家网络公司,而小儿子则在日本完成留学后,成为一名大学教授。
在香港的这段时间里,刘广宁与她在上海电影译制厂的老同事们,如苏秀、曹雷、赵慎之等,一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尽管身在异地,彼此的友情却依旧坚固。这些老友们都曾劝她考虑回到上海,重新回到译制厂工作,再度融入那个曾经的创作圈子。
这个时刻,刘广宁面临着一个重要的抉择,是要继续留在香港,还是回到上海重新开启她在译制厂的配音生涯,都需要她仔细思考。

05.
2008年的秋天,刘广宁和丈夫做出了重要的决定,决定回到上海定居。然而,命运的转折却让他们遭遇了巨大的打击。没想到,灾难突然降临,潘世炎竟被误诊,短短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他就离世了。潘世炎与刘广宁共同走过了几十年的风雨历程,彼此间早已成为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们一直是对方坚强的后盾和支持。
潘世炎的离去让刘广宁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她感到自己失去了生活中的重要支撑,心情沉重得难以言表。在这个艰难的时刻,她的两个儿子都不在身边,而她的老同事们却伸出了温暖的手,送来了无私的关怀和慰藉。这个团结互助的情感网络成为刘广宁在失去丈夫后的重要精神支持。

2020年的春节后,全球范围内的疫情肆虐,形势堪忧。然而,这个时候,两个儿子却因疫情而不能回到上海,无法亲自陪伴刘广宁。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刘广宁独自一人留在上海的家中,进行着隔离。
然而,命运再次对刘广宁施加了考验。不久之后,她进行了一次手术,而这一次的手术使得她的身体状况不如从前。在住院期间,医生建议她吸氧,然而她担心过多的吸氧会导致身体产生依赖,因此坚持没有选择吸氧。

就在6月25日,也就是端午节的时候,刘广宁在上海离世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疫情的原因,她的两个儿子依然无法亲自赶回身边。
然而,在她最需要的时刻,上海电影译制厂的领导、同事,以及潘世炎的学生们都前来送别,为刘广宁送行,完成了她生命中的最后一程。

刘广宁的离世无疑给她的两个儿子带来了巨大的悲痛,失去母亲是一种无法填补的心灵创伤。然而,面对这个沉重的现实,两个儿子选择了保持乐观和坚强,怀念着他们的母亲,将她铭刻在心中。
在刘广宁的离世之后,这两个儿子用坚定的信念和美好的回忆,将母亲留在心底。他们会想起母亲的温暖微笑、无私关怀以及陪伴的时光。尽管失去了重要的家人,但他们的内心充满了对母亲的感恩和深深的怀念。

正是通过保持乐观和坚强,他们能够在逆境中找到力量,继续前行,继续珍惜生命中的美好。他们的母亲刘广宁成为了他们人生中的一束光,即便她已经离世,她的影响力依然在他们的生活中延续着,激励着他们不断成长、前进。
-END-
原创不易,敬请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