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侵略为发展的美帝国主义从建国之初就秉行着强权发展的道路格局,在几百年来,遭受过美国侵略的国家数不胜数,其中绝大多数也在对方巨大的经济和武器装备下吃了瘪,最后也不由得成为了美国人的依附者。
而真正让不可一世的美国在国际大战上受到猛烈打击,让世界各国认清了美国“纸老虎”面目的国家也正是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当时正值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却在朝鲜三八线附近屡次挑起争端,还意图将战火引到东北一带。
关键时刻毛主席作出了抗美援朝的伟大策略,而彼时美国的五星上将麦克阿瑟在大洋彼岸中甚至叫嚣:“我希望中国军队赶快参战!”
那么麦克阿瑟究竟为什么这么希望我国参加朝鲜战争,他又有何不为人知的目的,而朝鲜战争后,这位昔日的美国上将又怎么看这场失败的战争呢?
艰难的决定1950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开启的第一个公历纪年,对于传统的中国人来说,万事开头难,但是第一年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更是至关重要,而且当时中国刚刚经历了近20年的大型战争遭遇,战争的创伤已深深刻进每个中国人的内心,四万万中国人民经受不起也不愿再经受战争,和平与稳定成为了当时中国面临的最迫切的事情。
而新中国的成立无疑让从前同为共产主义联合阵营的周边国家甚是羡慕,东边接壤的朝鲜也迫切希望国家主权独立完整,所以在1950年6月时朝鲜战争爆发,北朝鲜把矛头对准了当时接受美国控制的韩国,企图以武力解决国家主权问题。
事情的发展在一开始确实是按照金日成的想法如期进行的,在北朝鲜的猛烈攻势下,南韩孱弱的军事实力根本不堪一击,其实按理来说这是属于他国内政,和我国根本没有一点关系。
更何况当时的新中国也才成立不久,国内的事情都还忙不过来,更没心思操心别的国家的事情。
可是一直在暗中支持南韩的美国却坐不住了,如果朝鲜统一那么首先受到利益损害的便是美国,所以素来以侵略扩张为建国之本的美国高层集体商议,杜鲁门公开宣布调重兵开赴朝鲜支持南韩李承晚军队。
朝鲜战争的转折点是在几个月后,美国人虽然有着先进的武器装备,可面对环境的不熟悉和思想的轻敌让他们在朝鲜战场接连失利,眼看北朝鲜就要将美国人彻底打出朝鲜,美国高层又坐不住了,当即更换了麦克阿瑟担任指挥官。
9月的“仁川登陆战”就是麦克阿瑟扭转战争局势的最佳代表作,而此时的麦克阿瑟野心爆棚,不但想吞并朝鲜,更想着把战火燃烧到中国东北边境。
面对敌人的公然挑衅,我国屡次发出警告让美国“不准超过三八线”。
可已经尝到甜头的麦克阿瑟根本不顾及这些,尤其是前不久他还特意跑到台湾和蒋介石就朝鲜问题进行了商讨,两个人也是一致认为,大陆肯定会出兵,但是也不过是做做样子,毕竟战火如今还没烧到大陆,到时候武器装备落后的人民解放军在先进的美军部队前打几次败仗,共产党估计就会退兵了。
在此时党内同样也爆发了激烈的交流冲突,要不要出兵出多少兵,谁带着出去都成了急迫解决的问题,关键时刻毛主席力排众议,明确指出这场仗我们不但要打,还要挫挫美国人的锐气,正是“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志愿军抗美援朝毛主席作出抗美援朝的决定在当时是十分艰难的,当时的中国正值大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本就捉襟见肘的经济如今还要负担一大笔前线打仗的战备开销,而且有许多老百姓也十分不理解,他们更担心好不容易换来的和平生活将要再次沦为泡影。
在彭德怀总司令临出行前,毛主席特意将彭总叫到一边单独嘱咐:“我下这个决定不容易,身后背负的是几十万家庭和子弟兵的性命,稍有不慎不仅要丢了打下来的江山,更没法向百姓和历史交代啊。”
彭总自然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可如今箭到弦上已不得不发,在人民志愿军出征前夕,总理周恩来更是联系到了支持出兵的苏联领袖斯大林,希望他能提供重型武器尤其是空军支持,这样志愿军也就没有了其他的后顾之忧。
可是等到志愿军出征时斯大林却担心我们打不过美国人,原先作出的承诺单方面撕毁协议,这让当时的中国政府处在两难之间,关键时刻毛主席又作出决策,不管苏联参不参战,这场战役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国民族的长久发展,所以我们必须参战。
在当时我国的参战并未让美国人有任何危机感,即使这支中国人民志愿军打败了入侵的日本人并解放了全中国,可是在这些心高气傲的美国人眼中,当时的我们不过是“手无寸铁”来战场白白送死罢了,尤其是麦克阿瑟和阿尔蒙德,更是在美国各大媒体采访上大放厥词,对志愿军和朝鲜战士进行讽刺。
不过战场上毕竟还是比的战略战术和敢打敢拼,靠的也不是嘴皮子,1950年12月时,人民志愿军发起了第三次战役,最后以损伤5800余人的代价歼敌近2万人,更重要的是将美国人重新逼退到“三七线”附近。
这场战役让麦克阿瑟不得不重新停下来开始审视眼前的这支中国军队,尤其是此时美国国内更面临着杜鲁门卸任的政治危机,国际上中国在联合国的有力质问还有自己曾大放厥词说要在1950年的圣诞节回家过节的消息一时间被无限放大,麦克阿瑟也终于发现,面前的志愿军可没自己想的那么好对付。
麦克阿瑟的回忆经历了一场又一场失利后的麦克阿瑟不得不回想到自己几个月前的豪言壮语,麦克阿瑟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怀疑之中,好像从一开始他对于即将面临的这个对手的所有预测全都是错误的。
1950年10月,杜鲁门从美国搭乘专机来到朝鲜战场前线慰问美军战士,在军队高层领导会议上,杜鲁门就中国是否参战一事还特意向麦克阿瑟询问。
当时的五星上将麦克阿瑟还沉浸在一场又一场的胜利中,他对杜鲁门豪言壮语道:“在我看来,中国人绝对不会参战,不过即使他们参战也没什么,我倒是希望他们能早点来,尽早见识到我们的厉害也好让他们知难而退。”
杜鲁门不会毫无根据的问这种问题,在当时美国的有关情报部门肯定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到了我国即将参战的消息,而且集结在鸭绿江附近的大批量志愿军战士也被美军用卫星信号提前捕捉到,只不过在前方作战的指挥官毕竟是麦克阿瑟,他有着更为清楚的第一手信息,所以在最关键时刻,杜鲁门还是相信了麦克阿瑟的自大判断。
麦克阿瑟的错误判断一直持续到了战争初期,当时人民志愿军“乔装改扮”趁着夜晚极速向朝鲜地界急行军,第一次战役上给了前来支援的美国人迎头痛击,前线的美国将士还不知发生了什么,一个又一个电话打到了麦克阿瑟的办公室,纷纷质问他为什么不对中国部队的参战制定作战计划。
可麦克阿瑟还是故作轻松的表示:“现在下结论还太早了,再等等看。”
接下来的第二次战役、第三次战役在朝鲜相继打响,诚然美国人确实拥有更高水平的作战装备,但是前赴后继的中国军队让他们接连遭受重创,原先还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朝鲜战场的战神在几个月后变成了美国人眼中的“叛徒和废物”。
直到1951年4月,麦克阿瑟被撤去美国联合国军总指挥的职务,可美国总统的醒悟还是有点晚了,战场换将更是兵法大忌,后来的美军也没能挽回颓势,这场战斗还是以人民志愿军和朝鲜的胜利而宣告终结。
时隔多年后麦克阿瑟在面对媒体采访时,对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还曾夸夸其谈:“一开始我确实希望中国军队能够尽早参战,但我确实没想到他们能如此影响改变战争的局势和发展。”
可以说这场战争让不可一世的美国人也低下了他们高高昂起的头颅,而中国也迈出了建国后走向复兴的坚实一步。
结语:一场战争更是一场修罗门的战斗演绎,正所谓骄兵必败,这是千年以来流传下来亘古不变的兵家之道。
对于麦克阿瑟来说,他为他的自大和狂妄付出了血与泪的惨痛代价,而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正是经此一役才在国际上站稳脚跟让世界各国都不能小觑中国力量和中华精神,这也才有如今新中国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