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湖北武汉有名8岁男孩主动要求退学打游戏,面对孩子这样的“无理要求”,父母干脆将计就计,让娃玩个痛快。
为此他们制定了严格的“游戏计划”:每天要玩够16个小时,中午晚上要对游戏战绩复盘总结,三餐限时供应,过时不候。
刚开始孩子兴奋极了,但3天时间不到,已经崩溃了4次。
看到新闻后,网友们纷纷称赞,表示“这招可以,用魔法打败魔法”。
无独有偶,这种“反向育儿”的策略最近可谓大火,现在的90后父母逆向思维的能力都很强,动不动就会祭出如此“奇招”。
湖南有名小男孩,每天放学回家不写作业不睡觉,坐在沙发上电视看个没完,于是父母加倍满足了孩子的要求:通宵看电视。
担心孩子半夜睡着,妈妈还“贴心”地放起恐怖片,只要孩子一躺下,妈妈立刻就会把他叫醒,从晚上8点半,一直看到了凌晨5点,直到宝爸做出一番总结,孩子才终于得到“赦免”,被允许回屋睡觉。
与传统的正面管教方式不同,最近流向的“反向育儿”,被网友们称为“走孩子的路,让孩子无路可走”,即模仿孩子的做法,满足孩子的需求,使孩子意识到自身的错误,达成教育目的。
不过,虽然“反向育儿”趣味性拉满,教育效果也确实不错,但我们还是要注意,没有任何一种教育方式放之四海皆准,反向育儿只是育儿方式的一种,并不适合所有孩子,因材施教才是根本。
后果惩罚,不讲道理才是“硬道理”前段时间,黑龙江天气只有0℃,3岁女孩却非要穿着单薄的公主裙出门,妈妈苦口婆心讲了一番大道理,孩子连听都不听,死活非得穿裙子出去。
既然如此,宝妈也是直接狠心,顺应孩子的要求,就让她在寒冷的户外当一回“冰美人”,跟在后面不断询问“冷不冷”,一次管够。
其实很多家长会有类似经历,给孩子摆事实、讲道理,孩子怎么也听不进去,那么既然多说无用,不如就把选择权交给孩子,让他感受一次,这比说一百次大道理效果都更好。
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认为,孩子犯了错误,造成一定的不良后果,别人不去批评、惩罚,而是用孩子自身行为所导致的必然反应和不可避免的“不良后果”,直接使其得到不愉快的体验,可以迫使其自动改正过失。
而“反向育儿”正是如此,不讲道理才是“硬道理”,孩子承受了自己所带来的的不良后果,自然就能“吃一堑长一智”,受到教育。
体验是孩子宝贵的人生财富“反向育儿”的关键,在于父母适当放手,把主导权交给孩子,让孩子承担成功或失败,有自由体验的权利,而这种体验恰恰是孩子宝贵的人生财富。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非常担心孩子遭遇失败,所以事先将可能导致失败的因素通通排除,给孩子铺好康庄大道。
诚然,父母让孩子走一条“正确”道路无可厚非,但对于孩子而言,很多东西不去尝试一下,很难体会到个中滋味,哪怕是失去失败的体验,也未必是一件好事。
就拿上面那名准备退学打游戏的8岁男孩来说,如果父母只是强硬地拒绝了孩子,那么很可能反而使孩子对游戏更加上瘾,更加难以把心思放到学习上,越长大越难管,最终导致毁灭性的结果。
而允许孩子尝试,当孩子走过弯路之后,自然就会明白打游戏也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重新回到正轨,积攒下宝贵的人生经验。
“反向育儿”前要评估后果虽说“反向育儿”有其固有的优势,但却未必适合所有孩子,也未必适合所有的教育场景。
比如有些孩子本身就是“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性子:家长让我玩游戏,一天玩16个小时,好,那我就真的沉迷下去,玩他个“天昏地暗”,这种情况不仅很难起到教育效果,还容易导致某些极端的后果。
因此,我们对孩子要因材施教,“正反结合”才是更好的教育方式。
如果经过仔细评估,让孩子“碰壁”的后果我们可以承担,那么适当采用“反向育儿”可能会收获奇效,但如果让孩子锻炼的代价过于沉重,或者后果难以接受,我们就应该进行正面管教,切忌盲目地采用“反向育儿”。
歪妈结语:
教有法,而无定法,反向育儿并非万能,关键是把握好其中的尺度。
有时候孩子听不进去道理,稍稍走些弯路未尝不可,让孩子多体验生活、体会失败,都是宝贵的人生财富。
今日话题:你平时会对孩子“反向育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