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冬至,老话说“不怕冬至雪,最怕冬至晴”,晴天有啥说法?
“一九逢春信,梅花破雪开”。今天冬至就来了,在我们老家,冬至这天要吃饺子,小雪时节腌的酸菜刚刚好,包成酸菜饺子正合适,再配上烹制好的鸡肉、羊肉,二两小酒,别提有多惬意!
不过听说南方地区冬至这天可不吃饺子,吃的是汤圆和糍粑,有的地方会吃大雪节气腌好的腊肉,这个习俗由来已久,并非空穴来风。
据说唐宋时期,冬至和岁首一样重要,有“冬至大如年,人间小团圆”的说法。《东京梦华录》中提到:“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可见,到了冬至这天,不论富人还是穷人,都会换上一套新衣裳,做上好酒好菜,与亲朋好友一起品尝,祭祀祖先,互相拜访送祝福,和过年没啥区别。
生活在农村的人们可能会感到冬至比较热闹,逢人送上一句冬至快乐,去好友家串串门,借此吉日探望一下许久未见的朋友,坐在炕头上与好友一边吃饭一边唠家常,温馨又难得!
冬至,作为冬季的第4个节气,也是进入数九天的开始,在古代,人们的生活条件艰苦,缺乏专业的取暖设备,一到天最冷的时候,就觉得异常难捱,若是穿的少了,甚至可能冻死街头,正是应了杜甫的“路有冻死骨”的说法,为了渡过漫长的寒冷日子,古人发明了“数九”,也就是从冬至日开始数天数,其中9天为一个九,一共有九九,等九九过完,就到了春暖花开的时候,这便是数九。
今日是冬至,也是“入九”的开始,你们那里天气如何呢?是否有降温?
进入冬至,天气越来越冷,农民的农事活动也相应减少,等到来年开春时再继续奋斗。虽然清闲了,但农民也会根据古人留下的一些农谚来预测接下来的天气如何,因为冬天的降雪量、气温等对作物的生长都有影响。在我们那里,有一句老话叫做:“不怕冬至雪,最怕冬至晴”,晴天有啥说法?看看农谚咋说。
一、冬至雪纷纷,大雪不会空
这个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冬至交节这天下起了雪,根据老祖宗的经验来看,预示着接下来会频繁的下雪,大雪不会缺席。
冬天的降雪对作物来说是好事,具体来说:
1、雪在形成和降落的过程中,会吸收空气中的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这些气体会随着雪水渗透进田地中,然后通过化学反应生成氮化物等营养物质,让土壤变得更有肥力,可以说是一种天然的化肥。
2、大雪还会阻塞地表空气中的流通,使得一部分在土壤中过冬的害虫窒息而死。并且雪在融化时会消耗大量热量,让土壤温度骤然降低,从而冻死大量的虫卵和害虫,农民不用担心来年作物受病虫害的影响。
3、积雪覆盖在土壤上,就像棉被一般,可以让土壤保持稳定,防止作物受到冻害,有利于农作物安全越冬。随着气温回升,融化的雪水渗透入土壤,还能为作物提供充足的水分。
二、冬至阳光铺满屋,此后不冷不穿棉
这个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冬至的时候阳气照射,是个大晴天,根据老祖宗的经验看,预示着后面的天气不会太冷,人们不用穿太厚的衣服。
老话说:“该冷不冷,不成年景”。随着冬至的到来,意味着我们进入数九寒天,一年当中最冷的时候,如果数九天都不冷,那说明是个暖冬。
暖冬是不利于农业的:
暖冬会导致作物的生长周期延长,或是提前进入生长期。就拿冬小麦、油菜来说,碰到暖冬,它们的生长速度会加快,出现生长过旺的情况,这也降低了它们的抗寒能力。
暖冬大概率也会出现“倒春寒”的情况,也就是来年春天气温降低,特别是3月末4月初时,正是农作物的出苗期,如果碰到“倒春寒”,作物会受到冻害,也会烂种。
冬天天气暖和,也会让作物提前消耗掉土壤中大量养分,导致后期养料供应不足,导致作物早衰。除此之外, 还会引发病虫害严重、土壤干旱等......
可见,暖冬对农业来说是百害而无一利的,故才说:“不怕冬至雪,最怕冬至晴”。
三、冬至不寒,夏至不热
这个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冬至这天不寒冷,根据老祖宗的经验来看,预示着夏至的时候天气不会太热。
夏至是24节气中的第10个节气,气温高、湿度大、时不时出现雷阵雨是夏至的天气特点。此时如果不热,光照和日照就会不足,导致作物的光合作用减少,影响到作物的正常生长;另外,夏至不热也会导致作物的生长周期延长,这会增加作物的生长成本。
像高温天气可以帮助农作物积累糖分,如果夏至时温度不达标,就会导致一些农产品的甜度下降,口感变差,会影响到农产品的市场价值。
总结:今日冬至,老话说“不怕冬至雪,最怕冬至晴”,晴天有啥说法?您都了解了吗?
现在我们有专业先进的设备,能够及时知晓天气变化,因此农谚只能作为一种参考,具体的还需关注天气动态。您觉得呢?
今日冬至,你们那里天气如何?冷不冷?降温了吗?欢迎大家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