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指挥机械太奶上春晚,美国网友留言毛骨悚然,中国网友也留言害怕了,因为它们居然没穿裤子就上去跳了……

小柴侃侃 2025-02-03 09:25:44

2025年春晚的场面,简直太震撼了!

收视率直接飙到39.3%,创下了2005年以来20年的最高纪录,新媒体端直点播收视次数更是高达28.17亿次,比去年同期多了6.9亿次 。

不过,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得是那个“机械太奶扭秧歌”的节目,真的是一夜之间火遍咱中国的大江南北!

一群身着东北大花袄的“黑脸老太”出现在舞台上,好多人一开始还以为是传统的二人转表演呢,结果走近电视屏幕一看,好家伙,居然是机器人!

这些机械太奶转起手绢来,那叫一个丝滑,比德芙还顺溜!

这个节目竟然是“国师”张艺谋跟杭州宇树科技、新疆艺术学院合作的!

本以为张艺谋会带来像《只此青绿》那样的视觉盛宴,没想到主角竟是这些机械太奶,这反差感简直拉满。

国内网友们都乐疯了,纷纷调侃这是“机器人被人类驯化的早期屈辱史”。

大洋彼岸的网友也没闲着,当马斯克的擎天柱机器人还像踝关节手术后的老人一样行走时,中国的人形机器人已经在春晚舞台上翩翩起舞了,这对比可太强烈了。

机械太奶一下台,就被专属程序员一对一领下去,后面还跟着一只机械狗,活脱脱就是“太奶、孙子和狗”的赛博夕阳红场景,实在太有趣了。

大家肯定好奇,这机械太奶到底是何方神圣?

其实,它是杭州宇树科技公司的H1人形机器人,大名叫“福兮”,谐音“伏羲” 。

它可不是第一次亮相了,早在2023年就崭露头角,还在北京世界机器人大会和英伟达GTC大会上刷过存在感呢。

它第一次“出圈”是因为一则视频,工作人员用力踹它,它踉跄之后仍稳步前行,这生命力明显是非常顽强。

2023年10月,首批人形机器人就开始商业化小批量交付了。

而且,这也不是它第一次和张艺谋合作,在2024年12月的创新舞台剧里,它就已经小有名气了。

说到研发机械太奶的宇树科技,那也是相当厉害。

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数据,他家的机器狗占据全球机器狗市场69.75%的销量份额,妥妥的全球第一。

2024年,宇树科技获得B2轮融资近10亿元,成为该年人形机器人领域单笔金额最大的融资。

宇树科技的创始人王兴兴,可不是那种传统的学霸型科技大佬。

他在浙江理工大学读本科时,因为英语差还挂过科,考研也因为英语单科成绩不够,与浙江大学失之交臂,最后进了上海大学。

但他特别有钻研精神,大学期间用200块就做出了第一台双足机器人,读研时又花1万研发出低成本、高性能的四足机器人XDOG。

XDOG在外网走红后,王兴兴毅然离开大疆,创办了宇树科技。

从2023年开始,宇树科技就深耕人形机器人领域,除了H1,2024年还推出了第二款人形机器人G1,而且G1已经进入吉利、蔚来等企业的工厂“打工”了。

很多人都想知道,机械太奶到底多少钱能买到?

网传H1单价49.98万元,不过宇树科技的官方天猫店并没有出售这款机器人。

它的“小弟”G1倒是明码标价,单个9.9万元。

这个价格在业内可太有竞争力了,人形机器人的同行均价在50万元左右,大洋彼岸的波士顿动力的人形机器人Altas,业内预估要百万元左右。

王兴兴就是想让更多人先把机器人用起来,所以才把价格压得这么低。

他要求设计人员简化零部件,寻找成本更低的材料,能用一个零部件完成的性能,绝不用两个。

而且,随着人形机器人行业价格战趋势渐显,另一家国内企业众擎机器人推出的人形机器人PM01,售价仅8.8万元起。

机械太奶在春晚舞台上的表现,大家也都看到了,那行动迟缓中带着一丝矫捷,卡顿中带着一丝动感。

为啥会这样呢?

主要是受技术限制和商业化困境的影响。功率有限、能量消耗大,为了延长续航,只能牺牲运动速度。

控制算法也很复杂,人类的行走能力是几百万年进化的结果,机械太奶靠传感器和指令行动,信号处理有延迟。

且,控制它的行动速度也是出于安全和成本考虑,走得太快摔倒了,损失可就大了。

不过,虽然现在机械太奶的双腿不是最优形态,但业内人士也说了,双腿是面向未来的,说不定哪天它就变成机械黑皮体育生了呢!

除了扭秧歌,机械太奶的本事可不少。

它能跑能跳能搬运,主要用在工业和科研场景。

宇树科技的机器狗也很厉害,早在2021年央视牛年春晚就亮相了,还展示了前后空翻、比心等高难度动作。

后来,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2022虎年元宵节晚会、2023年SuperBowl(美国春晚)等,都有它的身影。

最近深圳人还让机器狗表演舞龙舞狮,科技感十足。

说到这,大家肯定想到了机器人养老这个话题。

毕竟机械太奶在春晚的表现,让很多人看到了科技养老的新趋势。

机器人养老其实是有一定可行性的。

在日常生活辅助方面,它能完成取物、开关灯、调节室温等简单任务,还能通过传感器监测老人活动,及时预警跌倒、突发疾病等风险,联动呼叫急救服务。

健康管理上,搭载心率、血压、血糖检测模块的机器人可实时跟踪健康数据,生成报告供医生参考,还能定时推送服药通知,甚至协助分拣药物。

其实关于机器人养老现在已经有不少商业化尝试了。

达闼云端机器人在上海、成都等地养老院部署,提供送餐、巡房、健康监测服务;日本PARO海豹机器人通过触觉反馈和声音模拟,帮助失智老人缓解焦虑。

三星Bot Care能监测睡眠质量、提醒用药,不过功能比较基础,售价约5000美元;国内的“小鱼在家”主打视频通话、远程监控,价格在千元级,但智能化程度有限。

但是,机器人养老也面临不少挑战。

技术上,人形机器人还难以完成穿衣、洗澡等精细操作,机械臂力度控制不好还可能造成伤害;家庭场景复杂,机器人的移动和避障能力也不足。

成本方面,高端人形机器人单台成本约5万美元,远超普通家庭承受能力。

情感交互上,机器人无法理解人类微妙的情感需求,可能会加剧老人的孤独感。

还有伦理与隐私风险,比如健康数据泄露、算法偏见、责任认定等问题都还没解决。

所以,机器人养老虽然是将来不可避免的大趋势,但目前来说,短时间内还是不能实现的。

0 阅读:94

小柴侃侃

简介:社会热点,不一样的角度,相信你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