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奉化8大最美中国传统村落,值得一看的山水风光

古村记实录 2023-07-26 14:40:01

浙江,宁波,奉化。

地处浙江沿海,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建县,被誉为“弥勒圣地”,自古人文璀璨之处。

一起来看奉化全部8处中国传统村落,这些美丽风光值得去看。

1 溪口镇岩头村

岩头村距离溪口镇中心12公里,名列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自宋景德三年至清末,岩头一直隶属剡源乡。村落始建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1920年以来一度称岩头镇,至今已有650多年历史。岩头村距离溪口镇中心12公里,名列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自宋景德三年至清末,岩头一直隶属剡源乡。村落始建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1920年以来一度称岩头镇,至今已有650多年历史。作为古村的岩头,至今仍保存着大量明末清初和民国时期的古建筑,占全部建筑数量一半以上,而且古村格局与风貌基本完整。

岩头村风格各异的民居院落分别散落在岩溪的两边。“廿四间走马楼”、“三道阊门”、“中三院”、“下三院”等清朝至民国时期的建筑群随处可见。江南民居中五马头墙非常罕见,必须要有一定地位的望族才可建造,在岩头村却有不少。保存至今的还有崇本堂、报本堂、钱潭庙、存善局、筏埠等许多旧时乡村公共建筑。走进这些建筑,有种穿越时光隧道的感觉。

走进村里,可以看到小桥人家、田园静谧的景象,透着一种清新宁静的悠远韵味。从空中俯瞰,整个村落傍水而建,民居面街临河,乡村景观与自然环境完美融合一体。岩头村的村口有一座古桥——广济桥,清晚期由岩头村著名能工巧匠毛和泰父子建造,距今约130年。

2 奉化市尚田镇苕霅村

尚田镇苕霅村,以村南苕溪而得名,曾用条宅等名。名列第2批中国传统村落。

苕霅村原本名为“(雨召)霅”,(雨召)是宋朝时期自奉化三石村迁居而来的陈姓始祖造的字,电脑上打不出来,后来改为“苕霅”,但是还是有很多人不知道这两个字怎么读,于是干脆改为“条宅村”。

走进村子,田园人家风貌,村子中心存有一些旧胡同,里面十分清静,胡同两侧是砖石结合的旧宅,和葱茏的桃树。村内古建筑有陈宗熙旧居,由陈宗熙出资于上世纪40年代末所建。该建筑正屋保存尚好,具有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作为名人旧居,人文内涵丰富,有一定的文物价值。传统建筑另有:亨仁房、龙泉庙等。

苕霅村还有一个特色,就是这里的布龙远近闻名。布龙是奉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800多年的历史。苕霅村是奉化布龙的起源地,也是代表地,村子里不仅建有布龙传承基地,每年春节或者传统节日,村子还会举办布龙活动。

3 萧王庙街道青云村

位于萧王庙街道,因“联步青云坊”而得名,是一个具有近千年历史的文化名村。名列第3批中国传统村落。

距今已有1200余年历史的奉化青云村,北临剡江,西傍泉溪,南望同山。两条河流穿村而过,形似玉带。据《孙氏族谱》记载,青云旧时称孙家,亦有“湖澜”的别名。上世纪50年代初建立行政村之时,因村中“联步青云”牌坊,故定名“青云村”。

青云村古村区现有传统古建筑保存数量庞大,主要类型有民居、祠堂、藏书楼和桥梁等。村庄整体风貌保存了清末民国时期的风格,是宁波市目前保存较好的古村落之一。

行走在青云村的古街巷,举目所见的尽是石梁老屋,迎面而来的尽是书香气息,当地出过多位藏书家和名人雅士。一世祖原甫公用“学而优则仕”为后世青云村播下了读书种子。从唐宋时代至清朝科举制度废除,青云村出了10多位进士,辉煌一时。

村落中“联步青云”牌坊历史悠久,明朝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村人孙胜嗜书如命,在村中筑竹庄书屋藏书,后高中进士,官至刑部主事,可谓青云直上。皇帝赐封在村中修建牌坊一座,加之孙胜又十分羡慕岑参诗句“联步趋丹陛,青云羡鸟飞”中的意境,将牌坊命名为“联步青云”。

因有着孙胜造屋藏书的古老记忆,在这里,爱书、读书、藏书一直一脉相承。村里现有“七千卷藏书之楼”“天孙阁藏书楼”、孙氏宗祠的家族藏书楼等3处藏书遗迹。除三座藏书阁外,历史上还记载着孙氏子孙兴办的湖澜书塾、崇文书塾、培文书塾、仰山书塾等。

如今在村落中行走,古老的建筑随处可见对联、楹联、匾额上展示的家风家训,不仅让马头墙黑瓦片更显特色,更成为该村每一个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

村落中有许多阊门,如德星聚阊门、仁德巷阊门、厚德苑阊门、三茂阊门、逢吉庐阊门、仁为美阊门、东初阊门等。这些阊门为青云村大户人家的住宅,错落有致,古韵留香。

德星聚阊门,是原黄埔军校军医院院长孙从钦先生的故居,位于大茂弄,是晚清时代建筑。东初阊门是清代大丰商业银行董事长孙鹤皋先生的故居;五丰阊门是民国时期中央乐团指挥家孙延康先生故居。这些古老的阊门,记录着这个村落久远时光的记忆。

这个满是历史感的古村落,处处可见古朴青砖墙、幽长巷弄胡同,走在这里,仿佛走在历史的时光里,更像是走进一座古建博物馆,触摸每一块砖似乎都能触摸到历史。

4 溪口镇栖霞坑村

奉化溪口镇, 栖霞坑古村,名列第3批中国传统村落。四面环山的大山深处,隐藏着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古村,这就是唐诗之路上的栖霞坑古村。

栖霞坑原名桃花坑,是新昌、余姚通往奉化、宁海的唐诗之路的项链上一颗美丽的吊坠。这条唐诗之路,千山竞秀、万壑争流,千百年来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唐朝诗人陆龟蒙的《四明山九题诗》中,有“云南更有溪,丹砾尽无泥”的诗句,句中的“云南”就是今天的栖霞坑。

据《四明栖霞王氏宗谱》记载,栖霞坑王氏先出于山东琅琊,自六朝始迁越州诸暨,后迁明州奉化,再返迁四明栖霞坑,栖霞坑村是王羲之后裔的聚居地。巧合的是刚去了王羲之的故里嵊州金庭镇的华堂村,村里的王氏也是王羲之的后裔,书圣王羲之就葬在金庭的瀑布山下,金庭与栖霞坑相距20公里。

快到村口能看到一座清朝时的单栱的石拱桥,桥名“长寿桥”清晰可辨,旁有长安庵。

村口一排气派的马头墙跃入你的眼帘,墙面上镂空的石窗依然完好,门楣上的“世袭槐荫”的字迹清晰可辨,这是村里曾经最好的建筑洽成祠堂,如今只剩一睹气派的马头墙在诉说着昨日的荣耀。洽成祠堂也叫式毂堂,建于1896年。

一条筠溪穿村而过,人们沿溪筑舍而居,繁衍生息。两侧老宅古韵尤其秀丽古朴,恍如进入桃源。

5 裘村镇马头村

位于奉化市裘村镇东南的象山港畔、银峰脚下,一个千年文化古村落。名列第4批中国传统村落。

早在唐末天佑二年(905年)、宋天圣五年(1027年)和大宋南迁(1127年)前后有三支唐中宗时进士,太子太傅陈邕后裔徙迁至此,开族建村,迄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

马头,古称“鵁鶄”。鵁鶄是一种水鸟,因马头地处海滨泽国,鵁鶄聚栖,故以此作为村名。又因村东南有马头山、马头岩、马头渡,清中叶又设有马头浦,后改为现名。

马头背倚银山,三面环山,东南面临象山港海湾。村东村西各有一条溪道流经,水系纵横,阡陌交叉。马头既有峥嵘的山岳、浩淼的溪道河海,又有广袤的田畴。不但山青水秀,风光旖旎,而且物阜民丰。

马头自古就是海防要地、交通要塞。人间弥勒——布袋和尚在这里留下了教化百姓和围海造田的足迹。海上丝路、甬象古道在此设埠,对马头的发展影响深远。马头又是防匪、抗倭和清初立桩划界海禁之所,先祖们历经桑田沧诲。

进入马头村,宛若穿越时空千年。村口及村中有牌楼、石亭,与斑驳的旧民居构成一幅江南的水墨画卷。这里的每一片青砖瓦当,每一个花坛、墙角,每一根时光浸染过的旧柱,都好似在风中诉说着光阴里远去的故事。

目前马头村的古建筑群大概有4万多平方米,还有18棵古树、11口古井、3条古道等诸多古朴元素。例如,马头村至今仍保留着十来个清代堂前厢房门进院落,以及晚清民国时期的单门独院的三合院阊门。

村里保存最为完整的就要数惟塈堂了,惟塈堂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马头村现存的最老民宅,俗呼酒坊,建于清嘉庆年间。

6 西坞街道西坞村

西坞古村。一个美丽的江南水乡古村落,名字都满带着江南柔情。西坞村,历史悠久,形成于春秋时期,因处于水网地带,自古商贾云集,明清建筑星罗棋布,有“水陆通明州”、“小宁波”的美誉。

西坞最令人过目难忘的就是桥和水,到了这里的人会不由自主地感叹:“君到西坞见,人家尽枕河。”西坞村四面环水,东西南北四条河流形成“井”字形围绕着村庄。行走亦或是坐船游在村中,随便一低头或是抬头,便会有桥跃入眼中。

说到西坞的桥,则不得不提居敬桥。居敬桥位于西坞街道的北端,是一座东西走向的三孔石砌拱桥,始建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后又在明清时期经历数次重修、重建。居敬桥最早名叫龟径桥,取龟的长寿延年之意,是奉化有确切年代记载的最古老石拱桥,更是西坞村的代表。

西坞的桥数目众多,或历经岁月而古朴庄严,或簇新精巧,桑园桥、聚星桥、永丰桥......见证着西坞的繁华与平凡。

西坞历经2000多年的时光,依旧较好地保留了历代以来逐渐发展成形的江南传统水乡格局和众多历史文化遗产。

步入西坞,就能领略到浓浓的古宅韵味,那一排排依河而建的民居透着历史的悠远。西坞的民居沿井字河四面铺开,有49条古弄贯穿其中,形成了路路相连、弄弄相通的格局。700多年来一直流传“36个祠堂、72个堂前”之说。因为檐廊相连,即使下大雨,从镇北走到镇南,穿过10弄22个墙门,也不会滴水沾衣。

7 大堰镇大堰村

四角坪、自来山、石头岭、仙人头、后门山,四周青山环绕,一条宽阔的县溪从村中缓缓地流过,绿水青山中的浙江奉化大堰古村。大堰村是大堰镇的所在地,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愁小镇”。名列第5批中国传统村落。

大堰,原名大万竹,宋舒岳祥在《留耕堂记》中载:鄞之南邑有山曰连山,山之大坞名大万竹。村里以王姓为主,宋初自柏坑迁居而来,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县令周因带领村民在村前的县溪修筑了一条灌溉抗洪的石垒活动坝——大堰磡,于是改名叫大堰。

大堰古宅大都分布在大溪路上,从最上面的王钫故居门楼开始由北往南走是最好的游览线路。

王钫故居门楼是大堰村最好的古建,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白阊门、毛家阊门等,也是大堰村保存完好、精致的古建。

8 大堰镇董家村

大堰镇董家村地处奉化西南山区,名列第5批中国传统村落。

在两山峡谷之间,县溪自南向北将村落一分为二,村沿溪呈狭长形分布。分为东岸和西岸两部分,两岸分布着13座阊门、16个道地、近200间古民居和1个祠堂,是晚清时期的建筑群。东岸有旗杆阊门、八房道地、六房阊门、下六房道地、上第三份道地和董氏宗祠等,西岸有二房阊门、下第三房阊门、黄道阊门、六份道地等、大份道地等。

溪东岸为村落主要聚居地,濒溪的道路为主干道,一条条小巷小弄与之垂直相交,形成梳子状的村落街巷布局。传统建筑错落其间,以传统民居居多。

村内据传有两百多年水井一口,但无可考之处。另有一株三百多年古苦槠立于村旁。明永乐年间,董氏先祖庆云公迁居此地,为董家村始祖。

古村记编辑自网络

更多古村古镇查看“古村记”小程序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