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仍然买账情怀杀,但今年玩这招能奏效的却不是姐姐们,因为各家巡演已经开幕启航了,最能刺激泪腺让回忆迅速move回当年的方式还得是听现场。
于是乎大家抢票用尽全力(比如今天来回切两个app的我本人),面对率先开唱的露天香港场也各出奇招:林俊杰那会儿还只是从码头这边远看大荧幕,五月天的时候我提前一天去场馆附近散步,发现摩天轮上都是人。现在周杰伦来了阵仗还要再大几倍,港媒报道的标题是《7场丧吸14万观众破纪录》。
至少之前网友们想要拼单包游艇听歌这事儿有不少土豪都干了,新闻说港口起码停了四、五十艘。
场馆外的草地早就被自带露营野餐用具的歌迷占据,连旁边的散步空间、人行天桥甚至码头口岸都挤满了来碰运气听歌的人……
但除了人气没变,周杰伦自带的腥风血雨体质也和多年前一样。
看他的关联报道是能感觉到一点“分裂”的:最近几条都是在说他来港开唱座无虚席,连拼游艇蹭听都要港币698一位,中间却又有一条是说他因为自称第一被嘲而跟酸民吵架。
起因其实是IFPI(国际唱片业协会)公布了2022全球十大专辑销量榜,在计入实体专辑和数字专辑之后,周杰伦去年7月发行那张《最伟大的作品》全球综合销量力压防弹少年团、Taylor Swift和BLACKPINK,拿下第一名。
他自己是很开心,也置顶了两条相关ins,感慨华流影响力超越自己想象,觉得拿到榜单第一是历史性一刻、“证明了歌曲虽然有语言之分,但艺术是没有的”。
但评论区却不太有人买账,很多留言都是在批评他没有进步、还是更喜欢以前的歌甚至如果不是靠中国人多是没办法打过kpop的(?
大约两周之后,周杰伦在分享毕加索作品时又感慨“有些艺术家一辈子在求新求变 有些人不变应万变 请问如果已经是第一名的人要怎么变”,还带上了#三年二班 #外婆 #漂移 这个tag。
听过周杰伦的人都知道这三首歌都有不服气酸言酸语、强调自己是第一的的意思。
《三年二班》唱“这第一名到底要多强/不用问一定有人向你挑战”。《外婆》写在金曲奖冷板凳之后,强调自己“我没输/不需要改变”。而《漂移》里有“运气从来就不在我这里”的自嘲,更多的还是“我除了第一其他没有兴趣”的坚定自傲。
但偏偏这样的发言又被认为是不自谦的、骄傲自满的,于是网友们继续评论“自我满足才是杀死艺术的罪魁祸首,我以为你不会但看来是我错了”。甚至还从ins讨论到了豆瓣和微博,讨论出了#周杰伦是华语乐坛第一名吗#这样的热搜词条。
结果也显而易见,连简单的微博投票也是“第一”远超。而这些年“翻车”后还能迅速弹起、一路向前走,就是因为周杰伦确实创造了很多第一。
哪怕你从不买账他和他的音乐、哪怕在某张专辑嗅出非同类气息然后及时分道扬镳、哪怕不赞同他的言行举止……可是“周杰伦”三个字就是华语地区80、90后们回忆里的最大公约数,怎么都绕不开的。
想想《声生不息·宝岛季》那惊人的含伦量吧!
第一集讲海峡两岸同根共生、彼此影响的流行文化时做了个街采,问最受大陆90后欢迎的台湾流行歌,第一名揭晓时大家都说肯定是周杰伦,区别只是在于哪一首。
那英在旁边当场外观众嘴替,“周杰伦哪一首都行”。
是真的哪首都行。
题板撕开结果是《简单爱》,我和朋友在嘀咕“怎么不是《晴天》?”再看看apple music中国大陆的排行榜,第一名的居然是《七里香》……他能拿出来说的好歌真的好多好多。
再问两岸观众印象最深的MV,台湾观众选了《最伟大的作品》,排名比《青苹果乐园》还高……
大陆这边的第一名是《不能说的秘密》,阿雅还说了“所以第一名都是周杰伦。”
第四集选印象最深的演唱会,大家终于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说不看了却还是抢不到票,因为两岸观众的第一名还是周杰伦。
就不说竞演歌单里无处不在的《暗号》《兰亭序》《Mojito》们了,看节目只觉得经费在熊熊燃烧,因为买这么多周杰伦的歌一定花了不少版权费。
但做台湾乐坛的回顾又确实绕不开周杰伦,因为他横空出世、他独领风骚,作为入围+获得金曲奖次数最多的歌手,周杰伦就是非常浓墨重彩的一笔。
之前李宗盛就替周杰伦叫过屈,说周杰伦的音乐,“在这个时代是占有一席之地”,让媒体不要只报道绯闻八卦,要关注周杰伦的社会价值。
他还写过一篇长长的乐评分析周杰伦的可贵之处,认为R&B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价值观的认同,而这个横空出世的小子拿出了更有我们自己文化脉络的R&B。周杰伦的意义在于完成了我们中国人自己的local化突破。
而周杰伦的音乐又何止R&B?
《声生不息·宝岛季》在介绍他这部分大方给了最多篇幅,盘点了他前十张专辑还总结出Jay式曲风涉及了哪些音乐元素:说唱、摇滚、电子、爵士……
这种多元化和创新精神又影响了做音乐的人。艾怡良说她读书的时候“每个学生做的最认真的功课就是背周杰伦的RAP,一有时间就唱KTV, 点周杰伦的歌从头唱到尾。”
华晨宇当初也不知道自己会成为华语乐坛的神,每天勤勤恳恳去周杰伦中文网打卡,到现在都还记得周杰伦中文网主题曲怎么唱。
哪怕他们现在都有了自己的歌迷,当初从Jay式创作里获得的冲击、汲取的养分也是成长路上不可缺少的一环。
所以周杰伦会是首位登上《时代周刊》的华人男歌手。
2003年那本杂志封他为“亚洲流行乐新天王”。几个月后《叶惠美》发行,亚洲超过50家电台同步首播主打歌《以父之名》,有超过8亿人在线收听——纪录就是这样诞生的。
但我最记得当时记者郑重写下的结语,“周杰伦的音乐成功和出众之处,在于当他唱出歌中的那一丝痛苦、那一点渴望,当你体会到那种需要你的感觉时,你便会相信了。”
而这恰巧是周杰伦时至今日还能笑傲山巅的关键,因为我们见证了他的无数次第一,也是组成这些纪录的“分母”。
就像各种街头采访做的定义那样,周杰伦演唱会其实是一场大型的情感咨询现场。有人带着另一半去听,有人在他献唱时求婚,有人在点歌环节泣不成声大喊“我很爱你”……
所有的所有都是个人情绪的释放,是对曾经那个懵懂自己的终极怀念。
我是无限靠近90一代的85后,小时候听周杰伦最喜欢学的还不是《双截棍》而是《忍者》,因为可以挑战嘴皮极限,谁能把“居酒屋里的小神龛/离铺满鹅卵石的玄关”这句迅速念出来跟上伴奏的趟,谁就是同学中的王。
我们粤语区小孩说普通话本来就很艰难了,还要挑战这种地狱难度,只能反复按复读机上倒回暂停键把那段开头听了又听。
后来我涯版主聚会、来北京跟朋友们唱K,有时候点到周杰伦就会全场大合唱、每个人都想抢话筒。大家平时也不会刻意聊周杰伦怎么样怎么样,但听老歌唱得那么顺溜,也就心领神会,“小时候有练过厚?”
然后再打开话匣子聊以前,原来不管东西南北,听周杰伦都会被爸爸妈妈骂,“这个人唱什么都听不清楚,不许学!”
有个文笔很好的朋友说她小学五年级被要求帮忙修改情书,打开一看哭笑不得,因为雄心壮志要追班花的男同学根本是在乱写:“他就随便写几句我好喜欢你每天都想看到你,然后后面全在抄《龙卷风》!”
说到类似话题大家又会偷笑,因为确实见过身边人小学就假模假样地恋爱,无非就是放学送回家时顺便牵牵手,却无师自通地把自己套到了《简单爱》《星晴》《暗号》里头。
到《叶惠美》的时候点歌台已经兴起,每天吃饭时守着这个频道就能听到八遍《以父之名》尖叫、看到十遍六年级的许光汉(《三年二班》),还有二十五遍《东风破》和三十遍《晴天》。
后来我怎么看《康熙来了》也不觉得赖薇如是“拦路矮脚虎”,因为始终记得“从前从前有个人爱你很久/但偏偏雨渐渐把距离吹得好远”和那身校园制服。
也始终记得初中好朋友是全市第一个买到《七里香》专辑的人,因为当时我们那里开了家新华书店,他放学回家路过时刚好看到人家半开大门准备第二天营业,于是钻进去直奔货架上的新磁带让店长“先开个张”。
这是2004年,已经有些家境宽裕的朋友率先拥有了自己的手机,功能简单只能打接电话、收发短信顺便玩个贪食蛇,好在还可以定制彩铃表达个性。于是大家想也不想就选了周杰伦代言的动感地带,然后花每月两块钱的“天价”让来电者一遍遍听“在我地盘这你就得听我的”……
要说和周杰伦相关的记忆真的太多了。
打球的时候会有人高唱“三对三斗牛”或者学《爸我回来了》大喊“你走开”,学校组织合唱总有那么几个班会“夹带私货”选《蜗牛》,因为“都入选教科书了诶!”我甚至记得表弟那时候申请QQ问我应该取什么名字,我顺口回答“乱舞春秋”(当然是火星文版本。
谁懂啊,那首歌里唱的是“东汉末年,三国鼎立”。这个男人唱历史、唱单亲家庭、唱反战主题、唱中国古风……一度被情爱浸泡的华语流行歌是因为周杰伦才表达丰富多元的。
后来周杰伦又拍电影。《不能说的秘密》内地公映首日票房就600万,上映10天票房突破2600万,无数人跟着他用涂改液在课桌上写喜欢人的名字……
《天台爱情》那会儿我都大学快毕业了,和朋友吃完饭后临时想看发现根本没有位置,售票员一脸为难地问要不然在门口搬两张凳子给我们加个座?
就算那时候网络很发达了,大家可以轻松获得更多海外资讯、追逐韩流或者流连陈奕迅,也不妨碍我们习惯了故事里总有个周杰伦路过或者陪伴。
当然偶像也在变老,曾经的少年意气逐渐柔软成了平和亲切。
这次香港演唱会有个佛山口音的老哥被点名点歌,没想到周杰伦竟然记得他就是2017年那位“等下我唱完请你吃饭”然后一起吃了面的铁粉。
虽然开玩笑说当天晚上唱完继续一起吃宵夜,但周杰伦还让这哥点歌一起唱(然后唱一半他的好朋友才哥从很远的地方挤过来了拿了话筒接着唱,场面无比好笑……
还有个妹妹说爱了他很久很久,每次挺不下去了就会听《逆鳞》来给自己打气。周杰伦还在那边自谦,“现在听起来这歌词好像真的蛮屌的哦!”
就像港媒评论“第一”事件时难得柔软地写,“2000年出道,二十几年来一直都有好作品,其实现在提前退休,或者吃老本都完全没问题,这次网民这麽激进,也是希望周杰伦可以在未来,推出更加多好作品,事业再创高峰。”
总有人批评周杰伦没进步也无非是因为他当过那么久第一、是这一代人心中的领军人物,所以我们对他期待更多、要求也更高,希望偶像能够一起成长。
但老歌一首首地唱,你会发现他确实从来都在为华流振兴而动、从来都是“这第一名到底有多强”的调调,不在意别人怎么说怎么做只专心攀登自己眼前的山峰才是周杰伦最特别的地方。
2003年中国移动针对年轻人市场推出“动感地带”客户品牌要找个最有影响力的代言人,一轮轮筛选之后得到的结论还是周杰伦。
借由《我的地盘》这首歌,周杰伦为动感地带构筑的形象就是年轻时尚、大胆前卫,充满青春蓬勃能量的。
套餐内容也确实对年轻人很有吸引力:没有所谓月租费,一个月20块钱可以包300条短信,还能收到娱乐新闻、天气预报,支持移动QQ、手机宠物……
我们这批人不管什么时候拥有自己的手机,都会走进中国移动营业厅要求办一张Mzone动感地带电话卡。这样才可以不另外交钱就开通彩铃、跟同学无限发短信聊天,感觉总是时髦的。
20年过去,大家都有新的身份、新的生活、新的感悟、新的品味,周杰伦和动感地带其实也在改变。
当了这么久“编外人员”,周杰伦终于“入职”了中国移动,工号0716——也就是《以父之名》亚洲同步首播那天,传说中的“周杰伦日”。
但需要在岗履职的不是周天王本人,而是中国移动联合巨星传奇公司以及好莱坞顶级特效团队维塔工作室(《指环王》《阿凡达》特效制作方)为周杰伦量身打造的超写实数智人“周同学”。
而且周同学一上来就拿到了三重title:中国移动动感星推官、中国移动5G元宇宙星际开拓官、中国移动5G视频彩铃推广大使。
周同学将以动感星推官身份,入驻元宇宙空间星座·M,带领亿万年轻人共同体验沉浸式社交。咪咕视频、咪咕音乐都可以“抵达”星座·M,“着陆”就能定制自己专属的比特数智人形象,在音娱、体育等六大空间实现元宇宙逛街,享受游戏、音乐、街舞、打卡……的乐趣。
《晴天》元宇宙比特秀也在星座·M全球首发了。
动感地带也宣布今年会举办周杰伦首场元宇宙比特同乐会,到时候“周同学”数智人是会和周杰伦本尊同台的。
发布会上还公开了双方深度合作设计的第一款半数字半现实形象的元宇宙系列Q版手办——“星际开拓·周”Q版手办。
和当年的动感地带一样,Mzone人可以享受专属身份特权:领取定制皮肤、超值品牌福利、30天咪咕音乐白金会员体验、免费设置周杰伦《我的地盘》歌曲的音频和视频彩铃以及周同学系列应援产品5折购……
令人感慨的还是周杰伦评价“周同学”,说他“永远也不会老”。
因为周杰伦是真的成熟了,以前有什么争议都随他去,现在却会笑着用好友刘畊宏的身材打趣,“已经练得这么好了,要是他变成了一个摔跤手能看吗?”
已经做到第一了,就保持原有的创意继续做下去。十几年前《D调的华丽》里他是这么说的,现在的周杰伦也还在这么做。
以前怼狗仔、呛批评,一言不合就写歌唱自己只能一直往前走的是周杰伦。现在看到狗仔跟拍会送吃的过去、帮歌迷遛狗签名怎么样都行的也是周杰伦。其实周杰伦可以是任何样子,变化的是观者心态,而同行一路有惊喜有感动就不枉来过。
就好像《四面楚歌》虽然有抨击却也有一句“八卦是会过去的/新闻是一时的/生活是永久的/音乐是会留下来的”。不管我们还在并肩或者早已离开,那些作品始终在原处供人回味,一听就想起闪闪发亮的青春,这就已经很好了,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