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之北·河北非遗文化解读陶瓷篇|井陉窑:指上芳华

纵览新闻 2024-08-22 10:20:30

非遗名片

井陉窑:古道瑰宝

2013年,“井陉窑烧制技艺”入选第五批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分布于太行千年古道旁的井陉窑创烧于隋代,近距离受到邢、定等窑口的影响,经历晚唐五代和金代两个盛烧期,此后经元、明、清、民国,到近代还在续烧,至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

井陉窑遗址位于石家庄市井陉县中北部和井陉矿区。与历代名窑不同,井陉窑在历史上记载很少,直到1989年遗址发现,井陉窑才走入大众视野。

有“中国古陶瓷鉴定第一人”之称的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耿宝昌亲临井陉窑遗址群后,提出井陉窑完全可以与邢窑、定窑、磁州窑并列为“河北四大古窑”。

戳印填彩

美与特的“辨识度”

7月17日,井陉天长镇,井陉窑文化博物馆。

在一件“戳印填彩”的金代白釉戳印草叶纹长方形枕上,馆长李慧杰发现了“瑕疵”——枕面戳印的草叶纹图案之间连接过渡的接缝不够整齐,看来是负责给瓷枕戳印的匠人把印模戳歪了。

“也许这个匠人还是一名学徒,手法不是很熟练。”李慧杰半开玩笑说。

然而,正是这件“戳歪了”的文物,让人很容易看出图案如拼图一样拼接的痕迹。按照拼接痕分割,就能找到一模一样的图案纹饰。

“这就是‘戳印填彩’,是井陉窑独树一帜、‘辨识度’最高的代表性装饰技法。”李慧杰说,它也为井陉窑拓展了丰富内涵,创造了独特个性。

白釉为底,戳印图案,填以褐彩,这种装饰技法就是“戳印填彩”。

同一个“模”,才能脱出同一个“样”。显然,这样的图案不是匠人一笔一笔画上去的,也不是一刀一刀刻上去的,而是类似活字印刷,用戳模戳上去的。

制瓷匠人在制坯完成后,用事先烧制好的戳模,在半干的胎体上戳下印纹凹痕,再在凹痕内填涂棕褐或黑色釉粉,以彰显画面的纹饰,最后再在瓷器表面施以透明釉入窑烧制。

在装饰技法上独树一帜,是井陉窑面对瓷土“先天不足”,在邢、定两窑之侧却不甘示弱的独创之举。

2002年,河北邢窑、定窑、井陉窑出土的精细白瓷碎片各10片,被送往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通过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分析各窑白瓷的胎和釉的组成元素有何区别。

通常而言,白瓷所能达到的白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胎和釉中着色元素铁和锑等含量的高低,着色元素含量越低就越白。

科学分析得出的数据,印证了人们对三大白瓷“色号”的直观认知。

有“定瓷天下白”美誉的定窑,其铁和锑的含量是三个窑中最低的;邢窑白瓷“类银似雪”,所以其产品有两种,一种雪白的,铁和锑含量较低,另一种银白色或灰白色的,铁和锑含量较高;而井陉窑的白瓷,一般是白中闪青,铁和锑含量最高。

“身为白瓷一支的井陉窑扬长避短,通过装饰技法上的大胆创造,非但没有遮掩住白瓷之白,反而让白瓷更加活泼生动,塑造了井陉窑瓷器鲜明的特色、独有的美感。”井陉窑最早的发现者、已经退休的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孟繁峰说,正是通过增添装饰图案和色彩,井陉窑彰显出自身的与众不同。

金代,是井陉窑的第二个烧造高峰,“戳印填彩”大行其道,广泛应用于瓷枕枕面装饰,主打产品就是布满了人物、动物、花卉等形形色色纹饰的瓷枕。

考古工作者在井陉窑城关、河东坡等遗址中发现了种类多样的戳模。

小的朵花模、蝴蝶模,直径仅约半厘米;中等的折枝花、缠枝花、海兽波涛、灵猫戏蝶、乐人击鼓、击钹印模等,直径二到四厘米;较大的卧鹿、对鹿、奔鹿、奔牛印模,直径在五厘米以上……这些戳模的纹饰,线条流畅,运笔传神,刻画生动,它们在瓷枕表面和谐匀称排布、组合,极具视觉冲击力。

工匠们对生活的体悟和对艺术的追求,蕴含在每一件器物、每一个纹饰,甚至是碎片上的每一条线或每一滴釉色之中。这,也成就了井陉窑自己的辉煌。

印花模具

质与量的“经济学”

位于井陉县陶瓷水镇的井陉窑南横口窑址。(河北日报资料片) 河北日报记者 王思达摄

在众多光洁的井陉窑瓷器中,4个倒扣的白色素胎“大号圆盘”,显得与众不同。

8月2日,河北博物院名窑名瓷展厅,展示的这4件瓷器其实并不是盘子,而是生产盘子的工具——印花盘模。

4件盘模大小几乎相同,直径约20厘米,直口,浅腹,底部略平。盘模上的印花图案有鸳鸯、乌龟、仙鹤、白鹅、荔枝、花草……构图严谨,纹饰繁复紧凑,刻制刀法娴熟,深浅把控有度,线条自然流畅。

其中一件鸳鸯戏水盘模内壁上的草书刻字,记录了盘模的“出生年月”——“大定二十九年五月□日赵”。“大定”是金代的年号,这一年是1189年。这件盘模恰诞生在井陉窑的高光时代。

800多年后的1995年,它们在井陉窑河东坡窑址一处金代窖藏被发现,当时一次性出土了12件完整精美的印花模具。如此大规模的发现,此前在定窑、邢窑都没有过。

虽然宋金时期,定窑擅长印花,但井陉窑出土的蜀锦心仰莲盘模、荔枝心重瓣莲纹碟模等复杂图案,至今在定窑都没有发现。

“其图案的精美程度,与定窑发现的几件印模相比,毫不逊色,图案种类甚至超出了定窑的品种。”孟繁峰说,这也反映出当年井陉窑所达到的制瓷水平。

传统瓷窑大部分采用手工拉坯、手工刻画、手工绘画,每件瓷器都是纯手工的艺术品。但这样的精雕细琢,难免费时费力,导致瓷器在产量上大打折扣。

为解决这一问题,匠人们发明了印花模具,即一种在瓷坯上印压图案的专用工具。各种精致的花纹装饰可以轻松印上去,将塑型和装饰两道工序合二为一,大大提高了瓷器的产量。

“可见当时井陉窑通过这些印模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孟繁峰说,因此,金管辖的淮河以北的辽阔地域成为井陉窑的主场。

有专家认为,当时金管辖范围内的中山府定窑、彰德府磁州窑、邢州邢窑、真定府井陉窑,以及河南、陕西、内蒙古等地的窑口都在续烧,但《金史·地理志》中仅有“真定府产瓷器”的相关记录,井陉窑的生产规模和水平由此可见一斑。

技艺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可以托物寄情;技艺之所以进步,是因为社会生活需要。

工匠们不断推陈出新,更新、变化品类和花色,并依靠这样的手段增强竞争力,达到占领市场的目的。

在2000年井陉河东小学北发掘的金代苗姓井陉窑窑场遗址中,就能看到组织有序的规模化生产方式。

在作坊的东西两侧,是对称布局的两座窑炉,窑门均开向作坊,窑前工作坑有坡道通向作坊,窑具存放、釉料堆存、釉浆配置、拉坯成型等工房,以及烘坯房等皆建在场地中心。这样的对称向心布局,不仅结构紧凑规整,而且让各道工序之间连接顺畅、制瓷流程合理高效。

仅就目前的考古发现,已经探明金代井陉窑窑址8处,它们总的覆盖范围达70万平方米,由此可见当时生产规模之大。

而且,在宋金时期,井陉窑出现了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叠烧工艺——“涩圈叠烧法”。这种工艺需要在施釉后的盏、碗内心刮出一个比器物圈足略大的露胎涩圈,装窑时将器物圈足直接叠放在涩圈上即可。

这样做,可以节省窑内空间,又省去了制作匣钵、支圈等间隔用窑具的工时和材料,从生产的角度看,同样简化了制瓷工序,提高了生产效率。

工艺的革新、效率的提升,为金代瓷器种类样式的大增奠定了基础。

相比于宋代,考古中发现的金代井陉窑瓷器样式种类更加繁多,达数十种,如杯、盏、盔、碟、盂、瓶、尊、罐、壶、盒、砚、灯、炉、缸、香薰、扑满,还有各类小瓷塑、围棋子、象棋子等小玩意儿,琳琅满目。

“其中很多是兼有实用和审美功能的生活器具,因而受到大众的喜爱。”李慧杰说,这也透露出井陉窑的生活美学——可以实用,满足生活所需;也可以审美,愉悦心灵。

2000年,在渤海之滨,黄骅市海丰镇遗址拉开考古发掘序幕。遗址出土了来自磁州窑、定窑、井陉窑、耀州窑等众多窑口的大量瓷器。

在井陉窑鼎盛时期的金代,海丰镇是盐瓷贸易为主的海陆联运港口,也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最北部的重要节点。

据《2000年黄骅市海丰镇遗址发掘报告》统计,在出土的1780件金代瓷器标本中,河北本土窑场产品占比约68%,其中井陉窑占比7%、定窑占比32%、磁州窑占比29%。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报告只是将涩圈折腹盘这一种器型的产品归入了井陉窑。有研究者认为,遗址出土的白中泛青、泛黄的涩圈戳印点彩碗、细白瓷划花斗笠碗、涩圈折腹碗、内模印花盘等,也是井陉窑的产品,但因为它们的某些特征在定窑、磁州窑的瓷器中也曾见到,最终归入了这两个窑口。

今天,随着对井陉窑认知的不断加深,人们在更多地方发现了其产品的踪迹。在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院,藏有井陉窑白地印花鹿纹海棠形枕、白地印花卉纹腰圆形枕;在日本掬萃艺术美术馆,藏有金代白釉点彩长颈瓶……

我们有理由相信,井陉窑产品昔日的辐射范围,可能比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还要远。(河北日报记者 李冬云)

相 关

“真定瓷器”出井陉

井陉窑遗址分布图。

《金史·地理志》中曾有记载:“真定府产瓷器”。

真定,就是今天的正定。然而,考古工作者并没有在正定发现窑冶遗址。

清代《正定府志·物产》中则有“真定府产瓷器,缸坛之属也,明时充贡出井陉”的说法。正是这一说法,把井陉窑火与古城正定联系到了一起。

直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井陉窑的发现,“真定府产瓷器”的谜团,才真正解开。

原来这些瓷器来自井陉,而正定曾是井陉窑瓷器主要的贸易集散地。

井陉,因“如井之深,如灶之陉”而得名。地处太行山天长盆地的井陉窑,周边山川环绕,轻薄易碎的瓷器,如何从大山深处走向市场?

水的力量,为井陉窑开辟出一条便捷的产品运输通道。

绵蔓河、甘陶河、冶河串联起井陉窑12处窑址,在古代,载着瓷器的货船沿着冶河一路驶入滹沱河,再沿滹沱河而下就可到达正定(宋金时为真定府)。

这段水路全长不到四十公里。由于绵蔓河、冶河的温泉属性,这条水运通道即使冬天也不冰封,照样可以通船。即便到了正太铁路通车后的清末民国时期,河流上仍有渡船穿梭。

不要小看这短短三四十公里水路。

正定,是历史上井陉周边最大的中心城市,商贸通道四通八达。井陉窑瓷器进入正定,就意味着进入了华北平原腹地。从正定经陆路,可以分销到国内各地;如果走水路,还可以继续向东航行,到达渤海口岸黄骅市海丰镇,由此销往世界。

这条顺畅的贸易通道,也成为井陉窑传薪千年、窑场规模宏大的原因之一。

文/河北日报记者 李冬云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