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篡汉终究是篡了个寂寞,掘墓人便是豪族!豪族是一群什么人?

有范又有料啊 2025-02-19 09:01:35

王莽在篡汉的过程中,一直努力想把自己塑造成人们心中的“天选之子”,但是他不是!

所以,当年怒斩白蛇的刘老三,你也没有必要愤怒;当年怒摔传国玉玺的王政君,你也无需过多悔恨。因为真正的“天选之子”还是你们老刘家的人,他的名字叫刘秀。

篡汉成功的王莽,你也不要高兴得太早,你的皇位是怎么来的,你自己心里清楚的很。后世有句名言叫:出来混,迟早都是要还的,这句话可以提前送给你了。

王莽这个高仿“天选之子”是全国人民选出来的,那么,刘秀这个货真价实的“天选之子”又是被谁选出来的呢?别真以为是老天,毕竟老天只会打雷,不会说话,即便真是老天选出来的,它也需要凡间的发声人。

选出刘秀的,是一个历经考验、自我进化的强大阶层,它的名字叫“豪族”。

在介绍“豪族”之前,先跟大家提醒一下这个“选”字,这个字表面上简直就是民主、公平的象征,其实这个字既扎眼又扎心。大家千万不要觉得手握选择权就一定是什么好事,对于那些压根不知道怎么选择的人来说,有时候“选择权”对于他们来说,简直就是一场灾难,是一种痛不欲生的悔恨。远的不说,就说那些把王莽选为皇帝的西汉人们,估计他们在王莽登基以后,很快就会恨不得把自己的脸抽肿。因为他们也没想到自己会选出一个这么样的玩意。

言归正传,啥叫“豪族”呢?字面意思就是那种豪横的家族,也就是有资格任性,有条件不认命的家族。再具化一下内容,那就是家族之中的巨无霸——有权、有势、有地、有财。

豪族一般能豪到什么程度呢?他们之中的牛人可以手眼通天、富可敌国,也就是能左右或影响整个社会的上层建筑;就算是他们之中的边角料,也是当地的地主老财级别。

这类人有什么可怕之处呢?他们手里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要物有物,想搞什么事情基本上都是有一定的可行性的。通俗点讲,就是他们手中掌握着大量可自由调配的资源,生活的自由度和影响力都相当的高。

熟知历史的朋友一听豪族就会想到之前的贵族,没错,豪族和贵族确实有很多共性。但是,他们之间还是有区别的。区别就在于贵族比较讲究血统和关系,一个暴发户勉强可以称为豪族,但是绝对是当不了贵族的。

贵族这类人更多的依赖于自上而下的社会逻辑,比如你爹当了皇帝了,你不是贵族也是贵族;但你爹做生意赚了几个钱,你家的日子好过了,你便对外宣称你是贵族,估计会被人鄙视的。

贵族这种诞生逻辑使得他们很多时候不太接地气,生命力没有那么顽强,完全依赖于社会高层,与社会高层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比如说外戚,这种贵族就比较依赖于他们家那个闺女争不争气,一旦他们家的闺女失宠了或者被别人家的闺女干趴下了,他们立马就得从贵族名单之中除名。

又比如皇室那些混吃等死的王爷,妥妥的贵族,甚至还是贵族之中的贵族,但是,他们归根到底还是依赖于坐在皇位上那位爷的感情和心情。若是遇到汉武帝那种暴脾气,分分钟让你不想当这个贵族。

总而言之,贵族这个群体其实在本质上就是一群关系户,也是一群高级别的暴发户或者一群比较高高在上的幸运儿。他们的富贵往往会因为缺少接地气的付出与耕耘,来得快去得也快。

但是豪族却不一样,他们往往是通过几代人滚雪球,慢慢滚起来的,基础相当牢靠,步伐相当稳健,心态相当沉着,比贵族要硬气得多!因为有些东西,是自己亲手赚来的还是幸运之神赐予自己的,那是两个概念。

豪族按道理来说很久以前就存在了,但是他们真正得以完成登上历史舞台的从量变到质变,还是要归因于西汉的太阳神汉武帝。

汉武帝是历史上割韭菜的高手,哪一片在他眼皮子底下冒尖了,他就会把镰刀挥向哪个地方。最开始,为了集权和收拢经济,他对逐渐冒头的豪族,是持高压打压的态度的。

但是,有些事情总会在不经意发展成了与自己初衷背道而驰的摸样。就像我们现在很多人自嘲的那样:我们终于活成了自己当初最讨厌的模样了。

一直致力于打压豪族的汉武帝为何会阴差阳错地刺激了豪族的蓬勃发展呢?主要是因为这位爷实在太会烧钱了,到了后来,中央朝廷的供血能力根本就跟不上节奏了,只能到民间去抽血。结果越抽越狠,把底层人们的生态环境给毁灭性地破坏掉了。

还记得之前介绍过的汉武帝为了集中资源办大事而实行的种种别出心裁的创意政策吗?还记得曾经介绍过的汉武帝时期百姓流离失所、哀鸿遍野的情况吗?这些都是滋养豪族崛起的“腐食”。

就拿汉武帝颁布的“告缗令”为例吧!“告缗令”的核心内容就是鼓励全国的无产阶级主动告发检举那些中产阶级,并明确规定,检举成功者可以分到被检举者一半的财产。

这一招简直就是无解的阳谋。因为人性之中天生就有“不患贫而患不均”的仇富基因,那些眼看就活不下去了的无产阶级,看着那些日子还过得很滋润的中产阶级,心里本就十分不爽。再加上“报复”他们还有丰厚的回报,在这种双重刺激下,中产阶级注定是要倒大霉的。

有些朋友可能会问,为什么这些东西对那些真正的豪门大族没有用呢?主要是地方行政势力和一无所有的无产阶级的前堵后赶对他们不起作用。比如说一个县令要办案,估计想进一个皇亲国戚的大门都很难。

随着无产阶级“打土豪,分财产”的运动轰轰烈烈开展起来后,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也变成了无产阶级了,无产阶级的队伍壮大了,对中产阶级的攻势也就更猛烈了。这就跟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有政策开路的无产阶级,可以成为无坚不摧的革命斗士,若失去了政策保护和引导,无产阶级便成了最容易被猝不及防地搞死的最脆弱的羔羊。没办法,因为他们永远是食物链的低端。他们最终只能成为别人的营养品。

历史其实和生活一样,都是在进行着无时无刻的利益博弈。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很多有钱且脑子灵光的人迅速展开了对策了。

对策一就是把流动资产全部变成固定资产。这一招有什么好处呢?增加别人薅羊毛的难度。你找我要钱,对不起,我确实没有钱也没有粮,我手里全是地,你们真有本事,就把我的地给卖了。

如果有些家庭富有的朋友,不幸碰到家人比较败家,就可以学学这一招,固定资产不是他们想败就能败的吧,他们总不能没钱泡妞、喝酒、消费,随随便便就砸一块地、一栋房子去买单吧?

在任何年代,不动产比流动资产的保值空间都要大一些,这一点大家一定要牢记。记住,是保值,不是增值。

但是,在那个年代,土地是私有制,没有商品房也没有商品地,这些有钱人聪明,那些没钱人也不傻,也明白土地是自己的生存根基,土地没了,自己就彻底成了无根浮萍了,所以,正常情况下,没人愿意卖地的。

既然正常情况下,没人愿意卖地,那就制造一些非正常情况呗,各种天灾人祸就出来了。天灾情况下,你们全家都快要饿死了,你卖不卖地?你某个家人生病了亟需救命的医药费,你卖不卖地?人祸就更好理解了,用权力优势或武力优势直接强买强卖。

所以,弄来弄去,最终受害的还是底层老百姓,因为他们基本上是没有太多自我保护的能力的。一旦社会中强食弱肉的“狼性”被全面唤醒了,他们永远是率先成为待宰的羔羊的。

这其实也就是大家在历史中经常听到的“土地兼并”,“土地兼并”为豪族的爆发奠定了土地基础。

对策二就是加强“官豪勾结”。这一招呢?大家可能并不陌生,因为在经济社会,同义词“官商勾结”被屡屡提及。

汉武帝搞那么多创意行动,本意就是要从民间高效地抽取更多的血液。豪族在阅历上、信息上和觉悟上都比底层人民要高得多,聪明的他们知道这种自上而下的压迫感是不可抗拒的。生活就如QJ,既然无力反抗,还不如好好享受,还不如怎么琢磨把坏事变好事。

既然朝廷表达了强烈的意愿,那何不主动迎合这种意愿呢?你们要抽民间的血,那我们主动帮你抽,你们何乐而不为呢?这说得好听点是识时务,说得不好听点就是为虎作伥。

官方其实也很乐意有地方豪族参与到他们的抽血运动之中来,因为这样能缓冲他们和底层百姓之间的直接冲突,降低老百姓的痛感或者转移他们的仇恨。

于是,豪族便作为第三方参与到了官方与民间的利益争夺战了,成功把自己从受害者阵营转移到了受益者阵营,名正言顺地开始中间商赚差价。

这样以来,在官方和豪族默契地配合之下,他们通过垄断老百姓的核心生存资源这一招,把底层人民治得服服帖帖,乖乖地自己放血,直至被榨干。

而且豪族的参与,一定程度缓解了整个社会的矛盾激化,官方和豪族可以互相甩锅、演戏,还可以有退有进调整节奏,比如豪族会搞点慈善来安利一下那些处于崩溃边缘的百姓,也比如官方会象征性揪一两个豪族出来,公开打两板子,让老百姓开心开心。

随着豪族在官方和民间赚取中间差价,一方面,前面的土地兼并更加不可逆转地速度加快了;另一方面,大量流离失所的流民迫不得已地沦为豪族的家奴,为豪族的崛起提供了人口红利。

豪族在汉武帝时期的高压氛围下,经过上述两个对策的转变,慢慢变成了有地、有人、有权的大佬了。但是,大家是不是感觉他们还缺少一样东西?是的!他们还缺少自己的武装力量。开豪车没有保险怎么能行呢?

但是,这个问题,当时的社会生态很快就逼着豪族解决了,从而豪族完成了终极进化。

前面说了,由于汉武帝政府横征暴敛,很多社会底层的人民在官方和豪族的双重压迫下,根本就没办法活了,先是卖田卖地,然后是卖儿卖女,最后还是只能沦为“流民”,到处讨生活。

任何事物的变化和影响其实都是有一个临界值概念的。其实一定数量的数量的无产阶级并不见得会对整个社会产生多大的影响,无非是拉开了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分层而已。因为豪族阶层是很愿意吃下这一部分的红利人口的。他们可以通过吸纳这一部分流民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和利益。

但是,如果是这些豪族阶层的胃口是有限的,一个豪族,200个流民他吃得下,2000个呢?20000个呢?那就不见得了!

所以,当流民的数量达到一定的量级,就会爆发出对社会秩序极大的破坏力。那些自己活不下去,又不被豪族吸纳的流民,他们会何去何从呢?坐在那里等死?别开玩笑了,千古艰难唯一死。他们要么偷扒拐骗、要么奸淫掳掠、要么落草为寇……总之只要能让他们活下去的事情,不管有没有底线,他们基本上都会去干的。

这里插一句,我们很多小伙子去见丈母娘时,丈母娘基本上都会问,有没有正经工作?不要抵触这种问题,人家还真不是势利眼,而是担心她自己闺女的归宿问题。因为无业游民的人生确实太不可控,说崩溃就崩溃了,说走偏就走偏了。另外,也奉劝大家,少去结交那些整天无所事事的人,要么人家家里有矿,要么人家就是毫无底线,无论是哪种情况都不是什么好事。

那些多出来的无法被吸收的流民成了汉武帝晚期社会的动乱因子,他们要么打家劫舍,专门针对豪族虎口夺食;要么落草为寇,公开对战官府夹缝求生。

这种情况下,豪族为了自保,只能自己组织武装力量进行防卫。有人会问,难道官府会允许他们私自组建武装力量吗?显然不可能,但是在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下,他们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一方面他们自己要剿匪,没有多余的力量去管这些事;另一方面,他们无力保护豪族,哪有底气禁止豪族进行自我防卫?再说,他们早就在长时间的合作过程中,同穿一条裤子了,甚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但是,豪族会自己冲上去和外面的流民拼命吗?不会!他们会把之前吸收的家奴组织起来去跟他们火拼。

最终,流民引起的社会动乱还是变成了流民之间的内部火拼。是不是觉得历史有时候很讽刺?

仔细梳理一下上述的三元博弈关系,大家会发现,豪族才是这场乱局之中的最大受益者。流民就不要说了,被逼得一无所有,最后还真能跟自己的阶级兄弟内部火拼。至于官府,其实也是受害者,第一是利益源头(户口、人口)急剧减少了,第二社会维护成本增加了。

所以说汉武帝当年暴虐天下,实际上是悄然之间把西汉王朝的最宝贵的人力资源推到了豪族的怀里。

这对每一位大管理者来说,都是值得借鉴和反思的。千万不要涸泽而渔,底层人就是那些鱼,你一下把水全抽干了,就会出现类似于汉武帝晚年的社会既视感:

底层人活不下去了,于是先卖地应急;地卖没了,就用自家闺女、媳妇换口吃的,或者干脆把自己和全家都卖了,咱啥都没有,省得面对这操蛋的社会了。然后,随着这样的越来越多,豪族也吸纳这么多人了,就开始选了,女的要亮的,男的要壮的,其他人自生自灭吧。那些再次被“淘汰”的人最后只能走上一条反社会的极端道路,而豪族则利用维稳的形势需要完成了自己的武装建设。

汉武帝这一辈子就是过于喜欢搞大动作,每次大动作都会释放出大量的“红利人口”去给各地的豪族去消化与壮大,导致汉武帝晚期,那些豪族家中的保镖、院里的女人、地里的免费佃农都越来越多。

大家也不要觉得西汉的老百姓怎么这么没有节操,动不动就卖身为奴。一是他们没得选择,二是做“家奴”也没有我们想象那么卑贱,就是一种谋生方式或者职业而已。他们有待遇、有发展,甚至还能和主人有情感认同。卫青、年羹尧这些历史大咖不都是“家奴”出身?

从现在的角度来解释,其实就是和很多人放弃独立个体户的身份去做一个打工人的事情,是一个意思。他们宁愿去面对主人的各种要求,也不愿意再去劳心劳力地应付各种苛捐杂税、政策条例。

只不过,他们在那个时代与国家、社会决裂更彻底一些罢了,因为他们不再政府在册的编户人口。

讲来讲去,其实就是最后导致人口带来的生产力发展的成果被中间商豪族给截取了。进而使得豪族不光能自给自足,还能自我保护,慢慢地就摆脱政府的控制了。

豪族就像一颗颗钉子、一座座小山头,扎在大汉王朝的脉络上,横亘在在大汉王朝的腹心上,西汉末年,豪族的势力已经开始建有自卫的“坞堡”了。这是一个很可怕的概念,一个动不动就能拉起成千上万武装力量的民间势力,会使得国家政令在各方面受阻的。

后来,刘秀起兵打天下,真定王刘扬直接帮他武装了十万人,耿纯帮他武装了两三千人……这种源源不断、随地可得的武装力量,朝廷怎么轻易弹压得下去?

另外,随着资源的垄断,人才和人脉也基本上被豪族垄断了。一般的寒门子弟在那个年代根本就上不起学,因为教育成本太高,接受高级教育几乎成了豪族的特权。然后,西汉的官员选拔当时实行的是“察举制”,也就是用推荐考察的方式选拔官员。无论是比真才实学还是比人脉关系,全面处于绝对劣势的寒门子弟根本没有希望,豪族子弟通过自身的晋升,再反哺自己的家族,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家族的社会地位。

长此以往,豪族们不仅中央有人,而且地方的官僚,后来渐渐都成为了地方“豪族”势力的附庸。因为强龙压不过地头蛇,没有那些地方豪族的支持,那些地方官员很多时候寸步难行。

这些豪族经过诗书的熏陶,慢慢变成东汉的士族集团,士族由于经济、文化、社会地位各方面优势,慢慢成为主导国家政治走向的力量,最后在东晋时期达到顶峰,也就是著名的“门阀政治”

总而言之,“豪族”具有着强烈的地头蛇属性,而且是经过了一代代的耕耘经营,他们已经具备自主经营发展的实力和条件,进而引发了他们和传统的贵族(包括皇族)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激发,也成为社会动乱的催化剂。

王莽篡汉的时候,以为自己瞒天过海的伎俩能瞒过所有人,但殊不知,这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关系其实都是相互利用或者相互成就的关系,豪族们一看当初他们和其他阶级共同推选出来的王莽不靠谱,就毫不犹豫紧锣密鼓地密谋着再来一次竞选,这次他们选择的竞选代表就是光武大帝刘秀。

豪族最后也成功成了王莽政权的掘墓人,是因果?是人性?还是另有说法?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