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中央深夜急召迟浩田回京,是福是祸,就看“啥车”来接我

诸葛谈史 2023-04-11 08:54:35

1976年,是特殊又特殊的历史时期,自然灾害加上多名领导人离世,让未来的一切充满着不确定性。尤其是对于迟浩田来说,中央深夜召他回京,更让他的心提到了嗓子眼。收到中央的指示后,迟浩田不假思索的赶赴北京,他去北京干嘛?为什么会这么突然?

志存高远,志勇双全

1929年,迟浩田出生于山东省,父、母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在那个世道特别艰难的时代。没有背景,也没有财力的迟浩田一家人,唯一的谋生方式是种地,然而他们想本本分分种地的愿望,却被外力打破,粮食的收成,每年都不是很好。

再加上迟家姊妹很多,一家人的生活境况特别的艰难。对于迟浩田而言,他知道父母和哥哥们肩上的压力非常的大,也知道只有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父母们,才有可能让一家人满怀希望的活下去。

对于现实的窘境,迟浩田的身上有一股不服输的精神。他想进入学堂,想读书写字,但因为条件的限制,这种理想未能付诸于现实。虽然无法进入学堂,但是他对读书写字的愿望远远超乎众人想象,他经常向随村里的老童生请教,渐渐的他也懂了一些字。

伴随着迟浩田年龄更大些,日寇大举入侵,山东各地惨遭荼毒。看着日寇惨无人道,年纪轻轻的迟浩田只想自己能快速长大,然后可以扛上钢枪和他们战斗到底。抗日战争接近尾声时,刚满15岁的迟浩田,悄无声息的离开,参加了部队。

一进入部队,年纪轻轻,有多少懂点文化的迟浩田,很快就在部队中得到重任。新中国成立后,意气风发、一心保家卫国的迟浩田,主动请求参战。时常冲在前方,无比英勇。经过大大小小战争的磨砺后,迟浩田俨然已经变成了一个成熟的军人。

伴随着迟浩田的职务越来越高,他渐渐发现,自己的知识能力不足以支撑自己承担更高的职务,因此他还选择到步兵学校深造,不断的提升自己。

历史特殊时期,40多岁的迟浩田年轻有为,也曾身陷囹圄,但无论处于怎样的环境,都坚称:“只要国家需要自己,一定会不遗余力。”

临危受命,把好舆论关卡

历史特殊时期,国家处于怎样的情况,在此不做过多赘述,1976年,周总理和朱老总先后离世,多个国家领导人也已经是处于疾病较为严重的情形了,而除了这些,唐山大地震的发生,更是让全国上下陷入一片悲痛。

知晓唐山发生地震后,迟浩田主动请缨,参加救援。赶赴救灾一线时,现场的情况远超想象,其惨烈程度令人不忍直视。迟浩田,唯一能做的就是强忍自己的悲伤情绪,让灾区人民保持活下去的希望。

正当迟浩田在抗日救灾工作中忙里忙外时,中央却突如其来的让他回北京。刚听到这则消息,迟浩田的脸上写满了震惊,因为他知道,灾区需要人手,中央的形势也非常的严峻,这时候让他回北京,到底是发生了怎样的事情?

当时和迟浩田一同听到这则消息的同事们,也表现出了十分震惊的模样,始终悬着心的迟浩田,后来选择拨通上级领导的电话,打算问个究竟,而上级领导秦基伟,也没过多赘述,只是让他快到北京,没有什么事情。

第2天,一大早迟浩田就已经将行李收拾好,并踏上了回京之路。迟浩田抵达北京时,上级命令他去人民日报工作,让他把好舆论关卡。

对于迟浩田而言,这可是个不小的挑战,因为他没有相关经验。赴任之后,迟浩田直接对日报内的众多人说,坚决听中央的命令,违背历史潮流之人,必将受严惩。很快,迟浩田就凭借雷厉风行的做事风格,将局面稳住,在之后他们开始了兢兢业业的工作,1993年,成绩出色的迟浩田被提拔为国防部长。

身为国家干部,身为人民子弟,理应在最危难的时刻挺身而出,而迟浩田的行为,便是众人学习的模板之一。对于迟浩天而言,不求名不求利,只求能把权力行使好,为民谋福利,如今,迟浩田的为人风格与处世精神还在深深影响着年轻干部,未来还会有更多的迟浩田站出来。

0 阅读: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