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造假不仅仅是现代PS技术的专利,早在胶片时期,就有了照片“造假”技术。
其实按照新闻摄影、纪实摄影的严格标准来说,“摆拍”、“断章取义地裁剪”都算造假,不过今天我们主要讨论一下技术层面的造假。
胶片时代照片造假是个不简单的“技术活儿”,将胶片变成照片,需要经过“冲洗”和“放大”。
“冲洗”简单地来讲,就是用显影液将胶片中感光的晶体还原,用定影剂进行清洗,最后用清水吸取胶片上的药水,再将其挂起来晾干。
此时胶片还不是正常照片看起来的样子,因为上面的明暗关系与实际拍摄的景象相反,这也是为什么被叫做“负片”。
到了这一步,就到了可以“造假”的时候了。
由于此时胶片主要体现的是明暗关系,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涂抹”的技术进行修饰,如用画笔将某个位置涂黑,这样洗出来之后它就会呈现出相反的明暗关系,针对一些阴影、纹理来说,这是比较实用的处理方式。在这一步的修饰中,铅笔是一个很好用的工具,因为我们能很好地通过力度、方向控制铅笔的涂抹面积、深度,以更好地模拟胶片效果。
除了涂抹外,还可以在后期“放大”过程中利用“遮挡”、“叠加”等方式来发挥创意:
“放大”就是将我们刚才提到的“负片”翻拍到相纸上的过程,这一步需要用到“放大机”,由于翻拍过程中相纸上的明暗关系与“负片”相反,所以翻拍的效果恰好就是我们实际拍摄中的效果,等于是做了一次影像还原。
而放大是需要使用光源透过负片在相纸上成像,所以在这一步中我们就可以人为地进行“遮挡”,盖住或者减弱光源以重构部分或整体的明暗关系,这就很类似于我们在电脑上对数码照片进行编辑;
“叠加”就更厉害了,我们可以在放大过程中将多张负片叠在一起,这样最后翻拍的效果也会叠加多张负片的效果,也就是说,我们甚至可以将完全不相关的两个物体穿越时空使其呈现在一张照片上,这有点像现在相机中的“多重曝光”,既考验摄影师技术,也考验摄影师的创意。
摄影师杰利·尤斯曼作品
所以这样看来,胶片也不是那么可信的,当然,这些技术更多是还是用在美化、修复照片上。
不过历史上也有因为种种原因被修改过的老照片,比如这张:
原图
戈培尔被从与希特勒的合影中被抹去(右二位置)
还有这张:
原图
为突出墨索里尼形象将右侧马夫从画面中抹去,隐隐约约还能看到一些痕迹
再来一张现代的造假照片对比一下:
原图
某大学为突出生源多元化,将一个黑人学生影像加入到白人学生群体中(左侧边缘)
这应该是使用了现代的合成技术,不过仔细看的话,还是能感觉到有些不协调。
不论是早期的胶片冲洗放大还是现代的后期编辑、AI作图等,适当使用以美化、修复照片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滥用技术、目的不正当的话,则要坚决抵制。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
斯大林是集大成者[呲牙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