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是一名冲锋陷阵的战士。
在和平岁月中,他是一位坚守初心的老党员。

李延年
他就是原54251部队副政治委员:李延年。
从一个放猪娃成长为战斗英雄,他用一生诠释何为忠诚与奉献。

1928年11月,李延年出生在河北省昌黎县。
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家境十分贫寒。
9岁的时候,李延年就成了家中的劳动力,靠着给地主家放猪赚钱。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一家人的开销也越来越多,李延年的父亲为了养活一家人选择远赴东北打工。
可是那段时间正处于日本侵华阶段,日军在东北地区无恶不作。
后来李父也被他们抓去做了劳工,从此杳无音信。
面对丈夫的离去,李延年的母亲没有放弃生活,而是咬着牙为孩子撑起一个家。
她明白知识的重要性,不希望孩子重复自己的命运。
于是李母白天在田里劳作,晚上熬夜给别人做针线活。

就这样一个铜板一个铜板的攒着,供李延年读书学习。
1942年,因为生活实在太困难,14岁的李延年不得不选择辍学打工。
当时他孤身一人来到长春,在一家粮油加工厂当学徒工。
学徒工的生涯让李延年深深感受到来自旧社会的压迫和剥削,不管是严寒还是酷暑,每天都要扛着数不清的粮食踉跄前行,他迫切的想要改变自己的人生。

1945年8月15日,经过全国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的艰苦奋斗,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日本侵略者在这一天宣布无条件投降,东北大地处处洋溢着欣喜的气氛。
此时李延年已经17岁了,在粮油店这几年的生活,虽然充满苦难却磨砺出他坚忍不拔的意志。
他希望能够加入人民子弟兵的队伍,和革命者一起推翻旧社会的压迫。
很快在1945年10月,李延年怀着一腔热血加入东北吉黑纵队。

此时虽然抗日战争已经胜利,但国内局势依然动荡。
他入伍仅两个月,便迎来人生第一场战斗:在榆树县同国民党伪保安团作战。
虽然年龄很小,又是第一次参战,但李延年仍然表现出了英勇无畏的精神。
面对敌人猛烈的火力,一直冲锋在前毫无退缩之意。
在战斗过程中,李延年的手臂被流弹擦伤,整个胳膊都被鲜血染红,他自己却浑然不知,奋勇杀敌的念头已经让他忘记了疼痛。
一直到战斗结束胜利打跑了敌人,李延年都没有察觉到自己受伤,还是战友提醒才发现伤口。
连队也看到李延年的优秀表现,特意给他记“小功”一次以示嘉奖。

李延年
这也让李延年备受鼓舞,更加激发了他为革命事业奋斗的决心
1946年4月,李延年所在的吉黑纵队奉命参与解放长春的战役。
战斗残酷且激烈,李延年却始终冲锋在前,冒着炮火为战友开辟道路。
次年,他又接连参加夏季、秋季和冬季攻势作战。
频繁的战斗不仅锤炼了李延年的意志,让他逐渐展现出军事才能,同时还有更大的收获。
因为李延年意志坚定,表现出色,顺利通过了党组织的考验。
在1947年,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因为在这多次战斗中表现突出,1947年冬季攻势结束后李延年被选送至东北军政大学第十期军事队学习。
党组织的信任让李延年备受感动,他暗暗在心中发誓,要为革命事业奉献自己的一生。

李延年
回想起母亲熬夜攒钱供自己上学的场景,还有因为辍学只能在粮油店打工的经历,李延年格外珍惜这段时光。
在大学期间,他争分夺秒不敢有一丝懈怠,废寝忘食的学习能够接触到的所有知识。
尽管只有半年时间,李延年还是收获颇丰。
不仅作战能力得到了提升,还系统掌握了战术指挥知识,学习结束后就被任命为警卫连副排长。
仅仅两个月后,他又因出色的综合能力晋升为排长,成为部队重点培养的骨干。
这段经历不仅奠定了李延年的军事素养,更让他明白:
一名真正的战士,既要敢于冲锋,也要善于思考。

1948年9月,辽沈战役拉开序幕。
李延年所在的第十纵队接到一项关键任务:死守黑山、大虎山,堵住廖耀湘兵团。
黑山和大虎山一带是辽西走廊的咽喉,是沈阳通往锦州的唯一通道。
一旦失守,整个东北战局将陷入被动。
李延年和战友们都清楚,这将是一场异常惨烈的战斗。
很快,敌军的主力部队开始向我方猛攻。
他们不仅兵力是我方的五倍,武器也配备精良,飞机轰炸和重炮覆盖轮番进行,阵地上硝烟弥漫。
但李延年和战友们无惧敌人火力威胁,死守阵地,他们内心只有一个念头:人在地在,绝不退缩!

经过三天三夜的坚守,十纵未让敌人前进一步,为友军完成合围争取了宝贵时间。
辽沈战役坚守阵地的成功进一步激发了李延年的斗志,他明白了战斗并不是完全以兵力多少论成败,革命信念和无畏精神也是胜利必不可少的法宝。
在这之后李延年又参加了平津战役、宜沙战役等等。
无论是攻城还是野战,李延年总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
1950年,湘西百姓饱受匪患之苦,政府部门决定立即展开剿匪行动,保一方百姓安宁。
剿匪的这一重任交给了李延年所在的连队,并且李延年被提拔为连队指导员。
接到这一重要任务后,李延年立刻带领连队展开部署,他的目标是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成功。

李延年
多次成功战斗的经验积累、东北军事大学的知识学习,以及李延年和战友们勇敢无畏的精神。
让他们最终以伤亡两人的代价消灭土匪二百余人,俘虏几十人,顺利除掉了湘西匪患,
这一剿匪奇迹让上级对李延年及所在连队大加表彰,李延年的内心也充满了成就感。
不仅是因为成功剿匪能够获得功勋,更是因为百姓们能够重新回到安居乐业的生活。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为了应对潜在的威胁,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与朝鲜人民共同抗击美国侵略者。
李延年所在的部队也被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1年3月奉命跨过鸭绿江参战。
入朝初期,面对装备精良的美国军队,志愿军常常以血肉之躯对抗钢铁洪流。

1951年10月8日,李延年所在的第四十七军一零四师四一八团三营奉命夺回失守的346高地。
李延年作为七连的指导员,率部从左翼发起突袭,仅用一夜便攻占了其中一个山头。
到了9日天亮的时候,三营的其他连队也攻下了346高地包括主峰在内五个山头,七连和另外的三个连队胜利汇合。
但是李延年清楚,此刻还不是庆祝胜利的时候,美军随时会进行反扑。
果然,美军很快调集大量兵力和精良武器赶来346高地,进行激烈的反扑。
轰炸机投下凝固汽油弹,阵地顿时化作火海,之后更是一轮接着一轮的炮火覆盖和强攻。

激战至9日下午,三营已经牺牲了许多战士,李延年所在的七连重新整编后仅剩下四个班,其他连队更是伤亡殆尽。
危急时刻李延年挺身而出,他带领官兵整顿队伍、掩埋烈士遗体,并召集其余干部进行开会。
在会议上,他用优秀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的精神对所有战士们进行激励,向祖国方向庄严宣誓:
“人在阵地在!”。
接下来的时间里,李延年五次重组残部,亲自操起机枪扫射冲锋的敌军。

战士们在他的鼓舞下,用刺刀、石块甚至牙齿与敌人搏斗。
最终,经过一天两夜的奋战。
他们在敌我兵力严重悬殊的情况下,多次逼退美军,以歼敌600余人的战绩,牢牢守住了阵地。
李延年所在连队撤下的时候,全连只有四十几人了。
战斗结束后,志愿军总部嘉奖了346高地战役的全体指战员,李延年被授予 “一级英雄”称号,并记特等功一次。

朝鲜政府也为他颁发自由独立二级勋章和三级国旗勋章。
这段经历,成为李延年军旅生涯的最高光时刻,也让他深刻体会到:
真正的英雄主义,不仅是无畏牺牲,更是绝境中的信念与智慧。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李延年于1953年回到了家乡。
李延年没有选择退伍,而是继续留在部队奉献自己的力量,多次进入军事院校学习知识。
转眼时间1979年,广西边防部队发起对越自卫反击战。
此时李延年已年过五旬,担任广西军区某师政治部副主任,负责部队的后勤保障工作。
尽管无需亲临火线,李延年还是先后四次主动向上级申请深入前沿阵地,希望能够清楚了解前线的伤病员运送情况。
亲临战场第一线的李延年组织各营连调整救护所位置,大大缩短重伤员从受伤到接受救治的时间,减少了战士们的流血牺牲。

不仅如此,李延年还肩负起了传达上级命令的重任。
敌军炮火封锁了战区的山路,李延年却和年轻时一样,毫无畏惧神色,每次都是贴着弹坑匍匐前进,将作战指令准确送达各阵地指挥所。
除了参与战斗,李延年作为作战经验丰富的老将,深知部队思想工作的重要性。
每当部队遭遇僵局,他都会带头冲进战壕,结合自己的经历为战士们助威。
战士们看着年过半百的政治部副主任深入前线,与自己同甘共苦,内心备受鼓舞,士气大振,保家卫国的战斗精神也更加高昂。
对越自卫反击战胜利后,李延年因为组织伤员救护、保障命令传达等突出贡献,再次荣立三等功。

这段经历印证了他的信念:思想工作与军事行动同样重要,有信仰的军队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1983年,55岁的李延年正式离休,在南宁生活。
离休后的李延年生活非常低调,从来不把自己的功劳挂在嘴上。
他说所有的荣誉是战士们的鲜血集体铸就的,不是属于他个人的。
尽管不在部队工作,李延年却并未停下脚步,而是将余热倾注到传承红色精神中。
他致力于新一代人的思想教育,为爱国事业奉献自己最后的力量。
于是李延年化身“红色讲师”,走进学校、社区,为青少年讲述战斗故事,宣传爱国主义思想。

李延年(中)
他深知只有培养好了青少年的价值观,革命精神的火种才能永不熄灭。
不仅如此他还捐出了所有勋章和证书,全部赠予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和广西军区军史馆。
他是想让后人通过这些纪念物品深刻了解革命事业的艰辛,这比把勋章锁在柜子里更有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李延年依旧认真践行共产党人的优良价值观。
在干休所里,李延年带头参与绿化建设,把亲手培育的盆栽捐献给干休所。

李延年
在家里,李延年悉心照料患病妻子,每日买菜做饭,毫无怨言。
邻居们感慨:英雄不光在战场上,也在生活琐碎里。

如今李延年已经近百岁高龄,他依然每天坚持读书看报,关注国家发展。
战争时期,他是冲锋陷阵的利刃;和平岁月,他是默默奉献的基石。

李延年
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传奇,更是一代人的精神丰碑。
参考资料:
李延年简介------中国军网
李延年:从小猪倌到战斗英雄------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