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年于右任担心妻子80大寿无人关心,周总理:让屈武以女婿身份去

幕夜白历史 2024-11-25 03:07:12

《61年于右任担心妻子80大寿无人关心,周总理:让屈武以女婿身份去》

世人皆知于右任是民国时期的书法大家,却鲜有人知他与周恩来之间还有这样一段动人的往事。1961年,远在台湾的于右任因担心大陆的结发妻子高仲林80大寿无人祝贺,在给老友吴季玉的信中流露出深深的忧虑。一封署名"濂溪先生"的神秘信件,一张20多人欢聚的寿宴照片,让这位71岁的老人喜极而泪。这位神秘的"濂溪先生"究竟是谁?他又是如何在国共对立的特殊年代,完成这个看似不可能的心愿?

一、于右任与周恩来的早期交往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于右任作为国民党元老,积极响应国共合作抗日的号召。这一年冬天,周恩来派遣女婿屈武前往武汉,与于右任建立了初步联系。当时的于右任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主管抗日宣传工作。

在一次秘密会晤中,周恩来向屈武详细询问了于右任的政治立场和对时局的看法。得知于右任主张坚决抗战,反对投降派,周恩来当即决定加强与其联系。他指示屈武以女婿身份留在于右任身边工作。

1938年春,日军攻占南京后,国民政府迁往武汉。于右任在武汉期间多次接见各界抗日人士,其中就包括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在一次茶叙中,周恩来向于右任详细介绍了八路军、新四军在华北、华中的抗日斗争情况。于右任对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给予了高度评价。

1939年初,汪精卫投敌叛国的消息传出后,周恩来立即通过屈武提醒于右任提高警惕。于右任随即在《中央日报》发表《告全党同志书》,严厉抨击汪精卫的投降行为,并建议开除其党籍。这篇文章在当时产生了重大影响,有力打击了投降派的气焰。

1941年皖南事变后,局势一度十分紧张。于右任得知新四军遭到国民党军队围攻的消息后,立即向蒋介石提出抗议。他在给蒋介石的信中写道:"两党合作抗战,乃全民族之所望,岂可自相残杀?"虽然未能阻止悲剧发生,但于右任的态度让周恩来深受感动。

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在周恩来陪同下三次拜访于右任。每次谈话都持续两三个小时,谈话内容涉及抗战胜利后如何建设新中国等重大问题。值得一提的是,于右任是当时唯一以私人名义设宴款待中共代表团的国民党元老。

在一次宴会上,周恩来向于右任介绍说:"我们党的干部,很多都受过于先生的书法影响。"于右任闻言,欣然提笔写下"团结抗战"四个大字相赠。周恩来将这幅字小心收藏,后来一直挂在自己的办公室里。

1947年,国共关系日趋紧张之际,周恩来仍然通过各种渠道与于右任保持联系。他多次派人向于右任通报战局变化,希望能争取这位主张和平的国民党元老支持谈判。这种默契的往来一直持续到1949年初国共和谈开始。

二、于右任妻子高仲林的人生际遇

高仲林出身于浙江绍兴一个书香门第,1881年出生时正值清末民初的动荡年代。17岁时,经由族中长辈介绍,与同为绍兴人的于右任结为夫妻。婚后不久,于右任因参与革命活动被清廷通缉,不得不远赴日本避难。高仲林独自留在家中,既要照顾年迈的公婆,又要抚养年幼的子女。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于右任被推举为陕西都督。高仲林随夫前往西安,亲历了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当时西安局势动荡,军阀割据,战事频繁。高仲林不顾个人安危,多次在战火中组织妇女救护队,救助伤病员。

1915年,袁世凯称帝,于右任被迫流亡日本。高仲林再次独自支撑起整个家庭。她将子女送到上海求学,自己则在绍兴老家开设义学,免费教授贫困子弟读书识字。这段时期,她还资助了多位后来成为革命志士的青年。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于右任出任监察院院长。高仲林来到南京与夫团聚,但并未过多干预丈夫的政务。她将主要精力放在慈善事业上,先后创办了南京妇女职业学校和儿童福利院,为困难家庭提供帮助。

抗战爆发后,高仲林随政府辗转重庆。在战时物资匮乏的情况下,她带领妇女们缝制军衣、编织毛衣,支援前线将士。1941年,她还参与组建了重庆战时儿童保育会,收养战争中失去父母的孤儿。

1949年,于右任随国民党迁往台湾,但年近古稀的高仲林因身体原因留在上海。夫妻从此天各一方,再未相见。高仲林在上海继续过着简朴的生活,从不向人提及自己的身份背景。她将一部分积蓄捐给了当地的福利院,闲暇时仍坚持教邻里孩童读书写字。

1961年春节前夕,已是耄耋之年的高仲林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周恩来派人送来了于右任在台湾的近照和亲笔信,这是分别十二年后夫妻二人第一次通过间接方式联系。高仲林在给于右任的回信中写道:"见到你安好,老身亦感欣慰。"

同年八月,高仲林迎来了80岁大寿。周恩来得知于右任担心妻子寿辰无人陪伴的消息后,特意安排了一场温馨的寿宴。宴席上不仅有多位老友出席,还有专程从外地赶来的故交。这场寿宴的照片后来通过特殊渠道送到了台湾于右任手中,成为了夫妻二人晚年最珍贵的纪念。

三、周恩来与屈武的特殊任务

1961年初,周恩来在处理繁忙的政务之余,收到了一封来自香港的密信。信中转达了于右任的忧虑:他的结发妻子高仲林即将在上海迎来80岁大寿,但两岸局势使他无法亲自前往祝贺,也不知是否有人会为老人家举办寿宴。

周恩来立即召见了他的女婿屈武。屈武在抗战时期曾以特殊身份与于右任有过密切接触,深得老人信任。周恩来指示屈武以"濂溪先生"的化名,负责筹备这场特殊的寿宴。

为确保消息不外泄,整个筹备过程都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进行。屈武首先联系了上海市统战部,请他们协助寻访高仲林的故旧。经过细致摸排,很快就找到了十多位与高老太太有交往的老朋友,其中包括几位民国时期的老同学。

寿宴地点选在了上海市一家具有江南园林风格的老字号酒楼。考虑到高仲林一贯节俭的生活作风,酒席安排得并不铺张,但每道菜品都颇具江南特色。宴会厅内陈设古朴典雅,墙上挂着一幅于右任题写的"福寿康宁"横幅,这是周恩来特意从档案馆找出的老照片复制而成。

1961年8月15日,高仲林的寿宴如期举行。当天,屈武特意安排了一位摄影师全程记录。老人家身着一袭淡蓝色旗袍,端坐在主位上。身边围坐着多位白发苍苍的老友,有的是几十年未见的同窗,有的是昔日在南京、重庆共事的故交。

席间,一位老友起身朗诵了一首贺寿诗,诗中暗含对于右任的思念之情。另一位老人则献上了一幅绍兴旧居的水墨画,画中小桥流水,与高仲林少女时代的记忆相映。这些细节都被摄影师一一拍摄下来。

寿宴结束后,屈武立即将底片送往北京冲洗。周恩来亲自挑选了最能表现寿宴温馨氛围的照片,并在照片背面写下"高老太太八十寿诞欢聚"几个字。随后,这些照片通过香港的联络人辗转送到了台湾于右任手中。

与照片一同送达的,还有一封署名"濂溪先生"的信。信中详细描述了寿宴的情况,并转达了高仲林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这封信让远在台湾的于右任得知妻子在上海一切安好,老人家不仅收到了众多祝福,还与昔日故友欢聚一堂。

这场看似普通的寿宴,实则凝聚了周恩来的深意。他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在两岸隔绝的年代为一对老夫妻搭建起一座情感的桥梁。屈武作为具体执行者,不仅完美完成了任务,还通过细致入微的安排,让整个过程都充满了人情味。

四、于右任收到照片后的反应

1961年9月初的一个傍晚,于右任在台北寓所收到了一个来自香港的密封包裹。打开后,里面是一叠照片和一封署名"濂溪先生"的信件。照片中,他阔别十二年的结发妻子高仲林正在上海举行八十大寿的宴席。

于右任对着照片端详良久。相片中的高仲林虽已年逾八旬,但精神矍铄。她身边簇拥着二十多位老友,不少都是他们夫妇共同的旧识。照片背后工整地写着"高老太太八十寿诞欢聚"几个字,笔迹遒劲有力。

第二天一早,于右任便提笔给老友吴季玉写信。信中详细描述了收到照片的经过:"昨得沪上照片,见仲林与诸故旧欢聚,甚慰。濂溪先生费心安排,令人感佩。"这封信后来被吴季玉珍藏,成为见证这段佳话的重要史料。

在此之后的一周内,于右任连续写了数封信给香港的联络人,请其转达谢意。其中一封信专门写给"濂溪先生",感谢他为高仲林操办寿宴。另有一封信则托人转交给上海的老友们,感谢他们前往贺寿。

值得一提的是,于右任还特意在收到照片的当天,挥毫写下了"福寿双全"四个大字。这幅字后来经由同样的渠道,辗转送回上海交给了高仲林。字的右下角,他特意注明了"壬寅年八月",正是高仲林八十大寿的时间。

同年十月,于右任在给台北友人的一封信中提到:"早闻濂溪其人,今得见其事,方知胸襟之广。"这句话虽然语焉不详,但熟悉内情的人都明白他指的是谁。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他已猜出"濂溪先生"的真实身份。

为了表达感激之情,于右任还特意写了一幅"仁者寿"的书法作品。这幅字经过精心装裱后,同样通过香港转交给了周恩来。周恩来收到后,将其挂在了办公室的墙上,与1945年重庆会谈时于右任赠送的"团结抗战"遥相呼应。

此后数月,于右任经常在给友人的信件中提起这件事。他说照片中的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安排,从宴席的布置到参加人员的选择,无不体现了主办者的用心。特别是选在他们当年在绍兴常去的江南园林式酒楼,更是让他倍感亲切。

1962年春节前夕,于右任又收到了一批照片。这次是高仲林与几位老友在上海豫园赏梅的情景。照片中的老人们谈笑风生,举止安详。这些照片再次让于右任确信,远在上海的发妻过得很好,有党和政府的关怀,也有故友的陪伴。

随后的日子里,类似的照片和消息时常通过各种渠道传递到台北。每一次,于右任都会写信表示感谢。这种特殊的联系一直持续到1964年于右任去世,成为他晚年生活中最温暖的慰藉。

五、周恩来关怀于右任家属的历史意义

这一段历史虽然只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众多事件中的小插曲,但它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展现出独特的价值。1961年,正值国家经历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周恩来依然抽出时间和精力,安排专人为居住在上海的高仲林操办80岁寿宴。

这场寿宴的筹备工作体现了周密的组织性。从选择具有江南特色的老字号酒楼,到邀请高仲林的老友参加,再到安排专业摄影师全程记录,每个环节都经过深思熟虑。特别是通过香港渠道将照片和信件转交给于右任,更显示出当时统战工作的细致。

统战部门的档案记载,1961年至1964年间,周恩来多次过问高仲林在上海的生活情况。每逢重要节日,都会安排人送去慰问品。1962年春节前,得知高仲林喜欢看戏,特意安排人陪同她观看了越剧《红楼梦》的演出。这些看似平常的关怀,实则传达着新中国对历史人物家属的尊重。

在处理于右任家属问题上,周恩来展现出高超的政治智慧。他并未因于右任随国民党赴台而对其家人采取歧视态度,反而给予特殊关照。这种做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极为难得,也为后来的统战工作树立了典范。

值得注意的是,这段历史还涉及到两岸之间的非正式沟通。通过照片和信件的往来,在某种程度上维系着两岸民间的情感联系。特别是"濂溪先生"这一化名的运用,既照顾了各方的政治立场,又达到了传递信息的目的。

从1961年到1964年的这段时期,周恩来始终保持着对这件事的关注。即使在处理重大国事的百忙之中,仍不忘过问相关进展。他多次在政治局会议上提到,对待历史人物及其家属,要充分考虑历史背景和人情事理。

这种人文关怀也影响到了基层工作。上海市档案馆保存的记录显示,当地统战部门在接待高仲林时,始终秉持着周恩来提出的"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原则。无论是安排住所还是医疗保障,都给予了妥善照顾。

在处理具体事务时,周恩来特别强调要注意方式方法。例如,在转交于右任的照片时,都是选择一些家庭日常生活的场景,避免涉及敏感内容。信件往来也都通过可靠的香港渠道进行,确保信息传递的安全性。

这种细致入微的工作作风,使得整个事件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平稳进行。高仲林在上海度过了安详的晚年,于右任在台湾也能经常收到家人的消息。这种局面的形成,与周恩来的战略眼光和人文关怀密不可分。

这段历史的意义还体现在对后来两岸民间交往的影响上。它证明即使在最困难的时期,只要存在善意,两岸之间总能找到沟通的途径。这种"求同存异"的处事方式,为日后两岸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