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期结束,“神兽”归笼,补作业又上热搜。今年有了新情况,因为DeepSeek。数学题、作文题自然不在话下,即使是家长挠头的PPT,也能轻松搞定。自然也会引发担忧与反思:有了如此强大的外脑,孩子们会不会就不动脑了?会不会形成依赖,产生惰性?
但这是孩子们的问题吗?显然不是。放着这么个强大而实用的工具,谁不想用一下。据统计,中国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达到2.5亿,人工智能日渐融入千行百业,已是大势所趋。在此背景下,将孩子的生活学习与人工智能完全隔离开,不科学也不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讲,没必要把孩子使用人工智能辅助学习视为洪水猛兽,相反,他如果用得很溜,还应该给他竖个大拇指。
问题的关键在于,要把人工智能变为赋能学习和成长的工具,而不是作弊工具、应付作业的工具。如何让技术向善,这显然是个大课题。从教育理念到课堂教学,再到课后练习,都需要重新设计。一些教学痛点也许就迎来了解决的契机。比如,孩子学习程度不同,如何实现差异化教学?有了人工智能赋能,就有可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当然,家长们的担心或许更长远。以前希望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现在还不能输给算法;以前关注如何让孩子出类拔萃,现在还得鹤立“机”群……人工智能带给教育的真正挑战恰恰在于,如何培养出适合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哪些素质或技能在人工智能时代更重要、更稀缺?是所谓“情商”,还是创新与批判性思维,抑或是提出问题的能力?不同人也许有不同答案,但有一点很清晰,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是全方位、系统性甚至可能是颠覆性的。
人工智能与以往任何一项技术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可能不仅是一个工具,而是一个由我们亲手创造的“自己”,这意味着它将在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给人类社会带来机遇与挑战,很显然,我们正在书写未来答案,正在创造新的历史。(人民日报)
编辑:张烁 责编:高婷 审核:马兰 谭麟 监制:赵若一 总监制:李天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