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铁齿铜牙”纪晓岚、“宰相”刘罗锅,这两位乾隆朝的著名文臣,通过荧幕的演绎,早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特别是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那个常年弯腰驼背、与奸臣和珅斗智斗勇的刘墉形象,更是成为了几代人心中难以磨灭的经典。
然而真实的刘墉,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真的是个罗锅吗?
——【·刘墉的出身与仕途·】——»
与影视剧中塑造的草根形象不同,历史上的刘墉并非出身寒门,而是一位货真价实的“超级官三代”。
他出生于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的山东诸城,一个世代为官的显赫家族。
他的祖父刘棨曾任四川布政使,而他的父亲刘统勋更是雍正、乾隆两朝的重臣,官至首席军机大臣,相当于宰相的职位。
这样的家庭背景,无疑为刘墉的仕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成长于钟鸣鼎食之家的刘墉,自幼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加之自身聪颖好学,使得他在仕途之初便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
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三十一岁的刘墉考中进士,正式步入仕途。
虽然这次科举考试刘墉是以举人身份参加的,且最终只获得了二甲第二名,全国第五的成绩,但相比于其他寒门子弟十年寒窗苦读的艰辛,刘墉的仕途之路显然要平坦得多。
这其中,除了他自身的努力外,父亲刘统勋的影响力也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进入翰林院后,刘墉的仕途可谓顺风顺水,很快被提拔为翰林院编修,负责起草诏书等工作。
——【·清代选官对身形的要求·】——»
在诸多影视作品中,刘墉的“罗锅”形象深入人心。
然而,根据清代的选官制度,这种身体上的缺陷几乎不可能让他踏入仕途的大门。清朝的选官制度极其严格,尤其注重官员的“身、言、书、判”四个方面。
其中,“身”指的是官员的体貌特征,要求身材挺拔、相貌端正。
根据史料记载,清代选官对身形的要求,用八个字概括便是“同田贯日身甲气由”。
这八个字并非什么神秘的密码,而是运用汉字的象形特征,将官员的体貌分为上、中、下三等。
“同、田”等字形代表上等,“贯、日”等字形代表中等,“身、甲、气、由”等字形则代表下等。
只有符合上等和中等标准的官员,才能被选中。
由此可见,如果刘墉真的是驼背,他根本无法通过选官的第一关。
不仅如此,考古发现也证实了刘墉并非罗锅。
上世纪50年代,考古专家打开了刘墉的墓室,通过对遗骨的观察和测量,发现刘墉的真实身高应该在185cm到195cm之间,而且他的背部骨骼轮廓清晰,没有损伤痕迹,这表明他并非驼背。
那么,“刘罗锅”的称号究竟从何而来呢?
据推测,这可能是由于刘墉在皇帝面前为了表示恭敬,刻意弯腰驼背所致。
加上刘墉本身性格幽默风趣,喜欢开玩笑,乾隆皇帝和嘉庆皇帝都对他颇为喜爱,嘉庆皇帝甚至亲切地称他为“刘坨子”。
久而久之,“罗锅”的形象便在民间流传开来,并最终被影视作品所采用。
至于“宰相”的称号,这更是对历史的误读。
清朝并没有宰相一职,刘墉的最高官职是体仁阁大学士,虽然位高权重,但并非宰相。由此可见,影视剧为了艺术效果,对刘墉的形象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夸张和虚构。
揭开“罗锅”和“宰相”的面纱后,一个更真实的刘墉逐渐显现。
他既非佝偻老者,也非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那么,他与权倾朝野的和珅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真的如同影视剧中所演绎的那样,充满了激烈的冲突和对抗吗?
——【·刘墉与和珅的关系·】——»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刘墉与和珅的斗争贯穿始终,两人斗智斗勇,针锋相对,成为该剧最大的看点。
然而,历史的真相却远没有如此戏剧化。
刘墉与和珅并非一直处于对立面,他们之间的关系复杂而微妙,甚至还存在着合作。
根据史料记载,刘墉与和珅确实有过几次交集。
其中一次是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御史钱沣弹劾山东巡抚国泰贪污营私,乾隆皇帝派刘墉和和珅一同前往山东查办此案。
国泰是和珅的亲信,因此和珅在办案过程中试图包庇国泰。
然而,刘墉不畏权势,坚持秉公执法,最终使得国泰被绳之以法。
另一次交集则发生在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乾隆皇帝驾崩后,嘉庆皇帝下令查办和珅的贪污腐败案。
作为德高望重的老臣,刘墉被委以重任,负责审理此案。
然而,即使在这个关键时刻,刘墉也并未对和珅落井下石。相反他还在一定程度上为和珅求情,希望嘉庆皇帝能够从轻发落。
由此可见,刘墉与和珅的关系并非简单的黑白对立,而是充满了复杂性和微妙性。
他们之间既有合作,也有冲突,既有互相欣赏,也有互相制衡。
历史的真相,往往比戏剧更加复杂,也更加耐人寻味。
——【·刘墉:文坛巨匠与清廉正直·】——»
刘墉的才华不仅体现在政治领域,在文化艺术方面也颇有建树,尤其是在书法方面,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他精通多种书体,尤以小楷最为著名,与翁方纲、梁同书、王文治并称为“清代四大书法家”。
其书法作品,圆润遒劲,绵里藏针,独具风韵,备受后世推崇。
乾隆皇帝也曾对其书法赞誉有加,称他为“海岱高门第,瀛洲新翰林”,对其才学和出身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除了书法,刘墉在诗词、文章方面也造诣颇深。
他甚至创作了一部以诗歌形式记录历代书法发展史的著作——《学书偶成》,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书法的热爱。
在历史记载中,对刘墉的评价是“书名满天下,政治文章皆为所掩”,这足以证明他在文化艺术领域的卓越成就。
与同时代的许多官员不同,刘墉为官清廉,体察民情,敢于直言进谏。
他在担任安徽学政期间,就曾关注到当地治安问题,发现一些靠花钱买取功名的监生鱼肉乡里,于是上书乾隆皇帝,建议加强对这些人的管理,得到了乾隆皇帝的采纳。
在江苏学政任上,刘墉更是以公平严肃的风格著称,深受当地百姓爱戴。
《啸亭杂录》中记载,刘墉“名播海内,妇人女子无不服其品谊,至以包拯比之”,这足以说明他在百姓心中的崇高地位。
而“清官”的形象,也与影视剧中塑造的形象基本吻合。
然而,即使是如刘墉这样一位才华横溢、清廉正直的官员,在漫长的仕途生涯中,也难免留下一些争议和瑕疵。
晚年的刘墉,似乎也失去了早年的锐气和进取心。
他不再积极进谏,而是采取了明哲保身的策略,对很多事情都敷衍了事,无所作为。
他并非完人,也并非圣人,而是一个有着优点和缺点的普通人。在权力斗争的漩涡中,他或许有过妥协,有过无奈,甚至有过不光彩的行为。
然而,这并不能完全否定他的功绩和贡献。
——【·结语·】——»
刘墉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并非影视剧中塑造的扁平化的形象,而是一个复杂、多面、充满人性的个体。
他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命运沉浮,更是清代官场的一个缩影,反映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政治生态和社会风貌。
影视剧为了艺术效果,往往会对历史人物进行改编和美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我们对历史的认知。
只有拨开迷雾,才能看到真相;只有还原历史,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