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11月11日,一场关乎新四军前途的会议在如皋县南坎镇宣告结束。
虽然参会众人都达成了意见一致,但作为此次会议的发起者、同时身为新四军苏中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的粟裕却显得忧心忡忡。
站在军部驻地旁的一处低矮山坡上,看着参会众人渐行渐远的背影,粟裕的心口犹如被一块万斤巨石堵住,缓了许久只能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今时不同往日了……”
要知道,粟裕虽然在革命前期一直不显山不露水,但在抗日战争后期乃至整个解放战争时期,靠着一连串的战役而威名赫赫。
虽然是后起之秀,但他的风头甚至盖过许多革命道路上的老前辈,高超的战场指挥艺术无愧于“战神”的称号。
究竟是怎样严峻的局势,让这位常胜将军如此忧心忡忡呢?
原来就在不久之前,粟裕接到密报,不久后日寇将在苏中、苏北一带有大动作,而且此次日本人的行动还有汪伪政府与之配合。
作为驰骋疆场近20年的老将,粟裕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稍有不慎便会满盘皆输,到那时不仅是苏中军区、恐怕就连整个新四军队伍都要覆灭。
正当粟裕紧蹙着眉头、将目光抛向远处天际,在心底反复推敲着应敌之策的时候,突如其来的一声呼喊令他收起了繁杂的思绪。
“司令员,司令员……”
循声望去,粟裕发现竟是跟在自己身边多年的警卫员简进仁,原本严肃冷峻的脸上浮现出一抹笑意。
等到对方来到近前,他故作轻松地笑着说道:“你小子总是喜欢大呼小叫的,隔着几里山路都能听见你的嗓门嘞”。
闻听此言,简进仁稚嫩的脸上露出一抹红晕。
他的嗓门大,在部队里是出了名的,为此首长还多次调侃,说山里的野兽都比不上他。
为此,简进仁平日里便格外注意自己的说话时的音量,可一遇到紧急情况,他还是不自觉地扯起自己的高嗓门。
而这一次,确实是有紧急的事情。
简进仁连忙从兜里掏出一个烟盒递了过去,颇有些疑惑地嘟囔着:“刚才刘桥情报站的同志过来扔下一盒烟,我问他这是什么意思,他只是说‘不要管太多,赶紧交给你们司令员’,我这就寻您来了”。
听到这番话,粟裕意识到其中必定有蹊跷。
要知道,刘桥情报站是苏中军区的前沿哨所,负责的都是侦查敌情、传递情报的工作,为了防止位置暴露,没有重大事宜是绝对不会主动与军区取得联系的。
而这次,刘桥情报站主动派情报员过来,而且只是留下了一盒烟,绝对不是一件寻常事。
想到这里,粟裕赶紧接过烟盒,只是看了一眼便倒吸了一口凉气,赶紧对警卫员简进仁说道:“赶紧去追各分区的干部!”
一盒烟而已,究竟有什么不同寻常之处,以至于在战场上运筹帷幄的粟裕如此大惊失色?又是谁送来的呢?
在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要想解开这重重谜团,还要从侵华日军的阴谋开始说起。
1941年1月,也就是著名的“皖南事变”之后,原本只是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的粟裕接到任命,由他出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兼苏中军区司令员、政委等职务。
在他的指挥下,苏中军区在抗日战场上可谓百战百胜。
不久之后的夏天,数万日伪军开始在苏中周边集结,打算以绝对的兵力优势展开一次大规模的扫荡。
眼看敌人闯入了自己的根据地,粟裕沉着冷静地指挥军民们进行反抗,他灵活地采用游击战、运动战等战术,依靠军区内复杂的山地环境与敌人周旋。
经过长达42个昼夜的连续作战,原本还气焰嚣张的敌人早已疲惫不堪。
见敌人已是强弩之末,粟裕当即下达命令:“所有游击部队迅速集合,尽全力将敌人围而歼之”。
一声令下,前一天还在山林之中跟敌人兜圈子的部队迅速聚集起来,瞬时间冲锋号角响彻山谷、直冲云霄,早已丧失斗志的日寇闻风丧胆,扔掉沉重的武器辎重落荒而逃。
这一次战斗,苏中军区击毙日寇2100余人,伪军1000多人,缴获的武器弹药、以及干粮罐头数不胜数,极大激励了当地军民的抗日热情。
然而,几家欢喜几家愁,新四军华中军区这边因获得大捷而士气高涨,可日本人那边却只能整天哭丧着个脸。
为了找回脸面,时任侵华日军总司令官的畑俊六找到汪精卫,希望汪伪政府能够派人协助日本部队在苏中、苏北一带展开下一轮的扫荡。
而对于这次侵略行动,畑俊六还特意取了个名字:清乡。
顾名思义,就是清除苏中、苏北地区的一切阻碍,也可以理解为日寇臭名昭著的“三光政策”。
倘若粟裕没能及时得知日寇的阴谋,那么活动在苏中、苏北地区的新四军将凶多吉少,好在有潜伏在敌人内部的同志及时传递情报,才避免了这次悲剧的发生。
而此人,正是施亚夫。
1930年,刚满15岁的周亚夫便加入了共产党,在此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隐姓埋名从事于地下情报工作,还组建起一支300余人的队伍,专门打击日本侵略者。
他的这番行动很快就引起汪伪政府的注意,汪精卫也并不知道施亚夫共产党人的真实身份,以为只是一方豪强,便萌生了拉拢之意,希望能够收买施亚夫为自己所用。
1941年6月,汪精卫派出心腹严济南来到了施亚夫所在的南通县。
刚一见面,严济南便先是一顿恭维,随后试探性地问道:“亚夫兄有如此手笔,可见绝非寻常之辈,敢问先前在何方高就啊?”
得知对方在摸自己的底,施亚夫便胡编乱造地说了一通。
“我原先在冯玉祥部队里做事,前前后后也打了几仗,可就是混不上个团长,这不一气之下就回了南通老家,弄了些枪、招了些人,就这么稀里糊涂拉起了这支队伍”。
这番说辞,令严济南放下了戒备,一番畅谈后两人便以兄弟相称。
就这样,施亚夫假意投靠了汪精卫,担任起汪伪政府的中将师长。
靠着这层身份的掩护,他源源不断地为组织上传递情报,致使日伪军的许多阴谋破产。
侵华日军总司令畑俊六和汪精卫密谋“清乡”计划之时,殊不知早已被施亚夫知晓,他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连忙派手下前去通知新四军的同志。
当粟裕得知情况后,当即通知华中军区各地委、分区、支队的领导干部到如东县南坎镇开会,商议此次应敌的对策。
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就在南坎会议正在进行的时候,担任南通日军最高司令长官的小林信男却接到密报,密报上甚至还标明了新四军高级干部们返程的具体时间、路线。
小林信男还特地召开会议,安排了4个日军大队和2个伪军师,分别在各个交通要道上埋伏,企图在半路上偷袭返程途中的新四军干部。
施亚夫也参加了此次会议,当他听到小林信男侃侃而谈的时候,不自觉地冷汗直流。
此刻,他心中猛然间冒出了一个念头:肯定有叛徒!
会议结束后,小林信男还举办了一场小型酒会,来庆祝即将到来的胜利。
“诸位,今天我很高兴,我们一起喝一杯”。
话音落下,施亚夫则正色说道:“小林将军,仗还没打就提前庆功,恐怕为时过早吧?”
得知有人质疑自己,颇为自负的小林信男眉头一皱,不满地问道:“施先生是在质疑我的指挥能力吗?”
见成功激怒了对方,施亚夫这才假装疑惑地说道:“我并不是质疑您的指挥能力,而是担心这个消息的可靠性”。
“南坎那个地方我去过,三面环海,一旦被包围就成了瓮中之鳖,新四军怎么会在那里开会呢?”
只见小林信男一脸得意,还故作神秘地说道:“我们特高课可不是吃素的,新四军内部有我们的人,这个消息就是他们的电报科长传递来的,绝对可靠”。
闻听此言,施亚夫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一切谜团都解开了,新四军中的叛徒正是那个电报科长。
酒会结束之后,施亚夫没有停留,直接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他要将这个紧急情报火速告知华中军区,并且要把那个叛徒揪出来。
可是,由于不久后有军事行动,小林信男特地在南通县的出口派兵驻扎,过往的行人都严格搜查,绝不允许消息泄露。
施亚夫则心生一计,将情报写在了烟盒中,并且还在口袋里多揣了几盒烟,就算他们搜查的再仔细,也不至于每盒烟都要搜查吧。
当天晚上,施亚夫便踱着步子来到县城门口,守卫发现不远处有个人影,立马喊道:“干什么的?”
待看清来者是施亚夫后,他们连忙赔着笑脸说道:“施师长啊,这么晚还没睡啊”。
施亚夫则不紧不慢地说道:“马上就要出任务了,我来视察一下防务”。
对于这位大领导,守卫们自然不敢刁难,但还是唯唯诺诺地解释道:“可上头特意交代,进出人员一律要搜身……”
施亚夫点了点头,从口袋中掏出几盒香烟扔了过去。
“理解理解,当差都不容易,该搜就搜”。
几名守卫一人分得一盒香烟,高兴得嘴都合不拢,再者说他们哪敢真去搜师长的身,便连忙打着哈哈说道:“换做别人肯定是要搜身的,您自然是不用”。
就这样,施亚夫有惊无险地出了城,来到和地下联络员约定好的接头地点后,便将那个写有情报的烟盒放在了这里。
施亚夫前脚刚走,情报站的地下交通员便取走了这个烟盒,并火速赶往华中军区军部。
等到他赶到军部,得知南坎会议刚刚结束,各地代表已经启程离开,连忙对粟裕身边的警卫员简进仁说道:“赶紧把这个交给你们司令员,其他的什么都不要管”。
粟裕看过情报后,心中暗道不好。
原来,施亚夫为了避免这个烟盒被查到、导致自己暴露,只是在内壁上只画了一个电台耳机的图案。
而粟裕心思敏捷,只是看了一眼便意识到,军区内部的电报科出了叛徒,而且敌人肯定知道了己方召开南坎会议的事情。
他连忙对简进仁说道:“快派人去追各分区的干部,让他们不要再按照原定的路线返程,尽量绕路”。
简进仁走后,粟裕连忙赶回军部,叫了几名卫兵便匆匆赶到电报科。
经过一番搜查,他们果然发现了大量还未来得及销毁的与日本人联络的电报草纸。
粟裕紧握着拳头,将这些草纸“啪”地一声摔在桌子上,厉声质问道:“说,这些都是谁的?”
几名不明所以的通讯员先是一怔,虽然心中疑惑,但还是如实说道:“这个屋子只有我们科长有钥匙,应该都是他的吧”。
闻听此言,粟裕当即派人将这个电报科科长抓了起来。
此人名叫张国忠,红军时期便参加了革命,只可惜他最终没能挡得住金钱的诱惑,在日本人的拉拢下选择当了叛徒。
当张国忠被绳之以法后,不禁痛哭流涕,一个劲儿地告饶道:“司令员你饶了我吧,我也是一时糊涂啊……”
可还未等他说完,粟裕便痛心疾首地呵斥道:“你一时糊涂?要不是我及时接到情报,各分区几十名干部恐怕就在半路上遇害了!你要付出代价!”
对于叛徒,尤其是为了一己私利而背叛革命、出卖同志之人,势必是要严惩的。
革命志士们抛头颅、洒热血,为了民族和国家而战,极有可能因为叛徒的一个情报,导致所有努力付之东流。
为了起到警示作用,也为了给华中军区的军民们一个交代,粟裕最终下达了将张国忠枪决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