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啥意思、怎么做?捂好3个部位,感冒几率小

刘用的备忘录 2024-03-09 07:29:42

随着初春的到来,气温逐渐回暖,大地复苏,万物开始生长。许多人迫不及待地想要摘掉沉重的冬装,迎接春天的温暖。然而,春季的早晚仍带有凉意,时而还会出现意料之外的“倒春寒”,使得天气瞬间回归寒冷。这个时候,尽管阳光明媚,但阴冷并未完全消散,偶尔的寒流使得气温骤降,如果轻率地脱去冬衣,就容易受到寒冷的侵袭,导致感冒、气管炎等疾病的发生。

我国有句古话“春捂秋冻”,这反映了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的防病健身智慧。春季,人体的免疫系统还未完全适应季节变化,抵御外界不良因素的能力相对较弱。因此,不宜急于脱下冬季的保暖衣物,应让身体的产热与散热功能与周围环境保持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更换衣物应根据时间、个人体质和地理位置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研究表明,冷空气过境和温度骤降时,感冒、消化不良、心肌梗死、中风等疾病的发病率会显著增加。因此,关注天气预报,根据气温变化适时增减衣物是非常必要的。

一般而言,昼夜温差超过8℃时,就应该考虑增加衣物以保暖。然而,春捂并不意味着盲目增加衣物的数量,过多则容易出汗后受凉,尤其是对于体质较弱、幼儿和老年人来说,更需注意调整衣物,避免因温度调节不当而生病。

对于大多数需要特别保暖的老年人或体弱者,15℃是一个参考的温度界限。当气温稳定在15℃以上时,可以适当减少衣物。但是,减少衣物的最佳时机是在气温稳定升高且持续7至14天后,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身体适应温度变化,避免因过快减衣而引发不适。

随着春季的深入,雨水增多,空气变得湿润而宜人。在这个时节,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做好防寒和除湿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特别是要注意腹部的保暖,因为腹部是人体重要的温度调节中心之一。神阙穴,位于腹部中央,即我们常说的肚脐周围,是一个关键的穴位。它不仅关系到人体的生命活力,还被视为维护健康长寿的重要点。

神阙穴,可以有效促进脾胃的阳气,对于缓解腹痛、肠鸣、水肿、泄痢等症状有着显著的效果。对于那些脾胃虚弱、怕冷、容易腹泻的人来说,保暖这个部位尤为关键。可以通过定期热敷肚脐等方式来加强腹部的保暖,从而提高身体的整体抵抗力。

在春季,随着天气逐渐变暖,人们往往忽视了腹部的保暖。然而,腹部如果受凉,很容易影响到脾胃的功能,导致消化不良或是其他相关疾病的发生。因此,即便在天气转暖的春季,也不应忽视腹部的保暖工作,特别是在气温波动较大的日子里,更应注意加强保暖,以免受到寒气的侵袭。

2、背腰部的保暖同样不可忽视。背部不仅是人体重要的保暖区域,也是督脉流经的路径。督脉,作为“阳脉之海”,起始于下部,沿着脊柱向上延伸,与肾脏相连,负责调节和分配全身的阳气。一个温暖的背部可以促进阳气的旺盛,增强肌肤的紧密度,确保正气充足,从而有效抵御外邪的侵袭。

背腰部如果未能得到适当的保暖,容易受到寒湿之邪的影响,导致腰痛或其他身体不适。人体的阳气之根本在于肾,而腰部正是肾的所在之地。当肾阳不足时,人会感到腰部酸软、怕冷,甚至伴有频繁小便或精神疲惫的症状。背部的肾俞穴,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方,左右两侧各二指宽的位置,是一个重要的穴位,通过适当的保暖和按摩,可以有效地强化肾功能,增强身体的抗寒能力。

因此,在春季的保暖工作中,背腰部的保暖尤为关键。不仅可以避免寒湿侵袭引起的腰痛等疾病,还可以通过强化肾脏功能,提升整体的生命力和抵抗力。尤其是在春季多变的天气中,适当的背腰保暖措施,如穿着保暖的衣物、使用暖宝宝或进行温和的腰背部按摩,都是维护健康的有效方法。

3、下半身的保暖在春季同样至关重要。从中医的角度来看,人体上半部属阳,下半部属阴,因此下半身更容易受到寒湿邪气的侵袭。脚部作为人体的“第二心脏”,在阴脉汇聚之处,血液循环较慢,更易受寒。

此外,脚踝和双足等部位穿行着多条经络,一旦受寒,不仅影响局部,还可能导致全身的不适。膝关节作为“筋之府”,对寒冷尤为敏感,一旦受凉,可能引发关节疼痛、活动不便等症状。

因此,春季保暖应遵循“下厚上薄”的原则,特别强调下半身的保暖。清代医学家曹庭栋在《养生随笔》中提到:“春冻未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寒”,强调了初春保暖的重要性,尤其是下半身的保暖。保持双脚和腿部的温暖,不仅能够养阳收阴,还能有效预防寒邪侵袭所引起的各种疾病。

穿着厚裤和厚袜是初春保暖的基本做法,即便天气逐渐转暖,也不应急于减少。此外,常用热水泡脚、睡觉时下半身盖厚被,都是简单有效的保暖措施。这些方法不仅能够提高下半身的温度,还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的整体健康。

春季保暖并非一概而论,需要根据个人体质和当地气候条件灵活调整。对于体质偏热、易出汗的人群,春季可以适当减衣,避免过度保暖引起不适。而对于儿童、孕妇和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更需注意春季保暖,以免受到突变天气的影响。

1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