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一个古巴老渔夫向海明威讲述他捕到的大马林鱼怎样被鲨鱼吃掉的故事,1936年,海明威把它写成一篇通讯,以《在湛蓝的大海上》为题刊登在《老爷》杂志上。老渔夫的故事给海明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觉得这里面蕴涵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他曾计划写《海洋四部曲》,其中的第四部分是“桑地亚哥老人和马林鱼”。1951年他给斯克里布纳写信说可以将第四部分抽出,单独作为一本小书出版,题名为《老人与海》,这是他第一次提到这个名称,1952年作品问世。从最初素材的取得到小说的出版,历时十七年时间,这是一部酝酿已久、精心打造的杰作。
小说讲述了古巴老渔夫桑地亚哥连续八十四天出海没有钓到一条鱼,人们认为他倒了“血霉”,可他并不灰心,在第八十五天他独自一人到更远的海域,碰上一条从未见过的大马林鱼,他与马林鱼搏斗了两天两夜,终于制服了它,可是正当他凯旋时,碰上了鲨鱼群,为了保住他的胜利果实,他与鲨鱼群又拼斗了一天一夜,最后鲨鱼群被赶跑了,可是他的马林鱼肉被鲨鱼吞噬光了,只剩下了一副巨大的鱼骨架,他筋疲力尽地回到家里,倒头睡着了,在梦中梦见了狮子。小说写得惊心动魄,寓意深邃。
这是一部命运悲剧,是人类挑战命运但最终未能摆脱命运的悲剧。
小说一开始就写桑地亚哥很背运,八十四天一无所获,并不是他的钓鱼技术出了问题,他的技术是首屈一指、无人能比的,而是他的运气不好。面对这种厄运,他毫不气馁,再次远航,这次他走得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远,这是向命运的挑战,也是向自己的极限挑战,事实上老人最后把失败归结于“走得太远了”。在与马林鱼的搏斗中,他又饥又渴又困,浑身受伤,手、背被钓索勒得皮开肉绽,其痛苦不亚于死亡,面对这样的困境,他并不退却,在“打不败”的原则的鞭策之下,老人征服了罕见的大马林鱼,这是他战胜厄运的一次伟大胜利,也是显示自己意志和价值的可喜明证。似乎命运有了柳暗花明的转机。
可是老人还没来得及喘口气,成群的鲨鱼嗅到马林鱼的气味跟踪而来,撕咬马林鱼的肉。两天两夜没合眼、没吃饭的桑地亚哥不得不投入另一场更为严酷的斗争,他的鱼叉、刀子打光了,短棍打断了,舵把打没了,所有能用的工具武器都用完了,等他赶走了鲨鱼群却发现马林鱼只剩下了骨架。他不得不面对命运的戏弄,但他心里没有一丝的遗憾,因为他的精神从来没有被打败过,他已做了人所能做的一切,他为自己感到骄傲。
这部小说在海明威所有的作品中最具有奋发昂扬的情调,最具有积极向上的思想意义,上演了最悲壮的一幕,它奏响了人与命运搏斗的最强音。但海明威在这部作品里仍然流露出一丝虚空的无奈,透露着深深的悲哀:无论人怎么努力,到头来终究是一场空,人生注定是一个悲剧,就像老人扯起的打了补丁的破帆,像一面标志着永远失败的旗帜。
老人的处世行为体现了存在主义自由选择的思想。八十四天一无所获,是收网不干,还是继续捕鱼?老人选择了后者,因为如果他不出海,那么他的生活就毫无意义。在两次战斗中,桑地亚哥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他完全可以松开钓索,放弃马林鱼;鲨鱼来蚕食时,他可以轻易地舍弃马林鱼回航,可是他的不服输的秉性一而再、再而三地促使他斗到底,他进行了遵从自己意愿的选择,不苟且偷生,浑浑噩噩,保持了积极的入世姿态。他虽败犹荣,赋予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这是一曲英雄主义的赞歌。正如海明威本人所说:“这本书描写一个人的能耐可以达到什么程度,描写人的灵魂的尊严,而又没有把灵魂二字用大写字母标出来。”小说塑造了“重压下保持优雅风度”的老渔夫桑地亚哥的形象,他刚强有力,坚忍不拔,任何困难都难不倒他,任何厄运都吓不退他。他早年与人比手劲连续比了一天一夜,最后反败为胜,这足以说明老人的硬汉精神早已有之,他与生俱来就有不服输的个性。桑地亚哥不仅把捕鱼作为谋生的手段,而且看作是人生角斗的象征。在他看来,人和鱼,“说到究竟,这个总要杀死那一个”。他把鱼和人的格斗假设成人生的战斗,他战胜了马林鱼,并从中体会胜利的喜悦。他捕鱼不单是为了“养活自己”,而且也是“为了荣誉”。在与鲨鱼的殊死搏斗中,他先杀死了一条灰鲭鲨,又杀死两条星鲨,之后又杀死一条铲鼻鲨,当成群的鲨鱼扑来,他意识到这是注定失败的一场战斗,但他坚持到底,他的身上体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老人是个情感丰富的人,他对马诺林的依恋,对亡故的妻子的哀悼,对捕鱼业的酷爱,甚至对与他作对的马林鱼也充满了感情,他一方面把马林鱼看成对手,一定要战胜它、杀死它;另一方面又把它看作朋友,在两天两夜的较量中他愈来愈钦佩马林鱼,热爱马林鱼,“兄弟,我还是没见过比你更大、更漂亮、更镇定或更优雅的东西。那就来吧,杀了我。我不在意谁弄死谁。”他感到“鉴于它的行为风范和极大尊严,没人配吃它”。老人对马林鱼由最初的恨变为无限的爱,他被马林鱼的坚强所深深地折服了,他把马林鱼看作另一个“自我”。
老人又是一位孤独者,他孤身一人,没有子女,在捕鱼的过程中寂寞时时伴随着他,小说几次提到他是一个古怪的老头,常常单独出海,在海上时时想念小徒弟马诺林,希望有一个交流的对象,排遣自己的苦闷。因此,他在海上不得不自言自语,时而跟鱼说话,时而对鸟儿说话,时而对自己大声嚷嚷,这一切都反映了老人沉重的孤独感,也影射了人类的处境,人在这个世界上是孤独的,孤立无助的。
马诺林是小说中的陪衬人物,他从小跟桑地亚哥打鱼,学到了许多捕鱼的本领,更学到了桑地亚哥坚强、自信等优秀品质。他深爱着老人,当看到老人筋疲力尽拖回来的巨大的鱼骨架,他哭了又哭,他既心疼老人所受的巨大痛苦,又感佩老人的精神,我们完全有理由把他看作是桑地亚哥的接班人,今天的马诺林便是明日的桑地亚哥,桑地亚哥的美好品德将在马诺林身上延续,他的精神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海明威为小说虚构了一个背景,它没有具体的时间限制,这就使得故事近似寓言。许多人感觉到这篇寓言式的小说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可是海明威自己否认这一点,他说:“没有什么象征主义。海就是海,老人就是老人,孩子就是孩子,鱼就是鱼。鲨鱼就是鲨鱼,不好也不坏。人家说的象征主义全是胡扯。”后来艺术史家贝瑞孙写了一段评论:
“《老人与海》是一首田园乐曲,大海就是大海,不是拜伦式的,不是麦尔维尔式的,好比出自荷马的手笔;行文像《荷马史诗》一样平静,令人佩服。真正的艺术家既不象征化,也不寓言化——海明威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但是任何一部真正的艺术作品都散发出象征和寓言的意味。这一部短小但并不渺小的杰作也是如此。”
海明威非常满意这个评论,认为关于象征主义的问题已经阐释得清清楚楚。尽管海明威的写作动机并非是象征,可是作品所散发出的浓郁的象征意味却是众人能感觉到的。大海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观,而且也是社会的象征,捕鱼不仅是一种谋生手段,也是显示人生价值的平台,而马林鱼、鲨鱼则是人生路上各种困难厄运的具体意象。由此,一个捕鱼的故事升华到了哲理的高度。
这部小说是海明威“冰山理论”的最好范例。它表面上十分简单,含义却十分复杂。本来海明威可以写上一千页,如写桑地亚哥的家乡,写当地人的划船比赛,写非法酿酒卖酒活动,写革命以及农村的各个方面,但海明威将这一切都作为八分之七的东西,隐藏到水面下,只写老人与鱼搏斗的事迹,隐喻了人类最可贵的品格——勇敢坚强,写得集中突出、含蓄深沉,于平淡中见深远,于简约中见博大,这八分之一的东西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
在艺术上海明威还运用了大量的隐喻,如狮子是林中之王,棒球运动员乔·迪马吉奥是冠军,小说用这些强者的意象来隐喻老人向往做个硬汉子,事实证明他也确实是个硬汉子。在小说中世界被描写成一个一望无际的汪洋大海,充满了大大小小的马林鱼和鲨鱼,充满了惊涛骇浪和暗礁险滩,大海是凶狠的、狂暴的,是深不可测和不可知的,这就是现实世界的写照,人在这个世界上就如同在茫茫大海上的一叶破舟,苦苦地挣扎着,没有航标灯,没有一丝被援助的希望,不但人与人之间冷酷无情,人与一切生物之间也冷酷无情。
《老人与海》以《圣经》以及希腊文化为源本,对基督、古代英雄、悲剧意识、命运观念等意象作了改写,塑造了一个现代的“打不败的英雄”。
小说中援引不少关于基督受难的细节,如出海前孩子送来的吃食,喻指耶稣“最后的晚餐”。老人在钓鱼过程中一再吃生鱼肉,喝水,喻指信徒领圣餐,鱼肉代表圣饼,基督的身体。小说中描写老人看到第一条鲨鱼发出“Ay”的喊声,“就像是一个人在感觉钉子穿过他的双手,钉进木头时不由自主地发出的喊声”,这分明是指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鲨鱼的出现对老人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老人最后回到住处,“脸朝下躺在报纸上,两只胳膊直直地伸开,手掌向上”,这是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姿势,海明威在暗示老人兼有人性和神性的双重身份。老人在海上的三天相当于基督从受难到复活的三天,老人经历了磨难,最后获得了精神的胜利。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说道:“他精通现代叙事艺术,这突出表现在他的近作《老人与海》中;同时也因为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海明威精湛的叙事艺术大致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频繁转换叙事情境。小说开头部分“准备出海”采用的是作者叙事情境,用第三人称“他”的口吻描述老人的相貌、阅历、居住环境、生活状况,展现给读者的是一位饱经风霜、经济贫困的老渔夫形象,作者全知全能,无所不知。
小说主体部分——老人与鱼搏斗出现了两种叙事情境,一是作者叙事情境,二是人物叙事情境。关于老人每一个捕鱼动作细节的描写都是采用作者叙事情境,叙述者仍然以第三人称的眼光来观察;关于老人的心理活动,作品则采用人物叙事情境,用人物内心独白的方式让老人自我倾诉,用一些评论家的话说就是意识流描写,叙述者经常潜入人物的潜意识中,通过内心独白揭示一个完美无缺的老渔夫的内心世界。老人时而自言自语,时而回忆往事,时而对着天空、小鸟、马林鱼、鲨鱼说话,主体部分始终在两种叙事情境之间切换,前者便于全方位描述,后者便于潜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老人的几句豪言壮语都是用内心独白的方式表达出来的:
“伤痛对男子汉来说不算什么”,“我要让它知道人能有多大的成就,人能忍受多少磨难”,“人不是天生会被打败的,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小说结尾部分“返回渔村”又回复开头的写法,采用作者叙事情境,描写了老人的筋疲力尽和孩子心痛与佩服的复杂心情。情境的转换将主观和客观两个世界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来,具有了更大的文学表现空间。
第二,追求客观的叙事效果,不带任何主观色彩。小说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主要通过老人与小孩马诺林的对话来交代老人的生活背景及老少之间的真挚友谊,采用的是直接引语,而且对话前不带任何导入性词语或阐释性词语,不通过叙述者的转述,没有叙述中介,这是外部聚焦,它使文本与读者的叙述距离缩短为零,读者可以真切地感受人物的情绪。主体部分伴随着一系列的心理独白,大多采用的是自由直接引语,将老人内心的感受直接袒露在读者面前,这是叙述干预最轻微、叙述距离最近的一种形式,由于没有叙述语境的压力,能自由地表现人物话语的内涵、风格和语气。这两种手法都是隐蔽的叙述方式,作者不发表自己的见解,也不将自己的感情带到人物身上,而是让人物自由地“展示”自己。没有作者的叙述声音,只有人物的声音,是叙述声音最微弱的一种现象,其达到的目的就是纯粹的客观,这是海明威美学思想的核心部分。
第三,采用“重复”叙述,增加叙述频率。譬如老人孤独寂寞地漂荡在海中,特别想念马诺林,他九次重复说希望男孩在他身边,衬托出老人强烈的孤寂感,表达老人渴望心灵安慰。频率的增加放慢了叙述速度,那种悠悠的寂寥随着重复的话语声飘散在茫茫的大海上。
第四,语言干净、朴素、简练、直白,没有任何深奥的词汇,都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词语,却赋予它们极强的表现力。在描写捕鱼的过程中,海明威只用动词推动情节,不用形容词、副词修饰,叙述显得干净利落,很有力度,每一个动作都显示了老人高超的技艺。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委员会的秘书阐释道:“《老人与海》是体现他这种叙事技巧的典范。作家在一篇渔猎故事的框架中,生动地展现出人的命运。它是对一种即使一无所获仍旧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的讴歌,是对不畏艰险、不惧失败的那种道义胜利的讴歌。故事富有戏剧性的情节在我们眼前渐渐展开,一个个富有活力的细节积累起来,产生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美国作家福克纳说:“《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好的作品。时间将证明,他这本小书的质量胜过了我们任何人的作品。”
——文字选摘自亲近经典《老人与海》
-END-
文章来源于木头马图书公众号,想看更多的文章请关注木头马图书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