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在各级领导的悉心指导与关怀下,我始终牢记职责使命,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乡村振兴战略,紧密团结村“两委”班子,深耕基层、服务群众,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以民生改善为重点,扎实推进村庄振兴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全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是强化党建引领,筑牢乡村振兴根基。乡村振兴,党建先行。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我始终把党的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通过思想教育、组织建设和人才培养三方面不断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在思想建设上,全年累计开展学习活动36场次,参与党员达310人次。通过专题讲座、集中学习、实地参观等形式,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党员干部深刻领悟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激发他们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形成了强大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在组织建设上,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组织召开党员大会12次、支部委员会8次、党小组会24次、主题党日活动10次,内容涵盖党性教育、政策宣讲、村庄发展研讨等方面,进一步规范了组织生活,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人才培养上,全年培养入党积极分子5名,发展党员3名,储备后备干部7名。通过“一对一”导师帮扶、实践锻炼和集中培训,着力提升村级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是深挖村情民意,科学绘制发展蓝图。精准施策离不开扎实的调研基础。我以“走遍每一户、摸清每一情”为目标,对全村430户村民进行了全覆盖走访,逐户了解生产生活状况、收入来源、发展诉求等信息,建立起详实的村情数据库,为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提供了依据。针对特殊群体,我建立了精准帮扶档案,对五保户、低保户、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全年协调解决困难问题50余个,发放慰问物资价值12万元,让特殊群体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确保他们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一个都不掉队。结合村庄实际,我邀请农业专家和经济学者开展深度调研,科学分析村庄资源优势和短板,制定了一份涵盖特色农业、养殖业、乡村旅游的三年发展规划,为实现乡村振兴目标提供了方向指引。
三是推动产业升级,激活乡村发展动力。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我立足本村实际,以传统农业提升、特色产业培育和农旅融合发展为抓手,全力推动产业升级。在传统农业上,我与科研机构合作,引入优良品种和绿色种植技术,全年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6期,培训农民200余人次,推广绿色种植面积1400亩,粮食产量同比增长9%,经济作物收入增长13%。在特色产业上,引进黑山羊养殖项目,采取“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68户村民参与,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和稳定增收,每户年均增收8000元以上。同时,与上下游企业合作,初步构建起完整的产业链条,为村民致富提供了新路径。在农旅融合上,依托村庄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文化资源,策划举办了“田园丰收节”“农耕体验周”等活动,吸引游客7200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6万元。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产品销售、民宿经营等相关产业发展,为村庄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是完善基础设施,打造宜居美丽乡村。基础设施是乡村发展的重要保障。我积极争取各方支持,全力改善村庄基础设施和环境条件,全面提升村民生活品质。在道路建设上,完成主干道路的硬化和拓宽,新建道路4.8公里,同时完善排水系统和交通安全设施,不仅改善了村民出行条件,还为农产品运输和乡村旅游提供了有力支持。在水利建设上,新建灌溉水渠320米、水窖8座,彻底解决了农田灌溉难题,提升了水资源利用效率,为农业增产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环境整治上,建立垃圾分类和清运机制,新增垃圾桶150个、改造卫生厕所320户,种植花草树木1800株,打造美丽庭院45个,村庄环境焕然一新,村民的幸福感显著提升。
五是繁荣乡村文化,培育文明乡风。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大力推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弘扬文明新风,营造和谐美丽的乡村文化氛围。年新建文化广场1300平方米,配备健身器材、音响设备等,为村民提供了多功能文化活动场所。同时,新增图书800册,涵盖农业科技、文学艺术等领域,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组织开展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等活动15场次,吸引村民广泛参与,不仅丰富了文化生活,还增强了村庄凝聚力。通过红白理事会和村规民约建设,倡导文明节俭的生活方式,移风易俗成果显著,全村大操大办现象明显减少。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一年来,我与村“两委”班子一道,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推动了乡村振兴事业稳步发展。新的一年,我将继续以饱满的热情和务实的作风,携手村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为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