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回家,看到女儿还在写作业,我不由放轻了脚步。
晚上11点多,女儿终于从屋里出来了,她无精打采地和我抱怨:
“都放暑假了,作业还是一大堆,高中生真的是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活着真没意思。”
我听完不由跟着唏嘘……
女儿今年高二,正处于紧张备考阶段,能踏踏实实睡觉的时间少得可怜。
即使是放暑假,作业仍然在桌子上垒了高高一大摞。
女儿属于班里中等偏上的那一拨孩子,自己也知道努力,天天加班加点赶作业。
一天算下来能有两三个小时自由玩耍就不错了,更不用说平时在学校上课的时候了,时间更是紧张。
现在的孩子,真的是太难了!
别人眼里,他们风华正茂、年轻有活力,正是为未来人生路奋斗的最好时期。
但实际上呢?两点一线的日子,活动范围全在家里、学校,再来就是图书馆、补习班教室。
每天两眼一睁,不是书本,就是一起学习的老师同学,还有不停催促写作业的父母。想想,都替他们感到压力山大。
愿意坦白自己学得累的孩子,起码有个表达的出口。
但那些憋在心里什么都不说的,迟早出问题。
当代孩子的学习危机已经来临
翻一翻贴吧里的学习贴,每一个下面都跟着很多评论,多数是在讨论现在孩子的上学现状:
初三的孩子吐槽自己每天早早出门,晚上回来写作业到凌晨,每天都睡不醒。
还有的孩子被文化课“摧残”到扛不住,打算高中走音乐路线,不碰文化课。
网上有人采访一班初中生,问他们“最大的烦恼是什么”。
大多数都说“时间不够用”、“作业很多”、“作业又多又难”。
很多人说:“都这样了,为什么不和父母说呢?”
孩子们也给出了答案,他们觉得父母只知道让自己好好努力,说学生都是这样过来的。
在最美好的年华,孩子们却如同机器人一样只知道学习,先不论学习效果如何,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孩子眼中的光没有了。
教育内卷,父母鸡娃,我们总是觉得中学不努力,以后孩子就只能吃苦。
但是你是否想过现在的孩子,为何打游戏刷短视频那么积极,一提起学习就泄气呢?
过重的学习已经慢慢成为孩子们的负担,他们已经不知道学习的意义何在,只知道好好学习就能考好大学,那考上大学呢?
很多孩子第一时间冒出来的想法可能是“终于不用起早贪黑地学了!”
当代孩子的学习不再是为了提升自己,而慢慢变成了任务,变成了完成目标的手段,有的孩子扛过去了,但有的孩子却已经累倒在了起跑线上。
“空心人”正在蔓延,智慧父母应早做准备
这两天,我在豆瓣看到一个话题讨论——
在话题下面,我看到一则新闻:一名微博用户发布了自己的遗书,她在遗书中提到不想活的原因,不是因为疫情、毕业、留学压力大等别人认为的那样,她多年来都觉得自己是“一具空壳”,所以“觉得活着没什么意思就结束好了”。
当时,很多人在替她惋惜,也有很多人表示自己也经历过这样的“空心”状态,只不过“活是不想活了,死又不敢死”。
“空心”的状态十分普遍。我们看到不少网友发出了类似的感慨。
“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和人生没有意义”,北大心理学教授徐凯文将这种心理状态称为“空心病”。
现在很多家庭看似分工很明确,父母负责挣钱养家,孩子只需要好好学习就可以了。
但也正是这样的分工,将孩子慢慢变成了一个“考试机器”,慢慢就变成“空心人”——无聊、空虚、完全没有人生方向。
正如一位自称是“废物”的清华学霸说的:“当我意识到自己不够聪明,长时间又独自一人,来不及反应,就已经抑郁了。”
面对这种情况,智慧父母应该早做准备,早早采取行动。
1、降低对孩子的期望,不要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孩子
大多数孩子的问题来源于家长的高期望。
父母总是有意或者无意地对孩子说:
“我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你要好好学。”
“你现在不努力,以后能干什么呢?”
“我当初就是没有好好学,咱家只能靠你了!”
……
父母这种思想的灌输不仅给孩子带来极大的“负罪感”,还会让孩子的压力越来越大,最终被压垮。
允许孩子没那么“好”是一种教育智慧。
降低对孩子的期望,你会发现也许在某一时刻TA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2、学会倾听,与孩子平等对话
自古以来,多数中国父母都是“高高在上”的,他们会以自己的“经验”来教育孩子,期望孩子长成自己希望的样子。
但是我们从来没有问问孩子到底怎么想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很多家庭随着孩子长大关系渐行渐远。
作为父母,大家要坚信一个高明的“倾听者”远胜于一个“说教者”!
只有倾听孩子的诉说,才能产生有效的互动。
因此作为一个称职的家长应该学会倾听、乐于倾听,才能真正从孩子的倾诉中感受和把握孩子的喜怒哀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才能有效地用父母之爱去化解孩子的烦恼,营造出充满温馨的家庭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