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军名将,立下赫赫战功,为何在1949年时跑去四川乡下种田?

景天聊过去 2023-08-27 04:39:10

于学忠,这位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拥有无可争议威望的将领,以其坚定不移的抵抗日本侵略者的立场及丰硕的战功而获得了人们的深深敬仰。他作为东北军的骁勇猛将,以及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的身份,对抗日战争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然而,尽管他对国防献出了一切,但他始终坚决反对与中国共产党的内战,甚至决定放弃自己的军权,退居四川乡下耕田,使一直希望吸纳他的蒋介石感到沮丧。

那是1936年12月25日,被称为“西安事变”的历史事件落下了帷幕。张学良,这位为国家、民族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亲自将蒋介石送回南京。

在行将启程的时刻,张学良忙碌地发出了一道命令:他将去南京。

于学忠收到命令后,立即从兰州飞往西安,他发现自己突然被历史推上了东北军最高统帅的位置。

但是,这个位置并不是那么好坐的。于学忠刚刚落地西安,就听到了少壮派军人刺杀王以哲的惨案。更糟糕的是,那些行凶的人居然跪在于学忠面前,悲声痛哭,要求杀掉骑兵军军长何柱国。

于学忠顿时焦头烂额,他大声反驳道:“不能再杀人了!如果再杀,战时谁来指挥?”

在周恩来和杨虎城的支持下,于学忠迅速采取了各种补救措施,才使军心得以稳定。

在那场惨案平息后,杨虎城和于学忠一同发表了《和平宣言》,向全国公开了西安事变的真相和目的,并再次要求蒋介石履行他的承诺。

于学忠还多次拜访蒋介石,强烈要求他释放张学良。他甚至不惜在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上当场指责蒋介石,和他进行激烈的辩论,但无论他如何努力,结果都未能如愿。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期,何柱国转交了一封张学良的亲笔信,信中深情厚意,重申“东北军的一切都已交托给兄长”,并期盼于学忠“一如既往地维护大局,坚决拥护领导,让抗日战场见证我们的英勇”。

于学忠接过这封信,他的泪水滴落在那些充满情感的文字上。最终,他听从了张的建议,决定接受南京政府对东北军的整编计划。

那年冬季,日军进攻济南,当时的山东省主席韩复榘不敌压力,毫无抵抗就撤退了。经过审判,他被处以枪决。

自此以后,于学忠率领部队参加了淮河战役、台儿庄战役以及武汉保卫战,他带领的东北士兵在战场上展现了英勇的一面。于学忠凭借其在抗日战场上的出色表现,多次受到军事委员会的嘉奖。

1939年春天,蒋介石在南昌召集高级将领,计划派出一支部队在山东敌后进行游击战,以牵制日军南下。然而,当问及谁愿意去时,会议室内无人回应。

就在这时,于学忠挺身而出,他坚定地说:“我的老家在山东,我愿意去!”

在那个动乱的时刻,蒋介石下令打击异党活动,引发了一场针对共产党的疯狂追击。但于学忠却拒绝执行这一命令,这使他与急于联日抗共的山东省主席沈鸿烈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沈鸿烈企图通过暗杀于学忠来解决这一问题,但他的阴谋被揭露,这让于学忠抓住了向蒋介石告发的实证。被蒋介石调任农林部长的沈鸿烈,不得不看着于学忠兼任山东省主席的职务。

于学忠提名他的秘书长周从政担任山东省主席,但沈鸿烈对蒋介石宣称,周从政是共产党的一员。这导致周从政前往重庆拜见蒋介石时,被不合情理地扣押。

此后,沈鸿烈不断向蒋介石汇报于学忠在山东的各种言论和行动,他声称于学忠在山东对共产党倾斜。

蒋介石对于学忠的动向始终保持警惕。在这种背叛抗日原则的行为面前,于学忠不得不率领部队撤离。但他不愿看到山东落入李仙洲的手中,于是与八路军的罗荣桓司令达成协议。东北军在撤离的同时,八路军就在他们背后接管防线,两军间的联系则以烟火信号作为标志。

在撤离过程中,于学忠的部队得到了八路军的粮草支援。罗荣桓也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向各军区发出电令,提出应与于学忠保持联合的态度。

很快,李仙洲的部队在滕县附近被八路军阻挡,只得撤回阜阳。自此以后,山东境内再也没有国民党正规军存在。

对于学忠的行为,蒋介石深感愤怒,于是夺走了他的兵权,并调他到重庆担任军事参议院副院长。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撕毁了停战协定,并对山东解放区发动攻击,但均以失败告终。

曾参与“西安事变”机密的人都知道,蒋介石在被捕后的口袋里找到的那个小本子里,有这样一句:“于学忠双眼炯炯有神,乃真英才。”

在战乱纷飞的年代,蒋介石对于学忠寄予厚望,欲任用他回归山东,“剿共”。然而,于学忠却反常回应道:经历了漫长八年的抗战,他已无再战之心,只想安心在重庆陪伴父母度过晚年。

于学忠不愿再次卷入内战,于是就选择在四川安享晚年,仿佛是归隐山林的隐士。

1949年秋冬之交,当蒋介石退守重庆作最后一搏之时,他又想起了于学忠。他试图多次召见并逼迫于学忠同他一起逃至台湾。

然而,于学忠却巧妙地避开了蒋介石的逼迫,甚至还藏匿于乡下,使蒋介石无法寻到他的踪迹。

当四川解放之后,解放军中的许多士兵都熟知于学忠的过去和他的理念。他们知道于学忠在“西安事变”以及鲁苏抗战中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而在解放战争中,他坚决不与反动分子为伍,清洁无瑕。因此,解放军给予于学忠爱国将领的待遇。

那个时候,于学忠的生活已经陷入了困境,幸好,有人为他提供了援助。

1952年,于学忠愉快地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中。

他念念不忘被流放至台湾的张学良,致力于关注祖国统一事业,并为之贡献力量。他还去北京功德林看望那些误入歧途的旧部下,鼓励他们改过自新,走向光明的未来。

然而,1964年9月22日,于学忠因肝癌逝世,终年74岁,他的生命在北京安然画上了句号。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4 阅读:1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