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申时行,很多人都会时不时的把他与张居正进行一番对比,很多人都会说,张居正虽然刚愎自用但是有所成就;但忠厚的长者申时行的记录却如同一张白纸,没有什么成就。这就说明,但是的人比较肤浅,没有看到申时行的微妙的作用和他能力。
就从治理黄河这件事开始说起吧!当时黄河泛滥,黄河中上游的百姓生活艰苦,灾难严重,财产损失惨重。但是当时却没有一个人能够担任起治理黄河这个重任。申时行虽然心里已有合适的人选,但是他没有办法直接让他接任,因为这个人曾经为张居正的家人向皇上求过请,所以皇上听到这个名字会很抵触,于是呢,和事佬又想出了好对策。真好,当时皇上提出要让一个“老成才望”的人接任才能放心,于是,申时行借此机会把这个人介绍给皇上。这样一来,就可以看出是皇上自己的意思,二来可以让那些反对的人闭嘴。两全其美,这就是和事佬解决的一大好事,但很少有人能够察觉到,他为治理黄河提供了人才。
还有,他在任首辅时,北部边防并没有出现过大的事件,这不是少数民族服从,而是他的处理得当,才没有出现大的问题。那么就让我们来回顾这段历史吧!1590年的时候,明朝的以为官员与边疆少数民族陷于战争中无法脱身,此时的朝廷上,众人讨论,研究对策。最终皇上及一些大臣都建议强攻出战,让他们吃吃苦头,但是申时行左思右想,驳回了他们的提议。他结合战前与少数民族相处之道,大多都是以共赢的放式获得安宁的,明朝有了边疆和平,而少数民族有了经济利益。于是他建议皇上不要着急出兵,并且他发现,少数民族是由各部落组成的,并不是单一的君主制,所以未必所有的人会为了舍弃利益而换来一场战役的。
他不会去刻意的展现自己,也不会为了流言蜚语而伤心,他只是会审时度势,努力的保持初心,循循善诱 做好自己。所以,现在应该干的事情就是先派一名文官去治理当地,去北方制定战略,而不是盲目的出兵作战。于是四天后,他们就派文官去了北方,虽然但是战局稳定。但在1591年,少数民族开始大举进攻,于是,没有办法,文官就命令官兵先转移了回族和藏族等少数民族,然后一把火烧了蒙古族的寺庙和木材,就这样,一场没有很大硝烟的战役就这样圆满的结束了。申时行还有很多妙不可言之处呢!
等他退休以后啊!他就说自己并不后悔以前自己做过的事情,因为他已经尽力了,他做了自己应该做的左右的事,就算有人会质疑他,但他做到了遵守内心,相信自己。他虽然退休了,但他过得很充实,发展自己的兴趣。就算到了古稀,皇上也没忘了他的恩师,还时不时派人给他送贺礼,但他虽然人在江湖但心在朝廷,就算写一封信,也是在劝谏皇帝。所以说,这样的功臣要去哪里找呢!并且这告诉我们,看历史要多角度,不要盲目的专注于一点,要细致仔细的发现一些微妙之处,这就是很好的。还有,解决一件事情,要考虑清楚,不要盲目的决定,要从各个方面去思考,看一些问题,看这些事值不值得去做,预估做这件事情的风险有多少,大还是小。总之一句话:自己思考是做每一件事情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