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a重塑教育:你的孩子未来注定要为AI打工?

樊稠说育儿 2024-03-02 22:04:42

好奇孕育热爱,热爱滋养机遇。

好的教育,与其焦虑形势,不如顺势而为。

作者 | 可乐妈

还记得去年爆火的ChatGPT吗?

最近,发布过人工智能语言模型ChatGPT的公司OpenAI又发布了一款视频生成模型Sora。

它能直接以文生图,并将图片转成动态视频。

不仅如此,如果你输入一串文字,它还能直接生产出一条高质量短视频。

虽然类似的技术,之前就可以实现。

但是效果,确实天差地别。

当时有人用人工智能生成过一个威尔·史密斯吃意大利面的视频。

但因为技术还不成熟,视频里的“威尔·史密斯”,一举一动都透露着说不出的诡异和滑稽。

但如今,Sora生成的短视频却能够以假乱真。

场景丝滑、细节丰富,几乎和我们用设备实拍的没有区别。

要知道,以前影视公司想要产出一条视频,往往需要摄影、演员、灯光、舞美、化妆等协作配合,还得投入大量的金钱和时间做特效,才能呈现出好的效果。

现如今,却只需要一行描述、几次提示,Sora便能轻松搞定。

不得不说,近些年,随着AI聊天、AI绘画、AI音乐的相继出现,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些科幻小说中描述过的场景正在逐渐变为现实:

只要输入多个词语,人工智能模型便能迅速生成小说、电影、艺术作品等;

医药、城市公共服务、教育等领域,也都有人工智能技术的身影。

美国教育平台Duolingo的机器人可以用法语和西班牙语跟学习者聊天,纠正他们的错误并提出建议,帮助学习者提高词汇量。

更令人惊讶的是,机器人与不同学习者之间的对话,没有两次是相同的。

并且还能随着学习者的进步变得更加高级。

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将成为我们日常的一部分。

就像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李晓东说的:

“很快我们将不再讨论人工智能,因为人工智能已经融入到生活中,无处不在。”

前段时间,大学生开学返校,我在朋友圈里刷到侄女颜颜发了一条动态:

“Sora的第一波受害者出现了,我都不知道继续上这个学还有什么意义。”

其实,过年聚会时,颜颜就跟我聊过这个问题。

她大学学的是动画设计,但如今,AI绘画越来越逆天。

苦兮兮刷题高考,大学又学了整整四年的设计,可等毕业时,拿出的作品却未必能有一个会指挥AI的小学生做得更好。

的确,AI颠覆了很多行业。

去年5月,科技巨头IBM就宣布暂缓可以被AI取代的岗位的招聘,约7800人将被永久淘汰。

广州一家中型外包游戏公司的特效总监丹青在接受采访时提到:

自从公司原画团队开始使用AI后,团队人数便迅速缩水了2/3,之前15个人的工作量,现在5个人就可以完成。

而且AI绘画不仅效率高,质量也不差。

前不久,导演陆川让AI帮他做一张电影海报,看到成品后,他说:

“坦率说,AI用15秒出来的效果,比我找专业海报公司做一个月后给过来的那张要强大很多。”

甚至连这两年大火的主播行业,现如今也有被AI取代的趋势。

在一些本地生活团购的直播间里,越来越多的数字人主播开始积极营业,不常看直播的人根本分不清数字主播跟真人的区别。

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不间断地吆喝带货,还不用拿工资。

而那些勉强留下来的人呢?

很多曾经光鲜亮丽的白领,如今都沦为了AI的打工人。

一位入行五年的游戏原画师石露说,现在甲方一天生成100多张AI角色图,自己和同事则负责给AI修图。

“前两周我还能给角色改脸或者改表情,这周的任务只剩下画鼻毛和黑头。日子一天不如一天。”

“三联生活周刊”采访过的一位文案李尔也说,自己哪是文案,不过是“AI修正员”。

每天的工作就是检查AI生成的文案,看看有没有语病、错别字,修改调整一番后,再重新返给AI。

作为父母,看到这些,我自然感到万分焦虑:

难道我们从幼儿园开始鸡的娃,寒窗苦读了十几年,未来注定只能给AI打下手吗?

最近,我关注的一位博主@哈佛亮爸也发视频称,Sora问世后,他所在的那几个北大清华校友群一下子炸锅了。

对此,家长们的态度大致可以分为三派,分别是:

降临派,认为天才之下,皆是刍狗,普通孩子已经没有鸡的必要了;

拯救派,面对即将到来的AI时代,及时调整鸡娃的思路,从培养孩子的应试能力转为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领导能力、审美能力等;

幸存派,觉得等孩子长大后,可能就不需要工作了,帮孩子寻找生命的意义可能更重要。

为此,我专门翻看了诸多科技圈大佬的社交媒体和演讲资料。

结果发现,他们中的大部分其实都属于拯救派。

硅谷徐老师说:“取代我们工作的并不是AI,而是拥抱AI、掌握AI这个工具的其他人。”

马斯克也说:“如果你不能打败AI,就和他们组队吧。”

的确,与其焦虑孩子未来是不是会被AI取代,或者彻底沦为配角给AI打工,倒不如调整思路,让孩子在一些AI做不到的领域深耕发力。

以下四个建议送给各位父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1. 少设边界,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孟晚舟曾告诫儿子,将来无论从事什么专业,一定不要选择和机器竞争的工作。

她解释道:“从工业革命到信息革命,技术的发展就是以解放人力为目标。而我们在择业的时候,就要考虑未来十年,还有哪些事情是机器承担不了的。”

人工智能擅长搜索、计算、整理资料,可以把单一重复的工作做得很好。

但它无法跨领域构思,更无法进行创造性的思考。

所以,别去给孩子设限,鼓励孩子放下犹豫和畏惧,了解并学习新的知识,大胆尝试新的未知的领域。

2. 多说“废话”,培养孩子的沟通力。

OpenAI推出ChatGPT一年多以来,很多初级和中级的原画师被AI取代。

但那些资深原画师不仅被留了下来,不少人还加薪了。

对此,特效总监丹青解释说,资深原画师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通过沟通调整,来满足甲方更加细化的需求,这是AI短期内无法完成的。

掌握高层次的沟通力,就是一个孩子未来最大的优势。

经过30多年的研究,芝加哥医学教授达娜·萨斯金德发现:

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并不能影响孩子的好坏,反倒是父母与孩子交谈中使用的语言,决定了孩子日后的社会表现。

因为丰富的语言环境,可以促进孩子大脑神经元的发育,让孩子获得沟通力和表达力。

多花时间跟孩子聊聊生活中的趣事,倾听孩子的快乐和烦恼,给予孩子反馈和帮助,从长远来看,或许比上补习班、做奥数题更有意义。

3. 以身作则,培养孩子的审美力。

美学家蒋勋曾说:“一个人审美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他的竞争力水平。

因为审美不仅代表着整体思维,也代表着细节思维。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培养他的审美力。”

很多情况下,人工智能一定比人更有效率,知识面更广,记忆力更好。

但审美是情感活动,机器永远不可能拥有真正丰富的情感。

所以美商越高,机器就越无法取代。

平日里,我们可以多带孩子欣赏优质的电影、音乐,陪孩子参加艺术展。

还可以跟孩子一起建一个“灵感库”,收集生活中有趣的信息、新闻、小知识等,没事的时候多翻阅、复盘,提升孩子的品位和美商。

4. 以兴趣为起点,呵护孩子的好奇心。

作家塔勒布曾说:“每种事物,每个行业,都迟早会迎来那只可怕的黑天鹅。”

面对不确定的世界,孩子唯有学会不断提升自己,扩宽边界,方能与时代同频,掌控自己的人生。

而好奇心,永远是推动孩子前进的内驱力。

就像年少的周鸿祎,正是因为对计算机充满好奇,才自学了Basic语言,让家里人定了《少儿计算机报》。

也是因为这份好奇心,让他走入互联网的世界中。

好奇孕育热爱,热爱滋养机遇。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多观察孩子的兴趣点在哪里,有意识地让孩子多接触,鼓励孩子提问。

同时,不要因为孩子可能弄脏衣服或是弄乱环境而生气。

在兴趣的引导下,我们的孩子自然能够一路遇山开路、逢水架桥,全身心地投入钻研,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成为更有竞争力的自己。

“全球第一CEO”杰克·韦尔奇,因把一家即将倒闭的公司发展为市值超过四千亿的龙头企业,震惊商界。

后来,有位记者采访他时,问他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可以分享。

杰克却笑着说:“经验吗?那我得去垃圾桶里翻一翻了。”

其实,鸡娃也是如此。

以前,为了升学,我们鸡知识记忆、鸡计算能力、鸡解题技巧训练,但现在AI出现了,孩子真正的竞争对手不再是他们的同龄人,而是强大的人工智能。

如果我们还像以前那样,牺牲孩子的童年换取考试技能,孩子所面临的要么是毕业即失业,要么是给AI打工。

所以,我们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认知,才能帮助孩子打破人生壁垒,不断跃进。

点个赞吧,与家长朋友们共勉。

0 阅读:0

樊稠说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