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or自卑?北大法学院‘超长横幅’引发热议!

林中漫油 2024-11-28 15:02:01

北大法学院的这次“宣传操作”直接在校内外炸开了锅。原本想秀一把“实力”,结果被学生群嘲“真的很low”。

自信的学霸为何对母校“嫌弃不已”?这场横幅风波背后,到底是高调过了火,还是另有隐情?“自信的尽头是炫耀,炫耀的尽头是low。”这句名言,怕不是专门为北大法学院50米长的横幅定制的。

事情还得从最近北大深圳国际法学院的一次宣传说起:学院在教学楼拉起了一条“壮观”的横幅,用满满一长串名词堆砌出学院的“高光时刻”——“中国起步最早、起点最高、规模最大、设计最精的涉外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听起来是不是很厉害?但问题在于,这横幅不仅文字多得让人喘不过气,长度还足足有50米!本以为这样的操作能让人“眼前一亮”,结果却让法学院的学生们“羞愧难当”,甚至被北大其他学院的同学群嘲“low爆”。有学生直言:“这么长的横幅,看着不像是宣传,倒像是掩盖自卑。”还有人用英文谐音吐槽:“strong?不,是‘死装’(过于装腔作势)。缺乏自信才会急于证明自己。”那么,问题来了:堂堂北大法学院,怎么就成了学生眼中“最缺乏自信”的学院?高调与低调的“碰撞”:自信真不是喊出来的

这场横幅风波的核心矛盾,其实是北大学生们对“低调自信”的一种集体认同。作为中国最顶尖的学府之一,北大人一向以“内核强大”为荣。他们的自信不是靠外在炫耀,而是源于对自己实力的笃定。北大法学院的这个横幅,却恰恰违背了这种价值观——用堆砌的词汇和夸张的长度试图证明自己的强大,结果适得其反。就像那些真正的学霸,从来不会到处嚷嚷“我考了第一名”,而是轻描淡写地说一句“还行吧”。而真正缺乏实力的人,恨不得把奖状贴满墙、把奖牌挂满身,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有多牛”。北大法学院这次操作,怎么看都像是后者的翻版。难怪学生们会觉得尴尬:你都北大了,至于靠横幅证明自己吗?“深圳校区”的隐忧:地理差距引发的身份焦虑再说回北大法学院本身。虽然挂着“北大”的金字招牌,但它并不在北大的北京本部,而是设在深圳校区。这个地理位置上的距离,似乎也成了“心理距离”。

近年来,关于北大深圳校区的争议从未停止:有人认为它是北大教育资源的延伸,也有人调侃它“全靠本部的名声撑场子”。这种背景下,法学院的横幅风波就显得格外意味深长了。不少外校生一针见血地指出:“这哪是宣传实力?分明是自我安慰!”深圳校区长期以来的“归属感危机”,或许正是这场风波的深层原因。为了证明自己,学院选择了最直接、最粗暴的方式——拉个大横幅,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有多强。可惜的是,这种方式不仅没能起到正面效果,反而暴露了“底气不足”的问题。实力是用出来的,不是喊出来的

北大法学院的硬实力毋庸置疑。作为国内顶尖的法学教育机构之一,它在涉外法律领域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无论是教学质量还是科研能力,都有足够的底气。但问题在于,真正的实力不需要靠一条横幅来证明。有人形容,这条横幅像极了那些在朋友圈晒娃晒奖状的家长:看似在秀孩子的优秀,实则是在掩盖内心的不安。真正有实力的孩子,成绩单就摆在那里,不用家长多说一句,别人自然会佩服。而那些“晒得最猛”的,往往是家长最焦虑的。同样的道理,北大法学院如果想要赢得更多认可,靠的不是横幅上的自我“吹嘘”。而是实打实的教学质量、科研成果,以及毕业生的就业表现。与其砸钱整这些“表面工程”,不如把宣传预算投到实际的教学和科研中,用数据和成就说话。“长横幅文化”为什么频频翻车?

这场风波也让人联想到近年来屡屡出现的“横幅翻车”事件。无论是小区挂横幅庆祝孩子考上北大,还是企业用横幅庆祝“业绩过亿”,这些看似热闹的操作,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点:用外在的形式感,试图掩盖内容的不足。归根结底,这种“长横幅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焦虑的表现。在内卷化的社会环境中,大家都希望用最快的方式博得关注,证明自己的价值。但问题在于,形式上的高调并不能替代内容上的优秀。当横幅越长、口号越响,却没有与之匹配的实力和内涵时,反而会引发反感和质疑。这也是北大法学院这次风波的警示:自信是内在的修为,不是外在的装饰。你的实力,别人自然会看到;而你的不足,再怎么掩饰也藏不住。

0 阅读:43
评论列表
  • 2024-11-30 12:02

    所谓中国顶尖学府,要靠立牌坊来证明自己,那真的是非常掉价的一件事情[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