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终止数量同比下降42%,主动撤回为主

文元众视 2025-03-27 05:53:07

截至2025年3月23日,年内IPO终止企业为47家,均为主动终止,同比下降41.98%1。相较2024年全年439家终止的高峰(同比增加59%)9,当前终止节奏明显放缓。

监管趋严后的适应性调整:2024年监管层通过提高财务指标门槛(如主板净利润要求提升至1亿元)、强化现场检查、严控“突击分红”等措施,迫使大量企业主动撤单。而当前企业已逐步适应新规,质量有所提升。

近期监管部门释放鼓励申报信号,企业观望情绪减弱,终止冲动降低。宏观经济趋稳,部分行业(如半导体、新能源)需求回暖,企业经营压力缓解。

截至2025年3月23日,IPO在审企业仅195家,同比下降67.72%,不足2024年同期三分之一。

截至2025年3月,A股IPO终止企业47家,同比减少42%,且全部为主动撤回。这与2024年439家终止(同比激增59%)形成鲜明对比。这一转折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2024年监管层将主板净利润门槛从6000万元提升至1亿元,严控“带病闯关”企业,淘汰了一批财务基础薄弱的企业。经历严格筛选后,当前排队企业质量显著提升。随着《上市公司现场检查规则》等制度完善,企业申报策略更趋理性,部分企业通过预沟通机制提前评估上市可行性,减少盲目申报。

半导体、新能源等关键领域估值回升,企业更倾向于选择市场窗口期推进上市,而非仓促申报。

这一转变标志着市场从“数量竞赛”转向“质量筛选”,监管层通过制度设计倒逼企业提升合规性,而非简单依赖事后审核淘汰。

A股IPO市场的三大变化,本质是注册制从“形似”走向“神似”的必经之路。当市场不再纠结于“申报家数”的数字游戏,而是聚焦于培育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中国资本市场方能夯实长期健康发展的根基。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或许意味着短期IPO标的供给减少,但中长期将获得更高质量的投资标的池——资本市场的供给侧改革,正在书写新的篇章。

0 阅读:4

文元众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