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在参加完首届泰安市郭氏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后,山东郭氏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郭永福,副会长郭传普,副秘书长郭小峰,应山东郭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郭庆才之邀,一同前往肥城市桃园镇郭刘村郭氏家庙走访调研。此次走访,为深入了解郭氏家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启了一扇充满历史韵味的大门。

踏入郭刘村,古朴庄重的郭氏家庙便映入眼帘。这座家庙占地约700平方米,坐北朝南,尽显大气。大殿巍峨,面阔三间,长约12米,宽5米,硬山灰瓦顶在岁月的洗礼下,愈发显得古朴厚重,仿佛在默默诉说着家族的过往。高浮雕正脊上的精美雕刻,虽历经风雨侵蚀,却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往昔的辉煌。

走进大殿,供奉着的始迁祖郭三畏(号北城)雕像庄严肃穆,上方高悬的 “僾见㑶闻” 匾额,饱含着家族对先人的深深敬仰与无尽追思。那每一道笔触,都凝聚着后人对先祖的尊崇之情,时刻提醒着郭氏子孙不忘根本。

院内配殿、影壁错落有致,布局严谨合理。历次重修碑静静伫立,它们是家庙兴衰变迁的忠实记录者。从碑文中,我们仿佛能看到家庙在历史长河中经历的风风雨雨,以及郭氏族人对家族文化传承的不懈努力。

家庙的门联 “忠孝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以及楹联 “仪德流芳思木本,舟功浩荡觅水源”,短短数语,却蕴含着郭氏家族的家风传承与精神根脉。“忠孝” 是为人处世的根本,“诗书” 则是提升修养、延续家族智慧的源泉。这种家风,历经数百年的传承,早已融入郭氏子孙的血液之中,成为他们做人做事的准则。
据郭庆才会长介绍,郭氏家庙始建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凝聚了当时郭氏族人的心血与期望。三十年后,迎来首次重修,让家庙得以保持庄重的风貌。然而,岁月无情,自1958年起,家庙被用作学校,承担起教育的使命。在那段特殊的时期,家庙的功能发生了转变,但其所承载的家族文化依然在学子们的朗朗书声中得以延续。后来,随着教育资源的调整,家庙逐渐闲置,长期缺乏修缮维护,岁月的痕迹愈发明显。原本东西厢房各三间,如今仅存西厢房,且已破败不堪,尽显沧桑之态。1990年,村里建设水塔,占用了家庙西南一角,使得家庙的格局有所改变。曾经的辉煌渐渐被岁月掩盖,家庙陷入了沉寂。

直到2019年1月,郭氏家族齐心协力,再次行动起来。他们怀着对家族文化的热爱与传承的责任感,重修大殿、祭台。在这次重修过程中,郭氏族人纷纷慷慨解囊,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有的出钱,有的出力,还有的四处寻找历史资料,力求恢复家庙的原貌。经过不懈努力,这座古老的建筑终于重焕生机,再次成为郭氏族人祭祀先祖、传承家风的重要场所。
此次走访郭氏家庙,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家族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强大凝聚力。家庙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郭氏家族精神的象征。它见证了家族的兴衰荣辱,承载着祖先的期望与教诲。在新时代,郭氏家族文化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郭氏家族可以充分利用家庙这一文化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例如举办家族文化展览,展示郭氏家族的历史变迁、名人轶事、家训家风等,让年轻一代更加了解家族的辉煌历史,增强他们的家族荣誉感和归属感。同时,可以定期组织祭祖活动,通过庄重的仪式,让子孙后代铭记先祖的功绩,传承家族的优良传统。
此外,还可以加强与其他地区郭氏宗亲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家族文化的研究与传承。通过举办文化研讨会、宗亲联谊会等活动,分享各地郭氏家族的文化特色和传承经验,促进家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在数字化时代,也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建立郭氏家族文化网站、社交媒体群组等,方便宗亲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传播家族文化。

相信在郭氏族人的共同努力下,郭氏家族文化一定能够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而郭氏家庙,也将继续屹立在这片土地上,见证郭氏家族的未来辉煌。(图/文 郭小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