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很多人对于欧阳修,印象最深的为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那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我们经常提起的。但是,他能够取得如此之大的原因,这与他的母亲是有很大关系的。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主角——欧阳修的母亲,郑氏,位列我国古代四大贤母。
郑氏,出身于江南名门望族。因为宋朝“榜下择婿”的风气极为流行。19岁的郑氏嫁给了48岁才进士及第的欧阳观,这是典型的“老少配”,郑家当时也极为看好欧阳观。但是欧阳观的年龄实在太大了,导致官运平平,朝廷对他的调任也极为频繁。
先公少孤力学,咸平三年进士及第,为道州判官,泗绵二州推官;又为泰州判官。
欧阳观高中之后,先去道州(今湖南省永州市道县)做判官(与现在的秘书长相似),然后去泗州(今安徽省泗县附近)和绵州(今四川绵阳东)做推官(与现在司法局局长类似),最后在泰州(今江苏泰州)做判官。欧阳观做官11年,四处奔波,为人乐善好施,喜欢宴请宾朋,但个性刚直不阿,不做贪污受贿之事。虽然宋朝官员的待遇极好,却也经不起欧阳观这样折腾,他属于“月光族”,家里没有什么存款。
55岁时,欧阳修在绵州出生,欧阳观很高兴,老来得子真的不容易。幸福的日子没过几年,欧阳观就去世了。此时欧阳修4岁,郑氏也才26岁。家里没有了经济来源,又没有家底可以让母子儿子衣食无忧。改嫁对于郑氏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可是郑氏想起丈夫秉烛处理刑事诉讼案卷时,那一心为民的态度;想起丈夫有时吃饭哭泣的原因是,欧阳观看到丰盛的饭菜,想起自己现在有所能力提高生活品质,却不能孝敬父母。欧阳观的做官之道和善良孝顺深深折服了郑氏,郑氏对欧阳观的爱日益加深。在看到年幼的欧阳修时,郑氏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并对欧阳修说:“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
欧阳观在泰州去世,郑氏带着4岁的欧阳修和欧阳修的妹妹护灵回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市)安葬,吉州是他们的老家,随即投靠随州(今湖北省随州市)担任推官的二叔欧阳晔。
我们查看地图可以清楚地知道,从泰州到吉安再到随州,行程一共2000公里!即使放到现在26岁的母亲独自带着4岁的孩子和年龄更小的女儿,这一路又有多少人能走下来呢?当时的治安情况又无法和现在相比,其中的心酸也只有郑氏明白!
来到随州之后,欧阳晔在生活上对他们母子三人鼎力相助。但是此时欧阳晔也没有很多财力来支持欧阳修的学习,郑氏一方面勤俭持家,当小工补贴家用;一方面对欧阳修进行启蒙教育。
郑氏不断给他讲如何做人的故事,并且每次讲完故事都把故事做一个总结,让欧阳修明白做人的道理。她教导孩子最多的就是,做人不可随声附和,更不要随波逐流。这对他以后的文风和为官之道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幼儿的教育关系到孩子的一生,家长一定要对孩子有一个积极的引导!
欧阳修年龄再为稍大一些,到了学习写字的年龄了。但是郑氏为了节省开支,看到随州城外有一条小河,河边生长着大片荻草。她便用荻草秆当笔,以沙滩当纸,席地而坐,开始手把手教欧阳修练字。回家时,也会在一个大木盆中装上河沙和荻草带回去,方便欧阳修练字!这就是典故“荻草画沙”的由来。遇到困难时,郑氏没有向生活投降,她有一个信念,她要把欧阳修培养成像他丈夫一样的人!
欧阳观在临死前对郑氏说:“我不能看孩子长大了,希望你今后把我的话告诉孩子:人不要贪财图利,生活上不要过分追求,要孝敬长辈,要有一颗善良的心。”郑氏深爱欧阳观,却不能与他白头偕老,只能继承他的遗志,把欧阳修培养成人是她这辈子最大的心愿。为了欧阳修,郑氏愿意付出一切!即使寄人篱下,生活惨淡,郑氏的这颗心从来不曾改变,更没有动摇!
我想当有一天,郑氏与欧阳观在天堂碰面之时,郑氏面带微笑会对哭泣的欧阳观说:“夫君,我没有辜负你的期望,我把咱俩的孩子培养成像你一样的人啦!”欧阳观抽噎回答:“我知道,我全都看到了,真的为难你了!”郑氏摸着欧阳观的脸,擦拭他脸上的泪水,看着她心爱的男人说:“我们再也不会分开了,夫君!”
郑氏与欧阳观或许不是俊男美女,但是他们的品德超越了外表,欧阳修继承了他们的意志,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世界变得更好。从宋朝之后,再也没有臣子因为篡权获得帝位,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欧阳修造成的结果!
郑氏作为我国古代四大贤母,实至名归。郑氏的教育理念一直是我们在养儿育女过程中学习的榜样,对待孩子的教育,尤其是在幼儿阶段一定要有正确的引导,方能为孩子打好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