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宣布,4000亿交易谈崩了

正商参阅 2025-02-16 09:10:48

作者:信瀚

来源:正商参阅(ID:zhengshangcanyue)

车圈再爆惊天猛料。

本田和日产合并,彻底谈崩了!

这场被寄予厚望的“日本汽车业自救”超级大并购,从高调官宣到惨淡破裂,只用了52天,最终沦为一场闹剧般的“失败者联盟”,同时也意味着价值约600亿美元(约合4357亿人民币)交易告吹。

从一开始,本田就想把日产变成自己的子公司,这注定了这场联姻的悲剧收场。

最初双方还约定成立联合控股公司,本田占主导,但保留日产的独立性。可随着谈判深入,本田突然变卦,直接要求100%控股日产,这无异于用486亿市值强行吞并市值仅86亿的日产。日产CEO内田诚怒怼:“成为子公司,日产的优势全都没了”!

尽管日产2024财年预计净亏损800亿日元,全球销量下滑至334万辆,中国区销量更是暴跌12.2%,但日产依然拒绝“卖身”。

而九州工厂事件成了压垮双方的最后一根稻草,日产高管刚承诺不裁员不减产,本田CEO就要求关闭北美工厂。

这种“打脸式”谈判彻底激怒了日产管理层,谈判直接崩盘!

就在本田和日产的合并谈判崩盘之际,东风汽车和长安汽车的重组计划却正在稳步推进。

重组后的新集团年销量预计达516万辆,这一数字不仅将超越比亚迪,成为中国第一大车企,更将跻身全球第五大汽车集团。

同样是车企整合,一个谈崩,一个推进。

或许,这就是车企江湖的现实:东边不亮,西边亮!

01

看似抱团取暖,实则各怀鬼胎。

本田和日产的合并谈判始于2024年12月,当时双方宣布将共同出资成立一家控股公司,本田和日产作为子公司纳入其中。

这本是一个“双赢”的计划,本田可以借助日产的技术和市场,进一步巩固其在全球的地位;日产则可以通过合并获得资金支持,缓解其财务困境。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出人意料。

本田觉得自己财大气粗,市值是日产的好几倍,财务状况也更稳健,于是提出把日产变成自己的子公司,这样就能牢牢掌握合并后的主导权。

这一提议直接触碰了日产的“底线”。

日产可不这么想,虽说自己现在日子过得有点紧巴,但好歹也是曾经的汽车巨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怎么能轻易低头,给别人当小弟呢?本田的提议,无异于将日产“降格”为一个“二等公民”,这让日产无法接受。

原本说好的成立联合控股公司,双方平等合作,可本田突然变卦,这让日产觉得自己被耍了。日产内部强烈反对,认为这种“低人一等”的合并形式是对日产的“羞辱”。谁也不肯后退一步,这种情况下合并谈判破裂也就不足为奇了。

最终,这场合并谈判在“面子”问题上谈崩了。

本田和日产的合并,从一开始就被当作日本车企的“救命稻草”。

面对特斯拉的崛起、中国车企的迅猛,以及全球汽车行业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大趋势,日本车企的压力山大。按照规划,本田和日产要共同成立控股公司,把两家车企纳入麾下,还打算拉上三菱“抱团”。

要是合并成功,年销量800万辆,直接成为全球第三大汽车集团,仅次于丰田和大众。这意味着他们能在全球汽车市场上呼风唤雨,拥有更强的话语权。

但问题在于,抱团“取暖”的前提是双方都要有诚意。

本田和日产显然都各怀鬼胎,本田盯着日产在电动车技术,想占便宜;日产则看中本田的燃油车品牌影响力,想借势。

双方都想从对方身上“薅羊毛”,却谁都不肯付出真正的代价。

这种“零和博弈”的心态,让合并从一开始就注定失败。

02

日本汽车业最近不太平。

在中国市场,日系车销量一路下滑。日产中国区销量同比暴跌10.53%,本田更是连续10个月销量下滑。

在美国市场,日系车份额从2021年的40%跌到35.5%,被特斯拉抢走不少份额。东南亚市场也一样,日系车在泰国、印尼、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份额不断缩水。

日产这几年的日子尤其难熬,财报数据惨不忍睹。

2024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下滑,营业利润暴跌90.2%,净利润狂跌93.5%,营业利润率只有0.5%。全球销量下滑1.6%,中国市场降幅最大,达到-5.4%。为了自救,日产不得不裁员、削减产能,结果内部一片动荡,员工人心惶惶。

合并失败,对日产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原本指望和本田合并,获得资金、技术和市场渠道支持,摆脱困境,结果一切化为泡影。财务状况本就岌岌可危,合并失败后,市场信心受挫,股价暴跌。

电动汽车领域,日产起步不晚,2010年就推出“聆风”,但后续发展却不如人意。相比之下,中美新能源车企发展迅猛,特斯拉、比亚迪等品牌已经在全球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全球市场上,中国新能源汽车崛起,日产的传统燃油车优势逐渐消失。中国市场更是被比亚迪、吉利等自主品牌抢占份额,日产畅销车型销量大幅下滑。为了维持销量,日产不得不降价促销,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陷入恶性循环。

本田的日子也不好过。

合并失败,让本田的野心彻底破灭。市值是日产4倍又如何?强推“子公司化”,要求关闭工厂,践踏日产尊严,本田的蛮横姿态让这场“救援”沦为行业笑柄。

更致命的是,2025年开年本田就遭遇当头一棒。

首月销量仅6.9万辆,同比暴跌31.8%。2024年,本田在中国的销量狂跌30.9%,首次跌破百万辆生死线,交出了自2015年以来的最差成绩单。

日本车企的困境,其实早在多年前就埋下了伏笔。

当特斯拉和中国电动车品牌在全球市场风生水起时,日本车企却还在用传统的燃油车思维应对市场变化。结果自然是惨淡的——市场份额被蚕食,销量下滑,利润暴跌。

本田和日产,两个在泥沼中挣扎的人,本想互相拉一把,结果却因为各自利益诉求不同,扯破了手,目标变得遥不可及。

03

东边不亮,西边亮。

2025年2月,全球汽车业上演两场“冰火两重天”的整合大戏。

就在本田与日产的合并谈判破裂的同时,东风汽车与长安汽车的重组计划却正在稳步推进。

2月9日,东风汽车与长安汽车直接通过上市公司公告“官宣”重组计划,打破以往重组传闻先行的惯例。一旦合并成功,新集团年销量将超500万辆,员工总数达22万人,规模直逼全球第五大车企。

面对相同困境,双方却是不同解法:日本车企在“体面”与“利益”间徘徊不前,而中国车企却在“整合”与“突破”中逆势突围。

这种“快准狠”的操盘,背后是中国对汽车产业“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战略决心——与其内耗,不如攥紧拳头一致对外。

未来,新集团将借助长安在东南亚的53.6万辆出口基盘和东风在欧洲的布局,打出“高端市场吃利润、新兴市场抢份额”的组合拳,形成双线绞杀之势。

反观本田和日产,因决策迟缓,被迫削减在华产能超20%,电动化目标从40%腰斩至25%,溃败不堪。相比之下,中国车企却将地缘风险转化为战略纵深,一路高歌猛进。

东风稳扎商用车和军车,长安则在乘用车和新能源领域优势明显。长安的深蓝、阿维塔等品牌已强势闯入高端电动车市场,2023年新能源销量同比狂飙98%。

而东风的岚图、猛士等品牌则补齐智能化的短板。合并后,双方将打造出“燃油稳利润、电动抢未来”的攻守兼备体系,直接碾压日系车企“油电割裂”的尴尬局面。

中国汽车工业正以雷霆之势完成历史性跃迁,当日本车企还在用传统燃油车思维应对市场变化时,中国车企已经将目光投向新能源汽车的未来。

这种“快人一步”的思维,让中国车企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了主动。

2024年,中国新能源车销量直接干到1286.6万辆,连续10年霸榜全球第一。比比亚迪更是杀疯了,2024年全球销量突破500万辆,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动车企。

这种“弯道超车”的奇迹,让全球汽车产业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

全球汽车产业已进入“淘汰赛”时间。

日本车企若不能摆脱“改良主义”路径,最终只能沦为代工厂。活下去的,从来不是最强的,而是最敢对自己动刀的。

未来,日本车企还能撑多久?答案或许并不乐观。

如果日本车企不能尽快打破内部壁垒,拥抱变革,那么等待他们的,只会是被时代淘汰的命运。

0 阅读:99

正商参阅

简介:知名政商、财经、文化类微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