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评周刊编辑部的年度书选已经持续存在了逾二十年。在这二十几年中,我们选出了众多触动心灵、启发智识、开阔眼界的书籍,试图让这些书籍帮助我们相对更好地面对生活,面对自我。正是在对这些领悟的阅读中,我们看到生命困惑、痛苦、愉悦、狂喜的丰富可能性。而就像有些诗人、思想家、艺术家已经体验或意欲抵达的,生命之丰富可能性的某种极点,或许是一种“我”与“万有”合一的状态。无我,无青山。只余纯粹存在之光。今年,我们再次从一整年的好书中遴选出了12本值得阅读的优秀书籍及三个特别致敬,秉持着“公共立场、专业品格、独立精神、现实情怀”的原则,与读者一同领略不同维度的思考极点。
接下来,我们将逐一在书评周刊公号二条推送这12本被评委和编辑部选择的好书。本篇为作家赫尔曼·布洛赫的《维吉尔之死》。
新京报·书评周刊2024年10月12日专题《赫尔曼·布洛赫 我们知晓自身的分裂》:
赫尔曼·布洛赫:在价值崩溃中,没有人是无罪者
赫尔曼·布洛赫:“我们好像被筛子筛了出来,像粉末一样飞散”
年度阅读推荐相关推送:
2024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 2024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年度特别致敬 《你们去荒野》:那些渺小但鲜明的人之命运|2024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
年度阅读推荐
2024
新
京
报
《维吉尔之死》
作者:(奥)赫尔曼·布洛赫
译者:梁锡江 钟皓楠
版本:译林出版社 2024年11月
赫尔曼·布洛赫
奥地利经典作家,欧洲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浪潮的引领者,与卡夫卡、穆齐尔、贡布罗维奇齐名,被米兰·昆德拉誉为“中欧四杰”。1951年因心脏病发作逝世于美国。
致敬词 赫尔曼·布洛赫,一个误入文学之途的哲学家,一个拥有深邃哲思的诗人,写出了最让人动容和愉悦的文学作品,赋予了文学更深厚的内涵。 无论是撰写文化评论,还是创作小说,乃至进行哲学理论研究,赫尔曼·布洛赫终生坚守自己的责任——“认识”世界。 在对世界与人心的认识中,他看到“价值崩溃”的社会发展脉络,明悉随之而来的虚无主义泥淖,因此,他试图寻找超拔之路。 经由《梦游人》中对“价值崩溃”的精准剖析,在《维吉尔之死》中,布洛赫以诗人维吉尔的濒死反思,向我们揭示出一条打开“尘世监牢”之门、回归“真实”的路径。 这条路径因“爱”存在,要求人们“通过自我认识发现自己灵魂中的神性”,最终归于“绝对存在”,抵达救赎。 我们致敬《维吉尔之死》和它的作者赫尔曼·布洛赫。我们致敬《维吉尔之死》的诗性魅力,致敬布洛赫“认识世界”的智慧,致敬他对虚无之危害的洞察,更加致敬他对真实与救赎的坚定信念。 答谢词 对《维吉尔之死》这部译作能够入选“2024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我深感荣幸。 在此,我首先要感谢《新京报·书评周刊》的评审专家和全体工作人员,感谢他们在文学与读书式微的年代对经典阅读和文化普及方面所作出的巨大努力与卓越贡献,我也想借此机会,对出版《维吉尔之死》的译林出版社以及具体负责的各位编辑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没有他们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与细致耐心的编辑指导,这本书也就根本无法取得今天的成绩。 同时,也感谢这些年来一直关心这本书翻译与出版的诸多师长、朋友以及读者,正是他们的帮助与督促我们在翻译这本有些晦涩难懂的文学著作时有了继续下去的动力。 ——梁锡江(《维吉尔之死》译者)对话梁锡江

这本书
探讨真理
新京报:从文学性的角度看,《维吉尔之死》确实是可以媲美《尤利西斯》的文学经典。赫尔曼·布洛赫写作这部作品的背景和初衷是怎样的? 梁锡江(《维吉尔之死》译者) :这主要有几方面的原因:1933年,受到法西斯野蛮政策刺激的布洛赫一直在思考如何将“文化终结与文学”这样一个主题以小说的方式表现出来。而恰好在同一时期,受到当时维吉尔诞辰2000周年的影响,洛赫开始思考古代诗人的现代意义。在他看来,公元前一世纪与作家所处的时代有很多相似之处:历史与个人的命运都为内战、独裁以及古老宗教形式的衰落所左右。于是,在1937年,布洛赫在维也纳电台朗读了一个大约20页的短篇《维吉尔归乡》,这也是这部小说的初稿。在写作的过程中,布洛赫迅速被小说主题的丰富性所打动,他也因此停下了手头即将完成的《着魔》,转而对《维吉尔》作进一步修改,希冀可以驾驭小说复杂而又多变的主题,于是就有了小说的第二稿和第三稿。在第三稿的写作过程中,即1938年,纳粹部队吞并了奥地利,布洛赫发现自己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越来越逼近的“死亡威胁”逼迫他必须对死亡做好心理准备,而他正在创作的《维吉尔》小说也因此突破了维吉尔所处的历史框架,而具有了作家本人的死亡意识。当他因为订阅苏联杂志而被认为是“共产主义分子”并因此入狱的时候,这种“死亡威胁”随时都有变成现实的可能,活着出狱似乎成了一种奢望。在这一困境之下,“写作”似乎成了作家与暴政和死亡相对抗的唯一手段。而死亡主题的凸显也成了这部作品不可或缺的部分。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采写:张进;编辑:宫子;走走;校对:薛京宁。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打开2024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