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蒋介石病逝,毛主席得知只说了3个字:知道了!原因引泪奔

十三姨说历史 2024-12-19 11:09:52

毛主席抵达重庆

1945年8月28日下午,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在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蒋介石代表张治中的陪同下乘坐飞机抵达重庆。抗战胜利后,蒋介石连发三封电报给毛泽东,“邀请”他赴重庆谈判。明眼人一看便知,蒋介石这是“鸿门宴”,他猜测毛泽东不敢来重庆。

所以,蒋介石的准备工作很不充分,因为换作他是毛泽东,肯定不会去重庆犯险。蒋介石想当然了,毛泽东力排众议决定深入虎穴,赴重庆跟他当面谈判,这一举动被诗人柳亚子盛赞为“弥天大勇”。

出发前,党内很多同志担心毛泽东的安全。事实上,蒋介石确实考虑过扣押过毛泽东,还命令戴笠做好刺杀毛泽东的各项准备。但是,毛泽东则做了妥善安排,自己不在延安时由刘少奇同志暂时代替他。毛泽东还对所有军事将领说:

“我在重庆期间,前方和后方都必须积极行动起来,对蒋介石的一切阴谋都要予以揭露;对蒋介石的一切挑衅行为,都必须予以迎头痛击,有机会就吃掉它,能消灭多少就消灭多少。我军在战场上的胜利越大,人民群众活动越积极,我在重庆的处境就越有保障,就越安全。须知蒋委员长只认得拳头,不认识礼让。”

抵达重庆当晚,蒋介石在住所林园设宴为毛泽东一行接风洗尘。宴会上,毛泽东称蒋介石“蒋委员长”,蒋介石则称毛泽东“润之”。现场气氛热烈,两人频繁端起酒杯祝彼此健康。交手了十几年的老对手,以这样的方式再聚首,这是两人都没有想到的。

毛主席和蒋介石互相敬酒

宴会结束后,在蒋介石的邀请下,毛泽东一行暂时下榻林园。来到重庆后,毛泽东一改之前熬夜工作的习惯,这天晚上罕见地早睡了。8月29日一大清早,毛泽东便起床出门,沿着林园石阶散步,结果跟同样早起的蒋介石不期而遇。

两人便在不远处一个石桌前坐下,进行了短暂的非正式交谈。“听说润之向来是晚上办公,你怎么起得这样早哇?在这里不习惯?”蒋介石以关切的语气问道,显得十分真诚。

毛泽东笑着回答:“岁月如逝水嘛,有道是前30年睡不醒,后30年睡不着嘛!不知蒋委员长有没有这个体会?”蒋介石直接语塞,开始转移话题。这次短暂闲谈,蒋介石直接落了下风。

当天上午,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在张治中官邸桂园与张治中商讨接下来谈判内容和程序问题。下午,国共双方第一次会谈正式开始,蒋介石一开始就摆出了高高在上的态度,双方因分歧太大不欢而散。

毛泽东在重庆整整呆了45天,期间国共双方会谈11次。毛泽东本人跟蒋介石有过几次交谈,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双方代表就具体问题进行商谈。有一个细节就能体现蒋介石根本就没有诚意进行会谈,他在8月30日的日记写道:“毛泽东果应召来渝,此虽威德所致,而实上帝所赐也。”

《沁园春·雪》

“应召”、“威德”两个词将蒋介石的傲慢体现地淋漓尽致,可蒋介石还是失算了。当《沁园春·雪》一词在山城刮起了旋风之后,一扫中共十几年来被国民党妖魔化的形象,同时展现了毛泽东作为卓越政治家的风采。

1945年10月10日,在历时40多天的艰苦谈判后,国共双方正式签署会谈纪要,史称“双十协定”。双方达成协定,“必须共同努力,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

10月11日下午,毛泽东回到延安,蒋介石没有到场送别。两人再次分别,这一别将是永别。毛泽东去重庆前就洞若观火,他知道蒋介石这是“假和平,真内战。”抵达重庆第三天,毛泽东专门拜访了民盟中央主席张澜。

毛泽东刚坐下,张澜就担忧地说:“润之先生,这分明是蒋介石演的假戏啊!国共两党要谈判嘛,你们可以像过去一样,派恩来、王若飞来谈就可以了……蒋介石在演鸿门宴,他哪里会顾得上一点信义!……现在国内外形势一变,他也喊起‘民主’、‘民主’来了!”

听了张澜的话,毛泽东打趣道:“表老啊,民主也成了蒋介石的时髦货!他要演民主的假戏,我们就来他一个假戏真演,让全国人民当观众,看出真假,分出是非,这场戏也就大有价值了!”

蒋介石翻阅族谱

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向解放区全面进攻,内战全面爆发。既然谈判上达成的协定成为一张废纸,那就战场上见。随着三大战役结束,蒋介石来到了穷途末路,于1949年1月21日被迫再次下野。

1949年12月10日,蒋介石在解放军解放成都的炮声中,乘坐飞机仓皇逃到台湾,直至去世都没有再次回到大陆。刚到台湾时,蒋介石不甘心失败,想尽办法要“反攻大陆”,可随着年龄增长,他的内心越来越绝望。

晚年的蒋介石回归了普通人的生活,在享受天伦之乐同时,他常常回想起曾经在大陆的事情,尤其在家乡奉化溪口镇的点点滴滴。人老了,就想叶落归根,蒋介石也是如此。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在台北病死,终年88岁。

临终前,蒋介石留下遗嘱,棺椁不入土,将来葬回大陆去。那么,当蒋介石死讯传来后,毛泽东有何反应呢?要知道蒋介石生前多次策划刺杀毛泽东。蒋介石去世时,毛泽东正在浙江。毛泽东非常喜欢浙江,曾称这里是他的“第二故乡。”

中共一大会场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因会场暴露,8月2日转移到嘉兴南湖继续举行。会议结束后,毛泽东从嘉兴转道杭州返回湖南。新中国成立后,从1953年开始,毛泽东几乎每年都会来杭州,短则住上几天,长则住上二三个月。

在杭州期间,毛泽东利用工作间隙,把周边的山几乎都爬遍了,还畅游了3次钱塘江。1974年7月至1975年4月,毛泽东最后一次离开北京,先后在武汉、长沙、南昌、杭州停留了270天时间。

杭州自古就有“人间天堂”的美誉,春季这里更是气候宜人,可这里并没能让毛泽东的身体情况得以改观。因老年性白内障使得他视力急剧下降,加上之前在长沙游泳患上感冒,身体情况很不好。

眼科医生唐由之被派去给毛泽东检查眼睛,他后来回忆当时毛泽东情况时说:“第一眼看到主席,和想象中的反差太大了,憔悴,头发蓬乱。”蒋介石去世第二天,《人民日报》第四版(最后一版)右下角位置刊登了新华社发出通稿,标题是“蒋介石死了。”通稿全文如下:

新华社一九七五年四月六日讯台北消息:国民党反动派的头子、中国人民的公敌蒋介石,四月五日在台湾病死。

据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四月六日报道,蒋介石死后,蒋帮由伪“副总统”严家淦接任伪“总统”,以继续维持其对台湾人民的反动统治。

蒋介石自从一九二七年背叛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以来,一直作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代表,坚持反共反人民,独裁卖国。他双手沾满了中国革命人民的鲜血。但是他的血腥统治始终未能阻挡历史车轮的前进。在伟大领袖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革命武装斗争,终于推翻了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人民的新中国,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蒋介石逃到台湾后,在美帝国主义的庇护下苟延残喘,继续坚持与人民为敌。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遭到台湾人民的强烈反对,内部矛盾重重。蒋介石死后,有着爱国光荣传统的台湾省人民,必将进一步为解放台湾、实现祖国统一而展开斗争。怀有爱国心的蒋帮军政人员也将更加认清形势,积极为实现解放台湾、统一祖国作出贡献。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

蒋介石去世通稿

事实上,在《人民日报》刊发蒋介石去世通稿前,中央内部已经通知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让他们在合适时间告知主席这一消息。4月6日早晨,毛泽东起床很早。早饭吃过后,内心比较激动的工作人员报告了蒋介石去世的消息。

当时所有人都没有想到,毛泽东非但没有高兴,反而一脸的凝重。过了很久,毛泽东对身边只说了三个字,“知道了。”说完后,毛泽东又是长时间的沉默,没有人知道他究竟在想些什么。有一点是肯定的,毛泽东当时心情非常复杂。

据解放军日报(2009年报道,题目《蒋介石死讯传来,毛泽东怎么想?》)、央广网军事(2016年报道,题目《蒋介石离世:毛泽东说了这三个字,众人皆惊》)等关于蒋介石去世后毛泽东反应的报道。

毛泽东得知蒋介石去世消息那一天,他只吃了一点点食物,然后把南宋词人张元送别词《贺新郎·送胡邦衡谪新州》的演唱录音放了一天。这首词全文如下: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如许。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

毛主席和蒋介石

该词演唱录音很短,风格沉闷悲伤,长时间循环播放给人感觉一种葬礼的氛围。自1927年大革命失败开始,毛泽东和蒋介石作为中国政治舞台上最重量级的人物,两人缠斗了大半辈子,可到了晚年彼此间的怨恨早已逐渐淡化。

1955年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派特使访问台湾,向蒋介石提出建议从金门、马祖撤军,策划海峡两岸出现“划峡而治”、“两个中国”。美国用心歹毒,艾森豪威尔承诺只要蒋介石答应,美国将在台湾部署核武器,结果直接被拒绝。朝鲜战争结束后,大陆进入了一个相对安宁的建设时期。

大陆方面为保持这种和平安定的环境,争取以和平方式解放台湾。但是,1958年国际局势波澜云诡,毛泽东高瞻远瞩,亲自指挥了解放军炮击金门之战。作为新中国一次规模较大的作战行动,直接挫败了美国企图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

蒋介石也不同意美国政府主导的“两个中国”。举个例子,1955年1月,美英两国怂恿新西兰向联合国提交一个议案,要求安理会审议中国政府和台湾当局在沿海岛屿的敌对行动。新西兰代表在议案中把中国内政问题,称为“国际冲突”,要制造“两个中国”。

晚年蒋介石

蒋介石明确表示反对新西兰的提案,他第一时间致电驻美国“大使”顾维钧:“对新西兰在安理会的行动应予以极大保留,它将引起巨大的疑惑、忧虑和误解,并将鼓励和支持那些正在以‘两个中国’为目标的人。”

不久,蒋介石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又说:“两个中国’的说法,真是荒谬绝伦。在四千余年的中国历史上,虽间有卖国贼勾结乱寇叛乱之事,但中华民族不久终归于一统。”在蒋介石和大陆方面“联合”下,新西兰的提案破产。

1958年10月6日,大陆方面以国防部长彭德怀的名义,公开了毛泽东亲自撰写的《告台湾同胞书》。阐述了“化敌为友”、“一致对外”的具体措施,毛泽东写道:

“台、澎、金、马是中国领土,这一点你们是同意的,见之于你们领导人的文告,确实不是美国人的领土。台、澎、金、马是中国的一部分,不是另一个国家。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没有两个中国。这一点,也是你们同意的,见之于你们领导人的文告。”

从此,解放军用长达20年的象征性炮击的方式,把国民党军队“挽留”在金门、马祖。这样的战争方式,在世界近代史上令人难以置信的一幕。双方打打停停,反而使得两岸关系走向了缓和,再一次体现了毛泽东解决台湾问题的高超战略。

《告台湾同胞书》

晚年的蒋介石越发渴望回到家乡看看,因种种原因能始终未能成行,但多次看到了家乡航拍照片,尤其看到父母墓地、故居保存完好,这让他感慨万千。1949年4月25日,蒋介石最后一次告别家乡。

每逢人生重大时刻,蒋介石总会回到家乡,这一次离开不知道何时才能回来。然而,毛泽东早就保护蒋介石故乡做出批示。1949年5月6日,奉化溪口镇解放前夕,毛泽东电报华野:在占领奉化时,要告诫部队,不要破坏蒋介石住宅、祠堂,及其他建筑物。

看似一个小细节,也让蒋介石意识到毛泽东的不同。正因此,从金门炮击开始双方都寻找秘密沟通的中间人,这个人最终选择了国民党原中央通讯社记者、后来担任新加坡《南洋商报》驻香港特约记者曹聚仁。

曹聚仁跟周恩来交往很密切,加上他的老师邵力子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和平解放台湾委员会”第一副主任委员,还是国民党元老级人物,蒋经国对他也非常尊敬。

1965年7月,曹聚仁接到蒋经国邀请他去台湾谈事。曹聚仁第一时间赶到北京,周恩来亲自接见了他,并让转交一封密信给蒋介石,信中内容是周恩来根据毛泽东关于给蒋氏父子政策的再次细化,形成了“一纲四目”。

曹聚仁

所谓“一纲”是指:只要台湾回归祖国,其他一切问题都按照蒋介石的意见处理。所谓“四目”是指:

第一,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台湾所有军政大事安排等均由蒋介石全权处理;第二,所有台湾军政及建设费用,不足之数,中央政府拨付;第三,台湾社会改革从缓,待条件成熟,亦尊重蒋介石意见,和台湾各界人民代表进行协商;第四,国共双方要保证不做破坏对方之事,以利两党重新合作。

当年7月20日,蒋介石在日月潭个人行馆涵碧楼接见了曹聚仁。曹聚仁把这封信交给到蒋介石手中,在信最后面还附了一首毛泽东的《临江仙•寄友》:

柳绿花红莺燕舞,京都料峭风微。菊香书屋奏琴徽。依然明月在,何日彩云归。

地覆天翻君亦老,东征北伐声威。草山薄雾拂单衣。我今寻老友,把手话心扉。

“依然明月在,何日彩云归”,体现了毛泽东向蒋介石表达的诚意。很遗憾,因种种原因,在特殊时期两岸秘密联系一度中断。1975年3月17日,毛泽东批示了进行建国后的最后一次特赦,释放了全部在押的战犯,这里面包括蒋介石当年的旧部。

晚年蒋介石

大陆再次表达了善意,奈何蒋介石在当年4月5日清明节去世。蒋介石去世前,曾叮嘱亲人和部下自己死后不下葬,将灵柩暂厝慈湖,因为那里的风景跟奉化溪口镇很像。1988年蒋经国临终前,也留下遗言灵柩暂不入土,嘱咐亲人未来将他跟父亲的灵柩一起运回大陆下葬。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