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阴谋与真相:一人死,一国亡

白驹说 2023-10-30 10:10:04

△清末新军

01

清宣统三年(1912年)腊月初八,北京光明殿胡同,夕阳西下。

在亲兵的护卫下,一辆马车在一处宅邸门口缓缓停下,随后从马车中走下一名身穿朝服的官员,如往常一样准备迈进家门。

这时,身后传来一个高亢的声音:“赉臣!”

官员一听有人呼喊自己的表字,于是停下脚步,下意识应了一声:“哪一个?”

回头但见一名身着戎装的青年军官,正微笑着向自己快步走来。

正当他仍在仔细辨认来人究竟是谁之际,忽然,青年军官从怀中掏出一物,只一瞬间便向自己掷来。

“轰!”

一枚炸弹发生剧烈爆炸,根本没给众人留下任何反应时间。

官员立刻受伤倒地,卫兵们同样多有死伤,现场一片狼藉。而刺客不巧刚好被飞溅的弹片击中头部,当场殒命。

官员看了眼已经倒在血泊之中没了动静的刺客,脸色阴沉地喃喃道:“他死了,我还没死。”

随后被卫兵和赶来的家人簇拥着送往医院。

得知官员遇刺后,清廷大为震动,隆裕太后更是心急如焚,陷入深深的惶恐之中。

只因为这名官员并非一般人物,而是此时清廷的肱股之臣——良弼。

△良弼

02

良弼姓爱新觉罗,一看姓氏就知道他是个宗室子弟。

然而,良弼虽出身皇族,但实际上却是个家道中落的落魄子弟。出生在成都的他自幼丧父,由母亲一手拉扯带大,日子过得十分清苦。贫寒的家境也养成了良弼坚韧的性格,学习格外刻苦,与世人印象中的八旗纨绔子弟截然不同。

当时,在一次次被列强揍得满地找牙后,清廷也意识到必须要建立一支现代化的新式军队以巩固统治,而成军就得先有相应的军事人才。

于是,清廷便开始选拔青年人才出国深造,期望他们学成后归国报效朝廷。不用说,旗人子弟自然是清廷最心仪的人选。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作为旗人子弟当中佼佼者的良弼漂洋过海东渡日本,两年后顺利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

△青年时的良弼

日本留学期间,良弼潜心钻研军事技术,卓有成效,更是在1903年编纂出版了一本军事理论书籍《参谋要略》。

肃亲王善耆访日时也慕名找到良弼,交谈后对他赞不绝口,将其视为宗室中的栋梁之才。

就连日本人也觉察到良弼是个优秀的皇族才俊,为人精明能干、克己奉公、生活简朴,认为他将来定是清国一颗冉冉升起的将星。

但良弼越是出众,倾向革命的留学生群体对他的敌意也就越大。

革命派学生常常会将旗人学生贴在桌上的名字刮去一半,意为杀头。而良弼偏偏不为所动,相反还要在自己的辫子上系上一根黄带子,故意彰显自己宗室子弟的身份,因此双方势同水火,平日里相处也是剑拔弩张。

这种敌对的情况并没有持续太久。1903年末,清廷照会日本:“良弼以修学成绩良好,希望为任用归国。”清廷太需要可靠的人才来挽大厦之将倾。

于是,良弼回国了,而他也迎来了一生中最强大的对手——袁世凯。

△袁世凯

03

回国后,良弼即被任命为练兵处军学司监督。

这练兵处可是大有来头。练兵处自1903年设立以来便全权负责编练全国新军,是控制军队的要害部门。清廷对良弼这样的宗室精英极为重视,旨在重点栽培,来制衡已经失控的汉人军头们。

良弼要混军界,自然绕不开当时已权倾朝野的袁世凯。

经过一番考察,袁世凯也发现良弼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他认为“良弼志气不凡,然不入军队,恐造就不大”,遂让徐世昌安排良弼出任陆军第八标统带官,下基层锻练,希望借此拉拢良弼。

然而,良弼哪会领袁世凯的情,他心里早就认定袁世凯对清廷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结果,对于袁世凯安排的职务,良弼照干不误,但另一边,却又在暗中利用自己宗室的身份,不断游说皇族权贵们:“我们训练军队须打破北洋武备势力,应当找士官作班底,才能敌得过他(袁世凯)”。

在他的积极斡旋下,清廷从各地抽调留日士官进入练兵处,而良弼自然也成为了士官群体的领头人,开始与袁世凯的北洋系争夺军队控制权。

自己善意的橄榄枝并没有换来友好对待,袁世凯当然大为恼火。不仅如此,载沣、载涛、铁良、良弼等宗室子弟继续步步紧逼,将兵部改革为陆军部,进一步排挤北洋势力。

而这一切均由良弼在幕后操盘。

光绪和慈禧相继去世后,摄政王载沣开始执政,宗室遂迫不及待地将袁世凯罢官去职,同时按照良弼的参谋理论设立军谘府(类似总参谋部),抓紧夺取军权。

袁世凯被一帮年轻人搞得极为狼狈,背地里破口大骂道:“年轻无知,目无元老,如此下去,国将不国。”

当良弼等人以为就此轻易斗倒袁世凯时,殊不知终归姜还是老的辣,很快,良弼就见识到了袁世凯的厉害,也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

面对滚滚而来的革命大潮,包括摄政王载沣在内的清廷高层忽然发现,朝廷竟指挥不动北洋新军,这可如何是好。

皇族内部一番激烈争论后,载沣不得不辞去摄政王的职务,宣布下野,同时,清廷重新启用袁世凯。

袁世凯虽“勉为其难”出山主持大局,但仍然出工不出力,对武力平叛不为所动。显然,袁世凯知道时机已经成熟,力主与南方革命党议和,逼清帝退位。

眼看袁世凯这是趁人病,要人命啊,良弼第一个跳出来不干了。

我良弼反对!

对待革命党,良弼是坚决主战的。辛亥革命一爆发,良弼便主张立即调禁军南下平叛,自己更是主动请缨,但清廷并未允许。

袁世凯重新掌控局势后,开始牵着清廷的鼻子走,对隆裕太后等一众皇亲国戚威逼恫吓,试图诱导清帝主动退位。

而良弼并未死心,他观察局势,认为北方人心较为稳定,而南方革命也有调解的余地,“非绝对的无办法”。

宣统三年腊月初一,良弼挑头组建以载涛、铁良、溥伟、那彦图等宗室子弟为班底的宗社党,开始秘密谋划铲除袁世凯,阻挠清帝退位。宗社党甚至公开挑衅袁世凯,威胁他:“欲将我朝天下断送汉人,我辈绝不容忍,愿与阁下共归澌灭!”

△宗社党核心成员集体照

袁世凯由此下定决心,良弼此人断不可留。

就这样,袁世凯命人联络革命党,扬言南北和谈受阻,都是良弼在捣乱,必须除掉良弼。而革命党也早就看能力出众的良弼不顺眼,欲除之而后快。

于是乎,潜伏在京的革命党决定暗杀良弼,革命党人彭家珍主动接下这一任务,便有了文章开头行刺的一幕。

△刺杀良弼的革命党人彭家珍,牺牲时年仅二十四岁

04

良弼遭炸弹袭击后,左腿伤势严重,随后在日资医院中截去左腿,伤情趋于稳定。

好友常顺先后两次探望良弼,看到良弼“精神较前为佳”。然而,三天后,良弼喝了一杯医院开出的止痛药酒,不一会儿病情就急剧恶化,当天即暴毙而亡,时年三十五岁。

良弼临死前曾哀叹道:“朝廷如果早听我的谏言,国事绝不会像现在这般败坏,我身为武官,死是意料之中的事,但唯独不能死在疆场,真是不甘心啊。”

良弼一死,举朝哗然。

袁世凯确认良弼死讯后,开怀大笑道:“大事定矣!”而宗社党的亲贵们一看阻挡共和是要掉脑袋的,瞬间土崩瓦解,纷纷出京避祸。隆裕太后无依无靠,只得哭着哀求袁世凯派来逼宫的使者,但求保全自己和小皇帝溥仪的性命。

至此,清廷大势已去。

就在良弼死后十四天,清帝颁布退位诏书。

大清,亡了。

然而就算良弼仍在,仅凭其一己之力,难道就能保住大清吗?

时任国史馆总纂的史官恽毓鼎曾痛心疾首道:“看看这些皇室成员,竟找不出一个能够济世安民的人才,究竟是天时还是人事,一目了然。”

△大清皇帝的最后一道圣旨——《清帝退位诏书》

END

45 阅读:12756
评论列表
  • 拖拖 63
    2023-10-30 19:46

    袁世凯还是立了大功的,如果不称帝,名气还是不错的。

    用户77xxx28 回复:
    起码坦坦荡荡真小人,而且当时局势有个强权人物统筹也未必是坏事!
  • 2023-11-02 14:27

    当清军大肆屠杀投降的太平天国士兵,失败就已经注定,就如同当初,皇太极能接纳降而复叛的洪承畴,天下就已经再无可与之匹敌的势力。

    冰河长夜 回复:
    大佬牛批啊,我看历史从来怕记年月……更何况是中国古代的年号[哭哭]
    用户13xxx93 回复: 冰河长夜
    巧合而已,这两天刚好听明朝那些事,正好那天刚听完洪承畴那章节,记住了年份,过段时间就忘记了[呲牙笑]
  • 2023-10-30 18:28

    清朝竟然亡于无儿寡母

    建康 回复:
    来的时候也一样
  • 2023-10-31 09:33

    螳臂当车

  • 2023-11-18 19:37

    可惜了大清自我不能完成华丽转身!!!

    网络净化器 回复:
    可惜啥?必然的,少民统治大族群,各种制约,又不是没见过枪炮的优势!
  • 2023-10-30 11:53

    多尔衮 只有一个

    我的征途是星辰的角落 回复:
    所以颜值才是正义![笑着哭]
    上善若水 回复:
    多尔衮当摄政王的时候33岁了,载醇才几岁
  • 2024-01-03 16:51

    为什么不清算鞑虏

  • 2023-12-11 21:38

    死不足惜。

  • 2023-12-03 23:26

    可惜!

  • 2024-04-14 07:26

    一人死一国灭?非也,时也命也~[点赞]

  • 2024-03-13 14:02

    清不亡,华夏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