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道为本体,诠释老子、庄子、周易(二)

怀霖济物 2022-11-22 09:48:23

在政治上,从治国经世到养生长生

老学也经历了西汉初期,以黄老政术,主张治国经世,到东汉中末叶,以黄老长生道术,主张治国经世的转变】。这充分说明了两汉道家形上学的发展及转变的主要特色。

在西汉初,为使民休养生息,即采用了结合道、法,以【黄帝四经】为主的黄老思想。

【黄帝四经】开宗明义第一篇【经法·道法第一】就提出: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之绳,而明曲直者也。故执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废【也】。【故】能自引以绳,然后见知天下而不惑矣】。

万化之本的道,实践在人类社会的具体措施,就是法。清楚的说,道产生了法,法是遵循道的准则而产生。道是基础,法是标准。

另外例如【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就清楚的表明养生长生之道的重要。所谓修道于身,爱气养神,益寿延年,其德如此,乃为真人。即是修道于身,一则爱气养神,涵养身心,另一则是益寿延年,永生不死,并期待能够成为得道的真人,这是我说这么多的重点。

在经典上,以老子、庄子、周易为主

两汉道家的形上思维,在内容的深化上,有其独特的重点及发展方向,使其学说成为一家之言,蔚成大国。而其诠释的主要经典,则不出于老子、庄子、周易等三本道家及儒家的主要经典。而此三本书的共同特色,即是对形上学的探讨极为深刻与延续。也因此,两汉道家在构建形上思维时,也以此三书主旨,建立其立论的形上思维体系。

以【黄帝四经】言,以老子学说为主,并结合法家思想,【淮南子】言,则是包括了老子及庄子学说。【老子指归】言,是以老子学说为主轴。【太玄】言,是以周易及老子学说所建立的主要思维。【太平经】言,亦以老子学说的内涵作为其形上思维的主要论点·。

【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及【老子想尔注】言,同样以老子学说的形上思维主要内涵,并加以适度的改造。最后就【周易参同契】言,则以周易及老子学说的形上构建为主。总而言之,此八本原典中,以老子学说作为主要诠释的经典最多,其次是周易,最少则是庄子。而被诠释的三部作品,正是魏晋玄学中的【三玄】,由此可见,两汉道家与魏晋玄学的深厚与密切关系。

在实践上,由治国、得道到求仙成为真人

【由体成用,由用显体】,这是形上思维的立论方向,就由体成用来说,两汉道家是以道、或玄、或元气,作为形上本根,以化生万有。就由体成用来说,即是实践层次上,则有三个不同的面向,如同政治、道学及“神仙”说之道家一样,分为治国经世、求道合一以及求仙长生、成为真人,来结合最高本体的道、或玄或元气。

先就治国经世来论,这是指【黄帝四经】一书,其虽以道为形上本体,作为万化的源头,但更强调由体成用,即是道的实践面的落实,亦即是重视其现实性。尤其明白主张推道,以明人事。在人事的部分,特别集中在法、雌节及无为等三方面,其中法是立国治国的根本,而雌节及无为,则是推动法的执行,以相辅互助,对于立国治国,有襄助之功,三者相互搭配,最终一切归之于道,才能达到尽善尽美。

再来就求道合一来论,这是指【淮南子】、【老子指归】及【太玄】等三书,例如【老子指归】,就是先预设超感觉的形上本体道之属性,再经过感觉直观吾人的相同属性,两者作一相似的类比,以达到了天人相合的目的。

道的属性是虚无、自然、无为等,相同的,吾人亦可经过吾人的虚无、自然、无为等属性,下学上达,以之印证道作一完全之类比推理,臻于天人相合的理想境界。

最后就求仙长生来论,这是指【太平经】、【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老子想尔注】及《周易参同契》等四部书,例如【周易参同契】以道作为本体,赋与元气作为道的内涵,并不是将道奉若神明,作为虚无的崇拜对象。而其目的则在于借由个人形躯的修养,以上证道,与之合一,以达到天人一体的境界,即是其所一再强调的人所禀躯,体本一无经过体本一无,对本源一、无的体证,以达到生命的永恒,成为“神仙”。

1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