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战略型武器装备,诸如洲际导弹、战略轰炸机和核潜艇等,可能是很多人第一时间联想到的东西。没错,这些都属于战略型武器,是该范畴中的“进攻类战略型武器”。与之相对的另一类,自然就是“防御类战略型武器”。前不久因乌克兰自杀式无人机越境偷袭而损毁的俄罗斯“沃罗日涅”陆基战略预警雷达,就是“防御类战略型武器”的一种,其主要功能为探测和跟踪从数千公里外射向俄本土的洲际弹道导弹,为反导拦截作战提供帮助。相应的,陆基中段反导系统亦属于“防御类战略型武器”。而在中国这里,我们在“防御类战略型武器”领域的一块装备空白,似乎终于要被填补上了,意义和价值无可限量。
“福建舰”泊位附近出现了1艘顶满天线的船只
从国内社交媒体流出的照片来看,有人拍到了结束第三轮海试并返回船厂码头的国产首艘电磁弹射型航母“福建舰”。在“福建舰”附近的泊位上,1艘外形极其独特的大型船只意外入镜。从外观来推测,这艘疑似“顶”了5个“圆球”天线的船显然有着极强的电子探测能力和很远的雷达探测范围,可能在功能方面与我们熟知的国产“远望”系列航天测量船较为接近。
该船疑似名为“瞭望1”
国产“远望”系列航天测量船
然而,仔细研判照片后就能发现,该船船身上喷涂了疑似“瞭望1”的汉字和阿拉伯数字,这可能是其船名。如此想来,在国产航天测量船以“远望”为船名开头并形成系列的习惯下,这艘以“瞭望”为船名开头且搭载了大量天线和电子设备的特种用途船只,显然在功能定位方面与“远望”系列有着明显的差异,即该船恐并非是航天测量船。那它会是做什么用的呢?一个可能的答案是,中国开始发展属于自己的导弹观测船,此类船只将以“瞭望”为船名开头并形成系列化。
美国海军“霍华德·洛伦岑”号导弹观测船
说起导弹观测船,美国海军现役的“霍华德·洛伦岑”号大概是知名度最高的1艘。其是目前美军唯一在役的导弹观测船,也是美国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此类特种船只以来,唯一的非改装型导弹观测船,即从一开始就是以探测、跟踪和提取洲际弹道导弹飞行数据等目的而生的“专业选手”,可谓是“洲际导弹克星”。
美国海军“霍华德·洛伦岑”号导弹观测船
这艘以“美国电子战之父”的名字命名的导弹观测船出现在哪片海域,基本就意味着附近将进行弹道导弹发射活动,如该船曾多次接近朝鲜半岛,以监测朝方实施的弹道导弹试射。而在导弹观测船这一重要的海基防御类战略型武器方面,中国长期存在装备空白,若“瞭望”系列特种船只确实与“霍华德·洛伦岑”号功能相近,那就意味着我们即将填补这一短板。考虑到我们已拥有属于自己的陆基战略预警雷达、天基卫星组网和中段反导拦截系统,一旦导弹观测船也到位,中国将在“防御类战略型武器”领域与美国再无差距。
美国海军曾改装出多艘导弹观测船
于是可能有人就要问了,航天测量船和导弹观测船“长”得很像,很可能存在相当程度的功能重合,再加上运载火箭和弹道导弹都会在飞行过程中冲出大气层,那直接用航天测量船去探测、跟踪和采集弹道导弹的飞行数据不就行了吗?有必要发展专门的导弹观测船吗?事实上,二者还真不能做到相互平替,对弹道导弹的跟踪探测与对运载火箭的跟踪探测存在着一些细微的差别,这就需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运载火箭和洲际弹道导弹的飞行轨迹存在细微差别
通常来说,在点火发射前,外界很难有效判断一国发射的东西究竟是运载火箭还是弹道导弹,毕竟二者的有效载荷都“塞”在整流罩中,仅从外观无法看清。唯有发射且二级火箭在空中点火工作并爬升到一定高度后,火箭和导弹的差别才会逐渐出现。如果是1枚弹道导弹,那为了获得更远的射程,导弹飞行爬升的倾角会在20°左右。而如果是搭载卫星或其他载荷物的运载火箭,那火箭爬升倾角则会小一些,通常为10°~15°。不仅如此,弹道导弹的火箭发动机停止工作后会直接与弹头分离,而运载火箭的二级发动机点火后,火箭载荷物无法直接进入轨道,需要滑行一段距离后再进行一次加速,然后才能升至地球轨道高度。陆基战略预警雷达
因此,究竟是要向地球轨道上送东西,还是以冲出大气层的抛物线弹道实施弹道导弹打击,这种差别无法仅凭航天测量船来区分和判断,而是需要在此领域更为专业的导弹观测船来完成。可以说,导弹观测船是把陆基战略预警雷达搬到了大型船只平台上的产物,借由可在海上远距离航行的便利,拥有此类船只的国家即可大大提升自己的国土战略防御纵深,在更远的距离上提前发现来袭导弹并发出预警。而在和平时期,导弹观测船也能起到搜集他国弹道导弹情报数据的功能,极为便利。
导弹观测船可协助中段反导拦截作战
接下来就让我们等待更多消息的出现吧,“顶”满天线的“瞭望”系列特种用途船只,注定肩负着非同寻常的任务。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