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丁家洲:贾似道葬送了最后的13万大军,提前宣告了南宋的灭亡
引言:
公元1275年的正月,本该是南宋百姓张灯结彩、喜迎元宵的日子。然而,一个令人窒息的消息却传遍了临安城的大街小巧:蒙元大军已破鄂州,南宋北线统帅吕文焕投降。紧接着,黄州、蕲州、江州等地守将纷纷倒戈,犹如多米诺骨牌般轰然倒塌。这一刻,距离宋朝建国已有315年,曾经不可一世的赵氏江山,却在这个寒冷的冬天摇摇欲坠。临安朝廷上下惶惶不可终日,此时此刻,只有一个选择摆在众人面前:派遣一支强大的军队,在长江最后的据点与蒙元决一死战。而这个重担,落在了一个自称曾在鄂州大败忽必烈的文官身上。然而,为何偏偏是他?这支13万大军的命运,又将如何?
一、南宋王朝的最后防线
自宋室南渡以来,长江天险始终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第一道防线。南宋朝廷在长江沿线修建了数百座军事堡垒,配备水师战舰三千余艘,形成了一条纵横八百里的钢铁长城。
其中最为关键的便是襄阳、鄂州这两座军事重镇。襄阳位于汉水与长江交汇处,控制着通往川蜀的水路交通。鄂州则扼守长江中游咽喉,是南宋漕运、军需补给的重要中转站。这两座城池的战略地位,堪称"得之可以进取中原,失之则难保江南"。
然而到了咸淳元年(1275年)正月,这条看似固若金汤的防线却在短短半月之内土崩瓦解。事情要从三个月前说起。当时镇守鄂州的吕文焕接到元军水陆并进的消息后,不战而降。此人在军中素有威望,曾跟随名将夏贵征战数十载。他的投降犹如一记重锤,击碎了长江沿线将士的军心。
紧接着,黄州沿江制置副使陈奕率部归降,此人执掌黄州水师多年,手握精锐战舰百余艘。他一投降,长江中游的水上优势便失去了大半。随后蕲州守将管景模、江州总管吕师夔、南康军叶阊等人纷纷倒戈。
最令人震惊的是安庆知府范文虎的举动。元军尚未抵达安庆,他便派人备好酒宴,主动赶赴江州迎接元军。范氏一族世代为宋臣,其父范成大更是南宋名相。范文虎此举,不啻于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所有还在苦苦支撑的南宋将士脸上。
到了正月十五前后,南宋在长江沿线仅剩芜湖一处据点。元军主力距离临安,已不足两百里。而此时南宋朝廷能够调动的兵力,只有分散在各地的十三万大军。这些军队大多是从两浙、福建等地紧急抽调而来,缺乏实战经验。
更为严重的是,随着襄阳、鄂州的失守,元军已经在长江上游建立了强大的水师。他们不但掌握了汉阳、荆州等地的造船工坊,还网罗了大批投降的南宋水师将领。这些人熟悉长江水文,精通水战技巧,他们的加入让元军的水上作战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
南宋朝廷面临的形势,可以说是开国以来最为危急的时刻。往日里引以为傲的"长江天险"已如同虚设,而最引以为恃的水战优势也荡然无存。此时此刻,临安城中的文武百官都在扪心自问:这场仗,到底该如何打?
二、贾似道的崛起之路
贾似道在南宋朝廷的崛起,源于一场极具争议的军事谎言。咸淳二年(1266年)七月,时任两浙转运副使的贾似道向朝廷上报:他在鄂州城下与蒙元大军展开激战,取得重大胜利,击退了忽必烈亲自统领的十万大军。
这份战报在临安城内掀起轩然大波。当时南宋朝廷正处于军事低潮,襄阳已被围困多年,各地战报频传噩耗。贾似道的"大捷"犹如一剂强心针,让朝野上下为之振奋。
然而,这场所谓的"大捷"存在诸多疑点。首先,当时忽必烈正在应对阿里不哥的叛乱,根本未曾南下。其次,贾似道所部不过数千人,如何能击退十万蒙军?更令人生疑的是,与贾似道同时驻守鄂州的其他将领,竟无一人提及此战。
但在当时的政治氛围下,没有人敢于质疑这场胜利。相反,贾似道凭借这份功劳,一路青云直上。短短数月内,他便从一个地方官员升任为枢密副使,跻身朝廷核心决策圈。
贾似道的升迁速度之快,在南宋历史上实属罕见。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因素。当时的宋度宗年幼即位,朝廷大权掌握在太皇太后手中。太皇太后为了巩固统治,需要培植一个能够制衡老臣集团的新势力。而贾似道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更重要的是,贾似道善于笼络人心。他在任两浙转运副使期间,与当地盐商建立了密切关系。这些盐商不仅为他提供了雄厚的经济支持,还在朝廷中为他奔走游说。与此同时,他还通过各种手段收买了一批朝中大臣,在朝廷形成了一个以他为核心的新兴势力集团。
到了咸淳四年(1268年),贾似道已经官至丞相,大权在握。他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强化盐铁专卖、增加商税、扩大官田等。这些措施虽然在短期内为国库增加了收入,但也加重了百姓负担,引发了广泛不满。
在军事上,贾似道采取了消极防守的策略。他将大量军费用于修建宫殿和享乐,而对前线将士的军饷补给却十分吝啬。更为严重的是,他排斥异己,将一批经验丰富的将领调离前线,改用自己的亲信把持军权。
面对当前的军事危机,朝臣们将希望寄托在这位"曾经击败忽必烈"的丞相身上。然而,贾似道在处理军务时表现出的犹豫不决,却让人开始怀疑:这位靠着一场虚假战功起家的文官,是否真的能够在这场关乎国运的大战中力挽狂澜?
三、决战前的军事部署
咸淳元年(1275年)正月底,贾似道在临安召集军事会议,制定最后的防御方案。经过反复商议,决定在长江下游的丁家洲设防。这个选择并非偶然。丁家洲位于芜湖以东,地势险要,水道狭窄,是元军南下必经之地。更重要的是,此处水文复杂,暗流涌动,对不熟悉水域的北方水师极为不利。
贾似道制定了一个颇为宏大的水陆联合作战计划。水师方面,调集了两浙、福建等地战船八百余艘,分为三个战队。前队由投降后又重新归顺的陈奕统领,负责在丁家洲水域设置铁锁,阻挡元军战船。中军由贾似道亲自统帅,驻扎于芜湖城内。后队则由浙东水师统领王积翁率领,在马当矶一带策应。
陆路方面,贾似道调集了江西、两浙等地精锐步卒五万余人,分布在长江南岸各个要隘。其中主力集中在当涂、芜湖一线,由曾在襄阳之战中立功的张世杰统领。另外还在采石矶、太平等地设立箭楼碉堡,布置了大量弓弩手。
然而,这个看似完备的防御体系却存在诸多隐患。首先是军需物资的问题。据当时在军中任职的赵与镳记载,各地调集的军粮物资虽然数量可观,但实际运到前线的还不到三成。大量军需物资被贾似道的亲信中饱私囊,甚至有人将军粮直接卖给商人牟利。
其次是军心涣散的问题。贾似道为了防止部下生变,对各级将领采取了严密监控。他在水师中安插了大量亲信,专门监视各部将领的动向。这种做法严重影响了军队的指挥效率,也加剧了将领之间的猜忌。
更为严重的是,贾似道还在暗中与元军进行谈判。他派遣心腹孙抃携带重金,试图通过贿赂元军统帅伯颜,换取暂时的和平。这一消息很快在军中传开,导致将士们对战局失去信心。不少人开始暗中准备后路,甚至有人提前与元军建立联系。
在军队部署过程中,贾似道表现出极度的优柔寡断。他一方面在丁家洲布置重兵,一方面又不断向后方调拨军队,似乎已经在为败局做准备。更令人费解的是,他将大量精锐部队调去保护自己的私人财产,却让一些战斗力较弱的部队驻守前线要地。
到了二月初,元军主力已经抵达采石矶一带。南宋水师斥候发现,元军不仅拥有数量众多的战船,还配备了强大的投石器和火器。更令人担忧的是,元军水师中有大量原南宋水师将领,他们对长江水文了如指掌。
就在决战即将开始之际,前线将领发现一个严重问题:贾似道下达的作战命令前后矛盾,有些甚至完全相反。这些混乱的命令让前线各部难以协调,已经出现了指挥体系混乱的迹象。
四、丁家洲大战的惨烈过程
咸淳元年(1275年)二月初八,元军水师主力抵达采石矶。当日凌晨,浓雾笼罩江面,能见度不足十步。元军统帅阿术率领战船三百余艘,悄然向丁家洲推进。南宋前哨水师在浓雾中发现敌情时,元军主力已经突破了第一道铁锁防线。
这场战役的第一个转折点出现在上午。南宋水师统领陈奕突然率部倒戈,打开了丁家洲水道的铁锁防线。元军战船趁机冲入内河,直接撞击南宋水师的防御阵型。混乱中,数十艘南宋战船被撞翻,数千士兵落水。更为致命的是,陈奕投敌后立即向元军透露了南宋水师的部署情况。
中午时分,元军开始了第二波攻势。他们使用新式火器"震天雷",这种装填火药的铁罐能在水面上爆炸,产生巨大冲击波。南宋水师虽然也配备了火器,但数量远不及元军。短短两个时辰内,南宋水师损失战船百余艘。
下午,战况进一步恶化。元军在投降将领的指引下,找到了南宋水师布设的水下拒马和暗桩的位置。他们派出小型快船引导主力舰队,成功避开了这些水下障碍。与此同时,元军的投石机开始发挥作用,巨石如雨点般砸向南宋战船,造成大量伤亡。
在这危急时刻,贾似道却迟迟不肯下达全军反击的命令。他在芜湖城中不断更换传令官,发出互相矛盾的指令。有些部队接到进攻命令,有些则收到撤退指示,导致前线指挥完全陷入混乱。当天傍晚,贾似道突然带着亲兵离开芜湖,向临安方向撤退。
失去统帅的南宋军队陷入更大混乱。一些将领试图组织抵抗,但在缺乏统一指挥的情况下收效甚微。张世杰率领陆军主力试图支援水师,却因水陆协调不畅,未能形成合力。
战斗持续到次日凌晨。元军趁着夜色发动总攻,南宋水师在丁家洲水域全面溃败。大量战船被击沉或烧毁,数万将士葬身江底。更多的士兵在慌乱中弃船逃命,被困在长江南岸的滩涂上。
二月初九日清晨,元军水师已经控制了整个丁家洲水域。南岸的南宋陆军见水师覆没,也开始溃散。一些将领率部向西逃往江西,另一些则向东撤往浙江。到中午时分,芜湖城已经落入元军手中。元军俘虏了大批南宋将士,缴获战船三百余艘,各类军需物资无数。
这场持续不到两天的战役,让南宋赖以自豪的水师几乎全军覆没。更重要的是,丁家洲一战摧毁了南宋军队最后的斗志。此后,元军一路南下,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有效的抵抗。原本部署在长江沿线的南宋军队,不是投降就是逃散。
五、贾似道的最后结局
丁家洲之战后,贾似道率领亲兵仓皇逃回临安。然而,等待他的并非安全庇护,而是铺天盖地的弹劾声浪。咸淳元年(1275年)二月十五日,在朝廷大朝会上,御史中丞王炎当面斥责贾似道临阵脱逃,导致军队溃败。王炎详细列举了贾似道在战前贪污军饷、任用私人、排斥异己等罪状,要求立即将其革职法办。
面对如此严厉的指控,贾似道却表现出异乎寻常的镇定。他立即上书辩解,声称自己撤离芜湖是为了调集更多军队增援。同时,他还上呈了一份详细的军事部署计划,声称要在富阳、建德一线重新布防,阻挡元军南下。
宋度宗此时已经意识到贾似道的欺骗。二月十八日,下诏撤销贾似道的枢密使职务,改授少保、太子太保等闲职。然而,考虑到朝廷正值用人之际,暂时并未对他采取进一步的惩处。
失去军权的贾似道开始秘密转移家产。据当时在临安任职的吏部员外郎赵舆记载,贾似道派遣家仆连夜将金银财宝装入数十艘大船,准备运往明州(今宁波)。然而,这一举动很快被临安城内的百姓发现。愤怒的民众自发聚集在贾府门前,要求将其缉拿法办。
二月二十二日,形势进一步恶化。元军已经突破建康(今南京),大军直逼浙江。临安城内人心惶惶,大批官员开始南逃。在这种情况下,贾似道决定弃城而逃。他带着家人和亲信,连夜从西门出城,准备前往明州。
然而,贾似道的处境比想象中更加危险。当他的船队抵达杭州湾时,遭遇了早已埋伏的水师将领王积翁。王积翁曾是贾似道的部下,但在丁家洲之战中因贾似道的混乱指挥损失惨重。这位愤怒的将领率领残部拦截了贾似道的船队。
在搜查过程中,王积翁的部下在船舱内发现了大量金银珠宝,以及早已准备好的降元文书。更令人震惊的是,还找到了贾似道与元军统帅伯颜的秘密通信。这些证据表明,贾似道不仅打算投降,而且很可能在战前就已经与元军有所勾结。
二月二十五日,贾似道被押解回临安。宋度宗在震怒之下,立即下诏将其处死。但考虑到贾似道曾位居宰辅,最终改判流放到温州。不过,贾似道并未到达流放地。在前往温州的途中,他被押解的官兵秘密处死。据说,行刑时发现他随身携带的信件中,还有准备送给元军统帅的详细地图和军事部署资料。
贾似道的家族随即遭到清算。他的兄弟、子侄悉数被捕,家产被全部充公。在清点过程中,仅在临安的府邸就搜出黄金数万两,白银近百万两,更不用说他在两浙、江西等地的庄园和商铺。这些财富的总额,竟然超过了当时南宋朝廷一年的财政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