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稀土“王牌”失效?法日开建稀土工厂,但有三大死穴藏不住
在全球资源竞争的大棋盘上,稀土无疑是一颗举足轻重的棋子。近期,法日合资的全球最大稀土回收厂在法国拉克小镇破土动工,这一消息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激起层层涟漪,引发各方关注,甚至有人质疑中国稀土王牌失效了。然而,深入剖析这场价值万亿的资源博弈,就会发现法日开建稀土工厂,但有三大死穴藏不住!
法日此次合作建设的卡雷斯特稀土回收厂,从表面看确实来势汹汹。该工厂年处理7000吨废旧磁铁和矿石,号称能产出1400吨稀土氧化物,法国总统和日本首相亲自为其奠基,日本连夜签下长期采购合同,斯特兰蒂斯汽车也急不可耐地预定产能,这一系列动作仿佛预示着中国稀土市场即将被分走一大块蛋糕。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中国海关数据给出了有力回击。2024年前三季度稀土出口均价暴跌40%,每吨仅剩0.9万美元,比六年前还便宜6%。这一数据背后,并非是中国稀土产业衰落,而是中国稀土产业强大的市场调控能力和深厚底蕴的体现。
先看看中国的稀土家底。内蒙古白云鄂博矿撑起了全球36%的稀土储量,南方离子矿则蕴藏着全球70%的中重稀土。在高端制造领域至关重要的14纳米光刻机都要用到的钕铁硼永磁体,中国产量占全球92%。就连美国芒廷帕斯矿挖出来的稀土精矿,98%还得乖乖运到中国加工。这些数据清晰地表明,中国在稀土资源储量、产量以及加工能力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法日这波操作看似唬人,实则暗藏三大死穴。第一大死穴是成本黑洞。建设这座稀土回收厂,需要1.06亿欧元补贴加上1.1亿日企投资,而且这还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后续运营过程中,设备维护、技术研发、人力成本等各项开支都将接踵而至。如此巨大的资金投入,能否在市场竞争中收回成本并实现盈利,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第二大死穴是技术短板。中国稀土回收成本仅欧美三分之一,这一巨大差距背后是中国多年来在稀土技术研发上的持续投入和积累。厦门大学教授林伯强直言:“法国工厂投产即亏损!”这并非危言耸听。在稀土回收技术方面,中国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和先进的技术体系,从废旧稀土材料的收集、处理到高纯度稀土产品的生产,每一个环节都具备高效、低成本的优势。而法日在这方面起步较晚,技术积累不足,想要在短时间内赶超中国,难度可想而知。
第三大死穴是原料危机。日本从澳洲购买的稀土矿,分离技术还得找中国代工。这意味着法日所谓的“去中国化”行动,在原料供应和技术支持上根本无法摆脱对中国的依赖。没有稳定的原料供应和先进的分离技术,法日稀土回收厂就如同无米之炊,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这场稀土博弈中,美国的情况同样扎心。F - 35战机每架要用417公斤稀土,核潜艇更是直接干到4吨。特朗普狂砸17亿在格陵兰圈地买矿,结果买回来的稀土98%还得运到中国提纯。这充分说明,中国在稀土提纯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是全球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
中国稀土王牌之所以坚不可摧,不仅在于丰富的资源储量和强大的加工能力,更在于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完整的产业链优势。面对法日等国的挑战,中国稀土产业应继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产业升级。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引导全球稀土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在这场价值万亿的资源博弈中,中国稀土王牌依然闪耀。法日所谓的“去中国化”行动,不过是一场看似热闹却难以成功的闹剧。中国稀土产业凭借深厚的底蕴和强大的实力,必将在全球稀土市场中继续发挥主导作用,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资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