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军被称为抗日铁军,是国军五大主力之首。
74军的番号,最早可追溯至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以第51师及58师合编,在武汉组建了第74军,俞济时任首任军长。
“铁军”之称,绝非虚名。纵观74军的征战历程,从淞沪会战到南京保卫战,从长沙会战到常德会战,再到湘西会战(雪峰山会战),74军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几乎无役不与,且多担任关键性作战任务。
在74军的辉煌战史中,先后有六位将领担任过军长职务。他们分别是俞济时、王耀武、施中诚、张灵甫、邱维达和劳冠英。
其中,名气最大的当属俞济时、王耀武和张灵甫。
第三任军长施中诚较为特殊,既非黄埔嫡系,又非浙江人,但也曾短暂担任74军军长。
至于第五任军长邱维达和第六任军长劳冠英,名气最小。尤其是劳冠英,知道他的人并不多,这也不奇怪,因为劳冠英接手74军的时候,这支部队早已没有了往日的辉煌。
1949年1月,第74军历经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两次覆灭后,在浙江建德进行第二次重建,仍下辖第51师、第57师和第58师,之后又编入暂编第3师、第6师。
在老军长俞济时的推荐下,由劳冠英担任重建后的74军军长。
劳冠英生于1908年,广东合浦(今广西合浦)人,黄埔军校第五期毕业生。

劳冠英
值得一提的是,劳冠英并非74军的创始班底,他是在1938年南浔路战役之前才调到74军58师,担任174旅旅长。
以他一个黄埔五期的资历,能在当时担任旅长,而且还是74军下属的一个旅长,这也可以看出,劳冠英跟俞济时的关系,非同一般。
1939年7月,俞济时调任新五军军长,74军军长一职由副军长王耀武接任。
俞济时离开74军后,为了让王耀武坐稳位置,58师师长冯圣法也被调离,师长一职由陈式正接任。
陈式正毕业于黄埔一期,水平一般,又跟王耀武素有嫌隙,很快就被王耀武排挤出了74军,其58师师长一职由副师长廖龄奇接任。
如此一来,74军除了施中诚、余程万外,属王耀武的资历最老。
施中诚是杂牌军将领出身,没有黄埔背景,不在话下。至于余程万,虽然是黄埔一期出身,但是跟王耀武处的特别好,平素里比较尊重王耀武,而王耀武也私下里称余程万为学长。
即使如此,74军内还是有一个人敢于跟王耀武叫板,此人就是58师师长廖龄奇。

廖龄奇
廖龄奇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期,是74军首任军长俞济时的嫡系。在俞济时担任军长期间,廖龄奇在军中颇受器重,历任旅长、副师长等职,逐步晋升为58师师长。
然而,廖龄奇与继任军长王耀武关系,却颇为微妙。
廖龄奇性格刚硬、直来直去,平素里对王耀武颇有不敬,在军事会议上,常常直抒己见,与王耀武的意见相左。有时,甚至不惜当面争辩,毫不退让。
这种不睦,使得两人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
劳冠英在58师当旅长的时候,倒是跟廖龄奇的关系处的不错。
究其原因,或与俞济时的离任有关。作为俞济时的旧部,在俞济时调离后,劳冠英在74军中的靠山减弱,如果再跟廖龄奇搞不好关系,还怎么在74军内部立足。
1940年,58师副师长的职位空缺,这对于劳冠英而言,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晋升机会。他自忖,担任旅长已有时日,无论从资历还是战功来看,自己都完全有资格更进一步。
于是,劳冠英鼓足勇气,向廖龄奇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希望能够得到师长的支持。
“师座,您看副师长这个位置,能不能向上面推荐一下我?我也好为您分担些压力。”
廖龄奇对劳冠英的请求,并没有表现出任何迟疑。他拍了拍劳冠英的肩膀,笑着说道:
“这事儿不难,58师里,论资历和能力,也没几个人能比得上你。放心,我这就向王军长提。”
但廖龄奇的这一举荐,却产生了适得其反的效果。王耀武接到廖龄奇的推荐后,心中非但没有赞许,反而升起了一股强烈的戒备。他敏锐地察觉到,廖龄奇此举有着更深层的考量。

王耀武
在王耀武看来,廖龄奇平日里就与自己意见相左,如今又力荐劳冠英,莫非是想借此机会,扩大自己在58师的势力范围,甚至将58师打造成一个“独立王国”?若真是如此,那对于自己掌控74军,将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王耀武决定采取行动。他并没有直接驳回廖龄奇的推荐,而是另辟蹊径,向军委会推荐了51师的旅长张灵甫,出任58师副师长。这一招,可谓“一石二鸟”。既避免了与廖龄奇的正面冲突,又达到了向58师“掺沙子”的目的,削弱了廖龄奇的潜在影响力。
张灵甫的到来,让劳冠英的晋升之路彻底中断,心中的失落与不满,可想而知。
据传,劳冠英私下里,曾不止一次地向亲信抱怨,言语中充满了对王耀武的不满:
“这王耀武,也太不讲情面了!我在74军出生入死这么多年,难道还比不上一个外人?”
这些私下的议论,最终还是传到了王耀武的耳中。对于劳冠英的“背后嚼舌根”,王耀武极为震怒。他认为,劳冠英只是个旅长,就敢公然质疑军部的人事任命,简直是“无法无天”。
盛怒之下,王耀武不再隐忍,直接向军委会递交了一份报告,措辞严厉地要求将劳冠英调离74军。
老蒋接到报告后,并没有深究,大笔一挥,便批准了王耀武的请求。劳冠英就这样,黯然离开了74军,被调往浙江,担任了保安第一纵队司令。
劳冠英离开74军后,廖龄奇的日子也不好过,他不光得罪了王耀武,还得罪了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
薛岳起初很看好廖龄奇,有意拉拢,当得知廖龄奇的原配夫人去世,便委托参谋长吴逸志做媒,想将自己的妻妹嫁给他。

面对薛岳的“好意”,廖龄奇一口拒绝,甚至还来了句:我从不搞裙带关系。
这句话说出来,相当于狠狠地打了薛岳一记耳光。薛岳得知后,非常生气,自此对廖龄奇另眼相看,产生厌恶。
1941年8月,日军发动对长沙的第二次大规模进攻,第二次长沙会战爆发。在会战爆发前,廖龄奇因处理个人事务,向军部请假,前往吉安办理结婚事宜,随后返回祁阳老家探亲。
廖龄奇离队期间,58师的指挥职责,由副师长张灵甫暂时代理。接到上级作战命令后,张灵甫率领58师,随同74军的其他两个师,奉命驰援长沙。
获悉战事启动后,廖龄奇立即中断休假,自祁阳启程返回部队。途中,他与58师的部队会合,之后按照上级指令,部队退守醴陵一线,等待进一步的作战部署。
此时,长沙战局已发生显著变化。按照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的战前部署,原驻守新墙河前沿的部队,已先行向长沙东南方向转移。这一部署,导致日军得以快速推进,并最终占领长沙。
长沙失守的消息传到重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对此极为不满,下达严令,要求前线部队务必在规定期限内收复失守的长沙,并指示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陈诚,抽调部队增援,协同第九战区实施反攻。经过两个战区数十万兵力的合力反击,日军被迫放弃长沙,开始向北撤退。

在追击撤退日军的过程中,由于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部的电报通讯被日军破译,中国军队的作战部署和行动计划被日军掌握。日军抓住战机,突然发起反击,给正在追击的第10军、74军等部队造成较大损失。74军下辖的三个师,均有不同程度伤亡,其中以58师的损失最为严重。
长沙会战结束后,蒋介石在重庆主持召开了军事检讨会议,旨在总结会战的经验教训,并追究相关责任。在会议上,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对58师师长廖龄奇在会战期间请假一事提出严厉批评,认为廖龄奇的行为属于“临阵脱逃”。
在会议过程中,作为廖龄奇的直接上级,74军军长王耀武始终未就此事发表任何意见,对薛岳的指控未做任何辩解或说明。
最终,蒋介石在听取了薛岳等人的汇报后,认定廖龄奇“临阵脱逃”的罪名成立,下令将其处决。
事后,蒋介石对此案产生疑问,并安排人员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廖龄奇请假一事属实,但他在获悉战事爆发后,已立即结束休假返回部队,并非擅自脱离职守。调查推翻了先前“临阵脱逃”的结论。
随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按照“抗日阵亡将官”的抚恤标准,对廖龄奇进行了抚恤,并向其家属颁发了“荣哀状”。
分析廖龄奇被处决一事,可以发现其背后存在着复杂的因素。廖龄奇与薛岳、王耀武之间长期积累的矛盾,是导致这一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临阵脱逃”的指控,更像是一种借口。

廖龄奇死后,张灵甫接任58师师长。至此,王耀武完成了对74军主要军事指挥权的掌控。
而此前离开74军的劳冠英,其个人发展也并不顺利。离开74军后,劳冠英的职务晋升长期停滞。直至抗日战争胜利后,他通过与东北行辕主任熊式辉的关系,才得以出任长春铁路警察局局长。
东北解放后,劳冠英逃回南京,担任闲职,而74军此时也在河南永城陈官庄地区被解放军再次歼灭,军长邱维达被俘。
不久,74军再次被重建。作为74军首任军长的俞济时,考虑到劳冠英曾在74军长期任职,对部队情况较为熟悉,认为他是领导重建后74军的合适人选。
一天,俞济时将劳冠英召到自己的办公室。
俞济时开门见山地说:
“冠英啊,你也知道,现在74军的情况很不乐观。但是,这支部队毕竟是我们一手带出来的,不能就这么散了。”
“所以,我想来想去,还是觉得你最合适。你在74军待过,对部队有感情,也有经验。这个担子,恐怕只有你能挑起来了。”
对于俞济时的信任和举荐,劳冠英自然是感激不已。他离开74军已有多时,仕途一直停滞不前。能够再次回到这支曾经战斗过的部队,并担任军长,对他来说,无疑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劳冠英当即表态:
“老长官,您放心!只要您信任我,我一定尽力把74军带好,绝不辜负您的期望!”

俞济时
劳冠英虽然接过了担子,但此时的74军,与昔日相比,已是天壤之别。经历过多次重创和重建,这支部队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战斗力大打折扣,甚至连国民党军队的主力部队都算不上。
重建后的74军,先是隶属于第九编练司令部,后又划归福州绥靖公署第六兵团。从隶属关系的变化,可以看出74军在国民党军队体系中的地位已明显边缘化。
1949年5月,随着解放战争的形势急转直下,国民党军队被迫从大陆全面撤退。74军也跟随败退的浪潮,撤到了福建地区。
在撤退途中,由于大量国民党军队被打散,许多士兵流离失所。劳冠英抓住这个机会,积极收拢溃散的官兵。通过一番努力,他将74军的兵力扩充到了大约1.3万人,其中,收编的散兵就超过了6000人。
兵员数量虽然增加了,但部队的战斗力却并未得到实质性提升。由于长期得不到补给,新收编的士兵素质良莠不齐,而且武器装备严重匮乏。在这1.3万人中,有很大一部分士兵甚至连枪都没有。
面对这一困境,劳冠英心急如焚。恰逢此时,老蒋为了加强对福建地区的防御,亲自飞抵福州督战。劳冠英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决定向老蒋当面汇报74军的困境,争取获得急需的武器装备。
当老蒋来到74军视察时,眼前的景象却让他大为不满。他看到的不是一支纪律严明的军队,而是一群衣衫褴褛、军容不整的士兵,毫无“抗日铁军”的影子。

老蒋脸色铁青,语气严厉地质问道:
“你的部队是怎么搞的?看看这些兵,一个个无精打采,毫无军人素养,这怎么能打仗?”
面对老蒋的斥责,劳冠英连忙上前解释:
“校长,您有所不知,74军自重建以来,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补给。武器弹药严重不足,现在部队里,有一大半的兵都是我沿途收拢的溃兵,很多人连枪都没有啊!”
劳冠英顿了顿,继续恳求道:
“校长,74军现在急需武器弹药,急需军需支援啊!没有枪,没有炮,我们怎么跟解放军打仗啊?”
老蒋原本就对74军的现状不满,此时听了劳冠英的诉苦,更是感到失望和生气。他对74军能否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发挥作用,已经不抱任何希望。
老蒋毫不客气地训斥道:
“部队带成这个样子,你还有脸跟我诉苦?武器装备,不是靠伸手要来的,是靠自己打出来的,你好好反省反省吧!”
说完,老蒋拂袖而去,没有再理会劳冠英。
在老蒋离开后,74军的困境并没有得到任何改变。不久,解放军对福州发起了猛烈进攻。由于实力悬殊,74军被部署在了福州外围,承担次要的防御任务,实际上就是充当“炮灰”。
在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下,缺乏训练和装备的74军一触即溃,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很快就全线崩溃。
劳冠英率领残部,一路向南溃逃,最终退守到了平潭岛。此时的74军,不仅所有的辎重和重武器全部丢失,兵力也锐减至不足4000人。
74军在福州战役中的惨败,彻底激怒了老蒋。他对这支曾经寄予厚望的部队,彻底失去了信心,便下令撤销了74军的番号,将剩余的部队残部并入李天霞的第73军。

李天霞
至此,74军这支曾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写下过辉煌篇章的部队,正式宣告终结,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随着74军番号的取消,劳冠英也在74军结束了他的戎马生涯。之后,他随同第73军撤退到了台湾。
抵达台湾不久,劳冠英非但没有得到任何职务上的安排,反而被送上了军事法庭,接受审判。对他的指控,主要是他在大陆期间,指挥74军作战不力,导致部队溃败,并丢失了大量武器装备。
经过军事法庭的审理,认为74军在大陆的失败,主要原因在于整体战局的颓势,以及国民党军队的整体溃败,并非劳冠英一人之过,因此判决对其“酌情发落”。
尽管逃脱了牢狱之灾,但劳冠英的军旅生涯也就此终结。他被剥夺了所有职务,成了普通的平民。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劳冠英倍感失落和无奈。为了谋求生路,他想到了自己的老长官俞济时。毕竟,俞济时曾是74军的首任军长,对劳冠英也有过提携之恩。
在一个阴沉的下午,劳冠英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了俞济时的住处。
俞济时抬头看了看劳冠英,脸上没有了往日的和蔼,反而带着几分愠怒。
“都怪你不争气,74军那可是我和王耀武一手带出来的部队,当年是何等的威风!可到了你手里呢?打成什么样子了?”
面对俞济时的责备,劳冠英低下了头,不敢辩解。

俞济时越说越生气,声音也提高了许多:
“你看看你,把一支好好的部队,带得番号都被撤销了。你真是太让我失望了,太给74军丢人了!”
俞济时挥了挥手,示意劳冠英离开。
劳冠英本想再争取一下,但看到俞济时决绝的态度,也只能默默地退了出去。
老长官的拒绝,让劳冠英彻底陷入了绝望。为了维持生计,养活一大家子人,他不得不另谋出路。
经过一番思量,劳冠英决定开一家杂货店。他用自己仅有的一点积蓄,租下了一个小小的店面。
从此,劳冠英告别了军界,成为了一名普通的杂货店老板。他每天起早贪黑,辛勤劳作,努力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
在劳冠英的悉心经营下,杂货店的生意还算过得去。虽然生活清苦,但他凭借着自己的双手,养育了11个子女,使他们都得以健康成长。
1977年,劳冠英在台湾病逝,享年6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