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商务部长:数百万工人将拧着小螺丝造iPhone,美国制造是否能成?

李孟卧看数码行 2025-04-09 16:49:06

美商务部长:数百万工人将拧着小螺丝造iPhone,如何看待?在当天“与玛格丽特·布伦南一起面对国家”的节目中,当被问及“美国再工业化,将公司带回美国”的计划时,卢特尼克表示,“我们需要制造药物,我们需要制造半导体,我们需要造船,我们需要有钢和铝,我们需要真正建立伟大的美国……美国将建造数万亿美元的工厂,这是巨大的 GDP。”他认为“美国工人确实更贵,但也更好……数以百万计的工人将拧着小螺丝钉制造 iPhone,这些产业都会来到美国。”

单从iPhone来看待关税,美国增加了关税,我一直有一个疑惑,那就是iPhone肯定要买贵了!但有报道说,美国公民不干了,因为在美国买iPhone也要买的贵了,这是为什么?

原来iPhone的供应链和生产没有在美国。如果要制造iPhone,就还是需要依赖很多国家,例如中国、印度、越南、巴西等地区的工厂!

那么加征关税,也许就是他们想要实现所谓的“造福美国”的计划,美国的产品在美国生产,带动美国就业,然后再美国内形成内循环!开始他们的“闭关锁国”计划!

那么在美国制造,在美国卖得便宜,的确能实现,那么供应链确定能在美国解决?我觉得目前一些供应链企业离开美国市场可以活,但是只有美国市场可能很难活。

在中国已经形成科技创新,科技强国,华为的崛起也带动了供应产业链稳定的长期的在中国这篇土地上生长下来。现如今很多供应链,不仅仅是华为,还有vivo、OPPO、小米等企业都在用了!

我承认美国在科技和金融的确有优势,有好的研发能力和专利。但他很难成为一个全产业全链路的制造大国,单独依靠美国,很难完成产品的内循环!因为中国制造的很多产品都覆盖在美国的生活当中了,而且在一些重要的政府要员身边也存在着中国制造!

那么美国要实现究竟有多难?我们以iPhone为例来详细聊聊,据彭博供应链分析数据显示,一部iPhone 13包含来自43个国家的2000多个零部件,仅中国就贡献了显示屏、电池、声学器件等核心组件。即便苹果将最后10%的组装环节迁往印度或越南,仍有85%的零部件需要穿越太平洋。

若强行将整个产业链搬回美国,不仅要重建稀土提炼、精密模具等基础设施,更要面对美国工人时薪(28.3美元)与中国工人(4.5美元)的六倍差距。波士顿咨询测算,全美产iPhone售价至少翻倍,这恰与"让美国制造更便宜"的承诺形成辛辣讽刺。

这种产业政策的盲目性更体现在对现代制造业生态的误读。当雷蒙多描绘"数百万工人拧螺丝"的图景时,显然忽视了智能制造时代的生产革命。

深圳龙华的富士康"灯塔工厂"里,AI质检系统每分钟扫描800个零件,机械臂完成97%的组装工序。中国制造业正从"人口红利"转向"工程师红利",2022年新增160万工程类毕业生,是美国(7万)的23倍。这种系统性优势绝非简单关税壁垒可以撼动。

美国政府似乎陷入某种认知困境:既想收割中国供应链的效率红利,又试图通过"小院高墙"策略切割技术关联。但现实是,美国半导体设备制造商应用材料公司35%营收依赖中国市场,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贡献了全球52%的交付量。

这种经济共生关系在汽车产业尤为明显,中国生产的电动车用永磁电机占据全球90%产能,而美国本土至今未能建立完整的稀土加工体系。

历史早已证明,产业链的演进遵循市场规律而非政治意志,就像密西西比河终将汇入墨西哥湾而非倒流落基山脉。美国的再工业化豪赌或许能催生几个样板工厂,但要在21世纪重构"从螺丝钉到操作系统"的全产业链,不啻于要求现代经济重返自给自足的庄园时代。

这场逆全球化的冒险终将揭示:当世界工厂的齿轮早已精密咬合,任何强行的脱钩都不过是徒劳的自我消耗。

所以我们要清晰认知,制造强国的密码不在关税清单里,而在持续四十年的产业链深耕中——那里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工业集群日夜轰鸣,有数百万工程师在图纸与机床间编织未来,这才是全球化时代不可复制的制造传奇。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欢迎关注我“创业者李孟”和我一起交流!

0 阅读:85
评论列表
  • 2025-04-15 12:58

    以前美国就拧螺丝进入强国的,忘本了。

李孟卧看数码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