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的腿…真的能动了!” 2025年1月8日下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康复室里,34岁的小林死死盯着自己缓缓抬起的左腿,泪水瞬间模糊了视线——这个动作,他等了整整两年。就在24小时前,他的大脑和脊髓之间被植入了一枚硬币大小的设备,而此刻,他已经能够通过“意念”控制双腿。这一幕,被在场医护人员称为“医学史上的奇迹时刻”。

这个奇迹的创造者,是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加福民教授团队。他们全球首创的“三合一”脑脊接口技术,通过4小时微创手术植入设备,让瘫痪患者术后24小时恢复运动能力,2周实现自主行走。截至2025年3月,该技术已在华山医院、中山医院完成4例临床试验,所有患者均达到或超过预期康复效果。

当埃隆·马斯克的Neuralink还在用猴子演示“意念打字”时,中国科学家选择了一条更艰难但更人性化的道路——不靠机械义肢替代瘫痪肢体,而是让人重新掌控自己的身体。
“传统脑机接口就像给电脑外接U盘,而我们是在修复电脑主板。”加福民教授如此比喻。他的团队通过微创手术,在患者颅骨和腰椎分别植入两枚直径1毫米的电极,构建大脑与脊髓间的“神经桥”。当患者试图抬腿时,电极捕捉运动皮层的脑电信号,经人工智能实时解码后,精准刺激脊髓神经根,激活下肢肌肉。

这项技术的关键突破在于三个“全球首次”:
1. 手术效率: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2023年的类似研究需分两次开颅手术(间隔2年),而复旦方案4小时同步完成脑-脊髓植入;
2. 设备集成度:将信号采集、解码、刺激三大模块集成于硬币大小的可充电设备,避免马斯克方案所需的颅骨外置装置;
3. 治疗效果:瑞士团队患者术后6个月才出现神经重塑,而中国首例患者小林术后14天即实现独立行走。

“如果解码延迟超过300毫秒,患者就可能摔倒。”团队算法工程师王博士透露,他们开发的轻量级神经网络模型,能在植入设备的低算力芯片上,将脑电信号解码速度压缩至150毫秒以内,准确率达92.3%。
为实现这一目标,团队构建了全球最大的脊髓损伤患者运动意图数据库,包含超过10万小时的脑电-肌电关联数据。AI不仅学习健康人的运动模式,更针对每位患者的损伤位置定制解码策略。例如小林因胸椎损伤无法控制腹部肌肉,算法就自动屏蔽相关噪声信号,专注解析下肢控制指令。
更精妙的是“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术前,医生会在计算机上构建患者脊髓的3D模型,模拟不同电刺激参数下的神经激活效果,筛选出最优方案。这使术中调试时间从传统方法的数周缩短至2小时。

“当患者能用意念控制身体,谁来保护他们的思维隐私?”在华山医院举行的技术伦理听证会上,法学专家李教授的质疑引发热议。对此,研发团队给出了三重保障:
1. 设备仅采集运动皮层信号,不触及记忆、情感等敏感脑区;
2. 数据加密后本地存储,不连接互联网;
3. 患者可随时通过体内开关切断信号传输。
另一个争议焦点在于技术公平性。目前单台设备成本约50万元,虽远低于瑞士方案的200万元,但仍非普通家庭能承受。加福民教授回应:“我们正与医保部门协商,未来有望纳入大病保险。同时针对轻症患者开发的非植入式设备,成本可降至5万元以下。”
未来已来:2025年底或迎首款国产脑脊接口产品据上海市经信委最新披露,加福民团队研发的植入式脑脊接口系统已完成型式检验,预计2025年12月启动多中心临床试验。该产品已通过国家药监局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有望在2027年前上市。
更令人期待的是神经重塑研究进展。4例患者中有3例在术后3个月出现自发神经再生迹象,团队计划在2026年启动“设备移除”临床试验。如果成功,意味着患者最终能摆脱植入物,真正实现生物学意义上的康复。
互动问答:关于脑脊接口的五大疑惑
Q:这项技术能治疗渐冻症吗?
A:当前适应症为外伤性脊髓损伤,渐冻症涉及运动神经元退化,团队正在开展动物实验,预计2026年公布初步成果。
Q:植入设备需要更换电池吗?
A:设备支持无线充电,患者每天佩戴专用腰带1小时即可续航24小时。
Q:手术后能跑步吗?
A:目前患者最大运动强度为慢走,2025年新版算法将支持上下楼梯,跑步功能需进一步突破神经信号解析精度。
如果这项技术普及,你认为应该优先用于医疗康复,还是拓展至健康人的机能增强?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观点。
(本文患者案例均经脱敏处理,临床试验批件号:SH2024-0217,数据来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