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底抽薪!俄罗斯能不能掐断西方援助通道?臣妾做不到啊!

静谧时光收藏家 2025-01-21 23:24:48

编者按:有网友曾留言称,俄罗斯在俄乌战场中必败,理由是二战时期美国站在苏联一边,苏联靠美援打赢了德国,而今天美国及其领导的西方世界站在乌克兰背后,仅凭西方的强大实力就已经让乌克兰立于不败之地。这话听起来没毛病啊,乌克兰能撑到今天西方援助功不可没。那么,俄罗斯能否切断西方援助通道,来一招釜底抽薪呢?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在阅读精彩内容之前,还请各位给本号加注星标,以免错过更新推送,谢谢!

提笔写作本文的初衷其实是想写篇影评的,近日观看了挪威新出品的战争影片《护航》,讲述了二战时期一艘挪威货船经北极航线前往苏联的惊险历程。一路上这艘船目睹了潜艇的猖獗、水雷的恐怖和轰炸机的致命空袭,船员之间也经历了恐慌、胆怯、分歧和信任危机。这些磨难中的任何一项都可能让这艘船葬身冰海,但全体船员团结一致,共同战胜了恐惧,冲破重重险阻,驶向胜利的彼岸。整部影片虽然情节简单,人物关系也不复杂,但细节考究,情感真实,战斗场面也紧张刺激,实属反映二战北极护航战的佳作,值得观赏。

■影片《护航》中货船遭遇德军Ju88轰炸机空袭(上),仅凭1门20毫米厄利孔机关炮顽强抵抗(下)。

影片《护航》的背景是1942年6月的PQ-17护航船队之战,这支由冰岛启航的船队由34艘货船组成,并得到强有力的护航,但由于英国海军高层判断失误,在中途下令撤回护航舰艇,解散船队,由各船自行前往目的地,结果在德国海空军的轮番攻击和恶劣海况的双重打击下损失惨重,23艘货船沉没,仅11艘船抵达苏联港口。德军之所以拼尽全力截击船队,因为PQ-17以及其他航行于北极航线的船队运载着西方援助苏联的武器装备和大量物资,它们将极大缓解苏联的物资紧张状况,增强苏军抗击德军进攻的能力,进而对东线战场的交战进程产生关键影响,对于德国人而言切断这条海上动脉意义重大。

■表现PQ-17护航战的画作,船队遭遇德军轰炸机的低空轰炸。

由北极护航战,笔者联想到如今的俄乌战争。正如西方军援有力支持了苏联的对德作战,乌克兰能够在与俄罗斯的对抗中支撑至今,西方军援同样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乌克兰极度依赖西方输血续命,一旦援助断绝,不仅乌军将在战场上崩盘,乌克兰能否作为独立国家存续都成问题。所以,俄罗斯与其说与乌克兰交战,不如说是与西方进行一场间接战争。

■在2024年5月,在莫斯科“北约装备展”上公开展示的被击毁的美制M1A2主战坦克残骸,这个展览从侧面反映了西方援助的落实很到位。

从今年5月俄罗斯胜利日举办的“北约装备展”,到8月间F-16战斗机正式交付乌克兰,再到正在进行的库尔斯克战役中俄军缴获的大量北约制式装备,不难看出西方做出的援助承诺或早或迟都得到了落实。鉴于这种现状,如果俄罗斯切断了西方援助进入乌克兰的通道,岂不是会起到“釜底抽薪”的效果,大大增加获胜的概率?然而,无论从历史经验考察,还是从现实能力出发,俄罗斯只能悲号一声:臣妾做不到啊!

■断绝西方援助通道,对此俄罗斯的表情包是这样的。

二战援苏路路畅通

1941年3月11日,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在白宫的椭圆形办公室内,在《租借法案》的文本上郑重签字,这份二战历史上最重要的法律文件由此生效,其效力足以影响战争进程。根据《租借法案》,美国可以向与德意日轴心国作战的同盟国家提供军事援助,以达成保卫美国的目的。《租借法案》最初是为英国及英联邦国家打造的,1941年4月将中国列入援助范围,6月22日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行动后,苏联也适用于《租借法案》,至二战结束共有38个国家依据《租借法案》获得援助。

■1941年3月11日,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了《租借法案》。

《租借法案》的有效期是从1941年3月11日至1945年9月20日,美国作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向同盟国提供了价值501亿美元的军事援助,折合2023年币值约为6720亿美元,占美国二战期间全部战争支出的17%。在援助物资的分配上,英国及英联邦国家是最大的受益者,获得了314亿美元,苏联其次,为113亿美元,自由法国得到32亿美元,中国获得16亿美元,余下26亿美元由其他盟国分享。

苏联作为《租借法案》的第二大受益国,在1941年6月至9月以用黄金和矿产支付的方式从美国获得援助,从1941年10月开始,由苏联驻美大使马克西姆·李维诺夫同美国方面签署租借协议,免费获得援助物资,这项协议一共签署了四期,应于1945年5月12日截止,但因为苏联参加对日作战,延长至1945年9月20日失效。通过《租借法案》,苏联从美国获得了大量装备物资,包括42.7万辆卡车和吉普车、1.3万辆坦克和装甲车、3.5万辆摩托车、1.14万架飞机、175万吨食品、267万吨燃料以及火车机车、车厢、通信器材、工业原材料等等。此外,英国也向苏联提供了400万吨的战争物资,包括7400架飞机和5200辆坦克。英美总共向苏联运送的援助物资高达1750万吨!

■驾驶美制M4“谢尔曼”坦克的苏联坦克兵,在二战期间苏联通过《租借法案》获得了4100辆M4坦克。

数量如此庞大的物资主要通过三条路线海运抵达苏联:首先是我们熟知的北极航线,由冰岛或英国北部启航,经挪威海、巴伦支海抵达苏联摩尔曼斯克和阿尔汉格尔斯克,再由陆路运往苏联腹地,由此航线运送的物资为396万吨,占比23%;其次是波斯湾航线,由美国东海岸出发绕过好望角抵达波斯湾,再通过伊朗走廊运往苏联,为了打通这条路线,英苏两国于1941年8月联手武装占领了伊朗(详见本号历史文章:《最苦逼中立国:二战伊朗只想做吃瓜群众,却被英苏入侵强拉入伙》),由此路线运送的物资为416万吨,占比27%;再次是太平洋航线,由美国西海岸经阿拉斯加横渡北太平洋抵达苏联远东地区,再通过西伯利亚大铁路运往苏联西部,美国援助苏联的飞机也大多由阿拉斯加飞往苏联远东地区交付,通过太平洋航线运送的物资最多,达824万吨,占比50%。值得一提的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只能由苏联货船往返太平洋航线运送物资,因为苏日之间签署有中立条约。

■盟国对苏援助的运输路线及运输量,其中北极航线最短但也最危险。

在所有航线中,北极航线是最短的一条,但也是最危险的航线,因为靠近德军占领下的挪威,易于遭遇拦截,而且临近北极圈,气候条件极为恶劣,损失也最大。以前文提到的PQ-17之战为例,有3350台车辆、210架飞机、430辆坦克和9.9万吨物资沉入海底,足以装备一个集团军,北极航线因此中断了近两个月。这是德军对于西方援苏行动最成功的一次拦截作战。就单次航运而言,PQ-17确实损失很大,但如果放在整个北极航线运行期间,其实这些损失依然可以接受。盟军在北极航线上共有85艘商船损毁,损失物资约占整体运输量的7%,换而言之,即使在最艰难的北极航线上也有93%的物资顺利抵达目的地,至于波斯湾航线的物资损失率为4%,主要源于德军潜艇在大西洋的攻击,至于太平洋航线的损失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就总量而言,97%的援苏物资都成功交到苏联人手中。

■1942年7月,德军U-255潜艇在袭击了PQ-17船队后返回基地,在潜望镜上悬挂了4面战果旗,表明它击沉了4艘货船。

损失程度如此之低,在于援苏航运的体量和航行区域远远超出德国军事力量实施拦截行动的能力范围。即使在德国海军狼群最猖狂的时期,大西洋两岸的航运也没有彻底中断过。在1942年之后,德国海军的几乎全部主力舰都部署在挪威,并有大量空军战机助战,也不过给北极航线造成7%的损失,至于在欧亚大陆另一端的太平洋航线根本就是鞭长莫及。

援乌通道陆路为主

二战德国未能有效阻止西方对苏援助也在情理之中,毕竟这场战争涵盖全球,苏联又国土广袤,要封锁其外援通道根本不可能。那么,在规模相对较小的俄乌战争中,纸面实力占优的俄罗斯是否能够切断西方的援乌通道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西方援助物资从哪条路线送往乌克兰。从物流运输的角度,乌克兰获取援助物资无非是海陆空三种路径。素来运送大宗物资首选海运,运量大,航线覆盖范围广,就是耗费时间较长,但是由于乌克兰特殊的海陆环境,导致海路运输面临颇多困难。

■任何前往乌克兰的海运航线都要通过狭窄的黑海海峡。

首先,乌克兰能够接收援助的大型港口稀少,在俄乌战争爆发后,乌克兰丧失了克里米亚以东的全部海岸线,而在其控制的海岸线上也仅有敖德萨一座大型港口适合接收援助;其次,航线需要穿过黑海海峡,航道狭窄,通行流量受限,且政治上高度敏感,存在政治阻力。1936年签订的《蒙特勒公约》对各国军舰通过黑海海峡做出严格限定,(详见本号历史文章《俄黑海舰队的最大敌人不是导弹和无人艇,而是一张陈年旧纸!》)虽然理论上商船通行自由,但运输军火的商船身份特殊,是否放行取决于土耳其的态度,这就涉及到复杂的地缘政治利益纠葛,这里请各位回想一下当年土鸡刁难东大拖回废船的案例,自行体会;再次,海运路线易于被俄军封锁,黑海舰队虽然表现拉胯,但潜艇部队战力保持完整,在黑海沿岸设伏布雷,都会对海运线构成威胁,就算海上搞不定,物资总要在港口卸载,通过远程空袭破坏敖德萨港口设施,摧毁物资仓库,这点能力俄军还是有的,而且不止一次干过。

■2022年7月,敖德萨港遭俄军导弹袭击,港口消防队正在灭火。

海路走不通,那就走空中通道。空运的最大优势就是快,运输机的速度超过船舶和陆上交通工具,而且航线基本不受水域和陆地地形的自然阻碍,只要天气条件允许,可以从最短的路线抵达目的地。况且美军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战略空运能力,美国空军装备大中型运输机约300架,宣称可以在4天内通过空运部署一个旅,在5天内部署一个师,在一个月内部署5个师。

■美军C-5“银河”大型运输机可以一次性搭载2辆M1A2主战坦克。

然而,空运的缺点也很明显,首先是难以运送大量的重装备,尤其是坦克装甲车辆和重型火炮,以美国空军运力最强的C-5“银河”运输机为例,其最大载重量为127吨,仅能一次性运输2辆M1A2主战坦克,而美军总共才有36架C-5,所以前述美军的空运能力指标是以运送快速反应轻装部队为前提,而重装部队仍以海运为主。其次,空运对机场设施的要求较高,运输成本也高,虽然美军大型运输机都具备战地机场起降的能力,但是如果要充分发挥其运输能力,当然还是以设施完善的大型机场为宜,而乌克兰境内的此类机场数量有限,也是俄军重点关注的目标,很容易暴露行踪,至于成本高看看航班票价大家都懂的。最后,美军运输机直接运送军火物资进入乌克兰境内,这其实和美军直接参战差不多,出于政治考虑,西方也不便直接走空运为乌克兰运送武器和物资。

■2023年2月,波兰向乌克兰移交援助的豹2主战坦克,注意这些坦克都由平板拖车搭载,显然准备由陆路运往乌克兰。

筛选下来,西方援助乌克兰最稳妥的运输方式就是陆路运输,包括公路和铁路。陆路运输的最大优势是隐蔽性高,欧洲地区路网发达,交通流量庞大,大宗军火物资完全可以化整为零,通过精心伪装,混杂在民用运输当中,隐蔽进入乌克兰境内,让俄军难以分辨。同时陆路运输路线选择多样,卸载存储地点多变,同样便于掩人耳目,而且运输车辆众多,目标识别跟踪的难度都非常大。当然,西方援助物资的物流体系还是由上述三种运输方式综合构成。具体而言,大宗物资和重装备由海运从美国运往欧洲港口,部分急需的物资装备,如炮弹、反坦克导弹、轻型火炮等可由空运运抵驻欧美军或其欧洲盟友的空军基地,运抵欧洲的物资在乌克兰东部邻国,主要是波兰集散,由陆路口岸运往乌克兰。至于欧洲国家的援助,基本走陆路就能解决。

绞杀路网何其难也

通过上述分析,表面看来在切断对手外援通道的问题上,俄罗斯相比二战德国似乎简单不少,至少不用跑到地球另一端去搞破交战,只需破坏乌克兰西部的交通网即可大幅降低,乃至断绝援助物资的流入。然而,看似简单的问题真要解决起来一点都不简单。

■行进在滇缅公路上的美军运输车队,这条援助通道因为日军占领缅甸而中断两年有余。

第二种方式是利用敌后武装或游击队实施大规模的破袭行动,破坏和瘫痪敌军交通网。这一方式的典范战例军迷们都能脱口而出,就是1940年8月八路军发动的“百团大战”,在战役第一阶段,八路军各部对华北地区的日军交通线展开大规模破袭战,导致正太铁路全线瘫痪,北宁铁路、平绥铁路、平汉铁路、津浦铁路也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令华北日军大为震动。这一战术在二战苏德战场上也有成功运用,1944年6月苏军在发动“巴格拉季昂”行动前夕,组织白俄罗斯境内的游击队对德军后方的铁路线和通讯设施实施广泛的破坏行动,有效干扰了德军的备战行动和防御部署,有力配合了苏军的正面进攻。然而,这一方案在如今的俄军那里就是废纸一张,因为在乌克兰西部压根就不存在敌后武装!倒是有少量自称“挺俄游击队”的小团体,可是他们除了夜间纵火烧毁乌军征兵官的汽车以泄私愤外,搞不出什么大名堂。

■“百团大战”期间,华北抗日军民对日军铁路线进行破坏。

第三种方式就是利用空中力量对敌军后方交通网络实施持续的有针对性的打击,破坏道路设施,摧毁交通工具,瘫痪运输系统。这个路数在地球上恐怕没有人比美国空军更熟悉,我们中国人也是不陌生,这不就是朝鲜战场上的“空中绞杀战”吗!早在二战时期,美国空军的前身美国陆军航空队已经在欧洲大陆上不止一次地对德军交通线进行过绞杀。比如1944年6月诺曼底登陆前夕,盟国战术空军部队就派出大量战斗轰炸机和中型轰炸机,对法国北部的铁路网、公路线、桥梁、隧道以及火车和运输车队展开猛烈攻击,以阻挠德军调动部队、集结兵力、转运物资,这一行动还得到法国抵抗组织的积极配合,确实发挥了相应的作用,迟滞了德军后方部队向诺曼底滩头的增援行动。在意大利战场上,盟军在1944年至1945年沿亚平宁半岛向北推进过程中,同样对意大利中北部的交通线展开大规模空袭,试图通过这条空中绞索窒息德军的补给线,逐步瓦解德军的抵抗。当然,空中绞杀战也不是每次都灵验,比如在朝鲜战场上的类似操作就没能打垮志愿军的“钢铁交通线”,到了越南战场上,哪怕是出动B-52实施地毯式轰炸,“胡志明小道”依然川流不息。

■B-52轰炸机及其搭载的炸弹,绝对优势的制空权和充足的物资保障是“空中绞杀战”的前提条件。

实施“空中绞杀战”的前提是要掌握战场制空权,同时拥有数量充足的飞机、飞行员和物资保障。然而,这两个条件俄罗斯空天军一个都不具备。战争打了两年多,俄军飞机除了在乌克兰国境外发射远程导弹,就是在前沿附近丢滑翔炸弹,根本不敢深入乌军纵深,更不用说飞临乌克兰西部,那就是给乌军防空部队送人头。现在,远程导弹是俄军打击乌军纵深目标的主要方式,充其量一次打出100多枚,可是需要打击的交通节点何止这个数字的百倍千倍,更何况饱受西方制裁的俄罗斯军工业还能否维持高产能?近来俄罗斯从伊朗进口弹道导弹的传闻似乎已经说明了问题。所以,空中绞杀战,俄罗斯人真玩不起!

■俄空天军苏-34战斗轰炸机在投掷常规炸弹,该机在俄乌战场上已经损失不少。

结语

切断西方援乌通道,这个“釜底抽薪”的解决方案,对俄罗斯而言看似很美好,但实际上根本无解。俄罗斯人不是没有意识到其中的厉害之处,早在战争爆发之初就宣称任何进入乌克兰的西方武器和物资都是俄军的“合法打击目标”,也确实发生过几次援助物资仓库被俄军精确摧毁的案例,但极为少见,反而是各式北约武器源源不断地出现在前线乌军的手中,足以说明俄军在打击乌军补给系统上的疲软乏力。当然,除了上述方式,俄罗斯还有更加极端的手段,那就是对乌克兰西部乃至波兰、罗马尼亚的援助物资集散地实施战术核打击,不过那不是吹响击败乌克兰的号角,而是敲响了S3赛季的开场锣!

作者有话说:俄军能否切断乌军援助这个想法从俄乌战争爆发之初,就曾经在小编的思绪中闪现后,其实答案很明显,不能,这几乎不用讨论,但是为什么不能?联想到二战时期英美的对苏援助,小编在信马由缰地胡思乱想中写下了这篇文章,如果您觉得说的还有理,就请点个赞,如果觉得荒谬,就当我在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轻点踩好了!捧也好,踩也罢,都感谢您的转评赞!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