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心理学博士告诉你:一旦做到这4点,离摆脱有毒的家庭不远了

秋蝶评娱乐 2025-04-20 03:52:19

文 | 有书京介

心理学上有一种论断:

一个成年人的性格和为人处世方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童年。

如果你看过《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一定会对女主角印象深刻。

松子成年后,勇敢坚定地追逐每一段感情,却受尽背叛和伤害。

究其原因,是松子在童年时期缺少父亲的关爱。

成年后,她将感情中的每一个男人,都视作父亲,借此依靠。

以至于每一段感情,她都掏心掏肺,为爱痴愚,却轻贱自己,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心理学大师阿德勒曾说:

“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响应召唤:从空虚和混乱中找到真实的自我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黑兹尔·马库斯有一个理论:

“每个人都有很多可能的自我,这些自我之间存在优胜劣汰的竞争。选择了某一个可能的自我,其他可能的自我会慢慢消失不见。”

因此,喜欢某一个自我,就要放大它的声音,甚至为它代言,而不是压制它。

郝婷曾有一段不错的婚姻,先生学历很高,工作不错,公公婆婆退休前做企业,经济条件很好。

可是婚后,公公婆婆成为了家里绝对的权威,她要去加班,两位老人会说她挣的钱不多,女人首先应该把家里顾好。

除此以外,他们还对郝婷的消费习惯指手画脚,不经意间流露出对她原生家庭的轻慢。

先生已经习惯于服从父母的权威,遇到矛盾,只会站在老人那一边。

郝婷最终忍无可忍,离开了这段婚姻。

也许你会问,郝婷事后会失落,是不是意味着她后悔了?

并不是,她保护了核心的自我。

郝婷自己也曾解释:后悔的是没能早点做出这个选择。

总是以为自己能够改变,但有些东西始终是改变不了的。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根据理性的利弊做出选择,而仅仅根据那个我们无法舍弃的核心自我做出选择,并以此构建自己的人生。

当我们有一天能够清晰无误地辨认出那个核心自我,才是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脱离旧自我:关系脱离的四个阶段

当一段关系不适合自我的发展,又没法改变时,究竟是忠于关系,还是忠于自我?

我们最终往往会选择后者。

弗洛伊德和荣格是心理学史上两位著名的大师。

荣格曾是弗洛伊德的追随者,弗洛伊德视荣格为自己的接班人,但随着荣格实力的提升,最终二人分道扬镳,甚至反目成仇。

他们的师徒关系,从相遇相知到分崩离析,恰好对应了关系脱离的四个阶段:

阶段一:依附期

荣格追随弗洛伊德时期,曾在日记里写道:

“在他个性的影响下,我把自己的判断放到了一边。

因为无论是智慧还是经验,他都远胜于我。”

从属于依附对象,模仿他、适应他,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但随着自我成长,那些被压抑的部分自我,曾经模模糊糊的感受,会变得越来越清晰。

这时候关系就慢慢进入了下一个阶段。

阶段二:冲突期

随着荣格的成长,他和弗洛伊德之间的芥蒂越来越深。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古怪的行为跟压抑的潜意识、尤其是性本能有关。

荣格则认为潜意识根植于人类的集体文化,远古记忆,而不是性本能。

最开始两个在努力维持关系,将之认为是学术争论。

但在一次激烈的争吵过后,两人彻底决裂,此时来到了第三阶段。

阶段三:决裂期

弗洛伊德规定自己的弟子不许跟荣格来往,他被自己的圈子放逐。

荣格被迫去苏伊士周边的乡下隐居。

弗洛伊德每一次的好消息,对荣格而言,都是一次打击。

荣格虽然脱离了权威的保护,但他也开始认识到:

选择忠于自己,不是为了比弗洛伊德过得好,而是为了成为他自己。

阶段四:自我重建

在与世隔绝中,荣格逐渐摆脱了弗洛伊德的影响。

他适应了关系的脱离,慢慢走出抑郁。

随着一系列重要著作的问世,荣格提出了自己的理论。

随之一起问世的,还有荣格的新自我。

他成立了自己的学术机构,也有了追随者,成为能与弗洛伊德平起平坐的心理学大师。

好的关系,培育者提供保护,是为了让被培育者能够离开。

坏的关系,培育者提供保护,是为了让被培育者无法离开。

踏上新征程:如何进入一段新的亲密关系

小田曾是一位留守儿童,因为得不到妈妈的陪伴,这种分离的经验让他形成了不安全型依恋,影响了自己的恋爱。

前三段恋爱中,每次即将领证时,他都会选择退缩。

被问到第四个女朋友有什么特别之处,他说太太好像能跟他交心,也会跟他分享自己过去的事,他升起一种想要保护好她的欲望。

等到快结婚时,太太提前约好了时间,拉着他去了结婚登记处。

最开始,小田还在忐忑,可过了一阵子,开始享受起家庭生活,并逐渐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

亲密关系,是一场值得的冒险。

选择接受对方的影响,他就会成为你的守护者,而你也会变成他的守护者。

获得新自我:新信念进入更广阔的世界

朋友志华在公司里带一支团队。

有一次老板希望他带领团队去做一个新项目,这让志华陷入矛盾:

这个项目对他而言的确是个机会,但失败的可能性很高,一旦失败,可能会让别人质疑他的能力。

他开始陷入挣扎,痛苦不堪。

直到他读到一本传记中的一句话: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志华突然明白:

就算结果不能确定,努力投入这件事本身就能促进他成长。

所以答案已经很清晰,自己将带领团队全力以赴。

新的信念,可以摆脱害怕失败的包袱,容纳更广阔的操作空间。

如果一个人缺少未来的长度,那至少可以抓住通往当下的深度。

0 阅读:5

秋蝶评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