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有媒体曝光河南一枯井内发现近百具无名遗骸,随即相关信息登上热搜,不知情的人还以为又是什么惊天大案,详细了解后当场泪崩,不单单是因为他们其中年龄最小的还不到十五岁,更是因为在他们的头骨中发现了子弹贯穿伤。
那么,这些遗骸到底从何而来?又为何会被随意丢弃在枯井内?
当下15岁的孩子正是在父母怀中撒娇卖萌的年纪,不用为一日三餐而发愁,还会抱怨学校布置的作业多,玩手机的时间少,却根本不会了解,早在几十年前,同样年纪的孩子已经为了祖国奔赴战场。
事情可以追溯至2010年,襄城学者听闻当地有埋葬士兵的线索,于是花了十几年的时间进行走访调查,但始终无法准确定位尸骨埋藏地点。
原因不难理解,这些事情没有详细的记录,只能通过对一些知情的老人进行询问,可时间太过久远,因此得到信息的准确率并不算太高。
不过只要有一丁点的消息,志愿者们都不会放弃,最终确定这些被集中埋葬在枯井中的遗骸,应该是在三冀庄阻击战中英勇杀敌的阵亡将士。
根据史料记载,这场战役开始于1944年4月30日,“三翼”指的是襄城县库庄乡前冀庄、中冀庄、后冀庄,当时面对的敌人是占领襄城县颍桥镇的日军第三十七师团。
彼时日军正打算向南进犯,于是当地区委领导人带领当地武装和抗日联庄自卫会的游击队员一起配合与来犯日军展开战斗。
战役在三冀西小寨打响,日军在人数和军备上占据优势,可我们的抗日将士靠着不怕牺牲的精神,硬生生和日军从凌晨战斗到了第二天下午五点。
此时我方已经弹药枯竭,只能冒着滚滚的硝烟和横飞的弹片,随时用装满泥土的麻袋填堵被炸塌的寨墙,最后不得不拿上大刀、刺刀、长矛、枪托,甚至是锄头、钉耙等农用工和日军展开肉搏。
抗日军民团结一心,顽强奋战,经过整整一天的时间,打死打伤日伪军数百人,最后逼得日军不得不呼叫附近援军,不但调来了两辆坦克,还有整整三架飞机作为空中支援。
原本就不占优势,日军援兵抵达之后,寨墙最终还是被攻破,之后就是惨绝人寰的杀戮,能够成功突围的,只有寥寥数人而已。
虽然最终阻击失败,但是中国军人的坚韧还是让日军感到胆寒,同时也预示着日军发动的“豫湘桂战役”不会轻易取得成功。
时至今日,我们早已经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曾经那些侵略者早已被我们赶出了家园,但还有很多英勇牺牲的先辈没能被自己的亲人找回。
英雄回家项目做的就是要找到这些“失踪”的阵亡将士,终于在今年2月初,这些将士的遗骸被确定埋葬在村口的一口枯井中。
为国捐躯却未得到妥善安置,这样的消息着实令人痛惜,于是英魂回家项目组联合郑州大学,先后两次对阵亡将士的遗骸进行收敛,除了两个马头和大量的子弹皮带扣之外,整整80多具阵亡将士就这么躺在不见天日的枯井中。
当工作人员下到井底,看着面前的惨状更是泣不成声,因为这些遗憾中,有很多头骨都被子弹贯穿,腿部也有明显断裂,可见当年那场战役到底有多么惨烈。
由于井底的空间有限,因此这些遗骸都是被层层叠加在一起,因此收敛异常困难,而跟随这些遗骸一同出土的陪葬物,竟然是一些未发射的子弹,以及花露水和剑鞘。
好在最终遗骸被成功收殓,工作人员更是用红布进行覆盖,而红布之上又用油菜花进行缅怀,随后这些遗骸将被送入郑州大学实验室,通过骸骨分析和头骨复原技术,来确定亡者身份。
没想到经过专家的初步鉴定,这些阵亡将士中最小的还不满15岁,有的甚至就连第二臼齿还没有萌出,再次让人忍不住泪如雨下。
在这么小的年纪就已经奔赴战场,为的是保卫祖国,保卫身后的家人,更是为后世开太平,这些先辈不应该就这么被人遗忘。
现在就等这些将士的身份被确认完毕,随后会由龙越和平公益中心与当地政府一同努力,为这些先烈修缮一个陵园,不用在待在阴冷潮湿的枯井中。
历史不可忘,当下社会娱乐之风盛行,孩子们张口闭口就是对某个明星的推崇,殊不知能有今天这样的生活,是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
真的很害怕,害怕有一天他们被遗忘,害怕有一天,他们只能被写进历史书,而不是口口相传,没有被刻在国人最深刻的记忆之中。
最后,缅怀!
信息来源:
湖南日报2025-04-01《河南一枯井发现近百名烈士遗骸,年纪最小的不满15岁!多具头骨上有子弹贯穿伤》
潇湘晨报2025-04-01《河南一枯井发现近百具无名抗战将士遗骸,项目负责人:为“三冀阻击战”牺牲的抗日将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