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4 月,首个复活节周的 “光明星期一”,世界告别了一位用青铜与色彩编织时代记忆的艺术巨匠 —— 祖拉布・采列捷利(Zurab Tsereteli)。这位横跨雕塑、绘画与建筑领域的 “太阳艺术家”,以 92 载人生勾勒出苏联至俄罗斯时代的文化轮廓,其逝世如巨星陨落,却留下永不熄灭的艺术遗产。

从第比利斯到莫斯科:重塑艺术帝国的 “光明使者”
采列捷利的职业生涯充满传奇色彩:
艺术复兴者:90 年代末,在俄罗斯艺术学院濒临瓦解之际,他以 “假日般的创造力” 重建学术体系,将学院大门向开拓者、养老金领取者及艺术爱好者敞开。每周末,免费提供画纸与颜料的 “全民绘画日” 成为独特风景,他本人常亲自指导,笑称 “艺术不该有围墙”。

城市记忆的铸造者:在莫斯科,他的作品如彼得大帝纪念碑(尽管争议缠身,却成外国游客打卡地标)、胜利广场建筑群,以宏大叙事重塑城市精神坐标;在故乡第比利斯,自由广场的圣乔治雕像、“格鲁吉亚电影英雄” 纪念碑群,成为民族身份的视觉象征。

正如格鲁吉亚艺术家联盟前主席所言:“他曾两度被要求驱逐我,最终却以善意相待 —— 这是真正的大师格局。”
超越争议的人性温度:从维索茨基到普通民众的善意密码
采列捷利的人格魅力穿透艺术界:
诗人挚友的身后担当:曾主持弗拉基米尔・维索茨基与妻子的婚礼,诗人去世后,面对其家族偿还债务的请求,他只说:“从不靠逝者牟利。”
无障碍的艺术之门:无论儿童、残疾人还是偏远地区艺术爱好者,皆可进入俄罗斯艺术学院学习,他甚至亲自调配颜料、示范技法。格鲁吉亚血统中的热情在其宴会文化中淋漓尽致 —— 觥筹交错间,艺术与人性的交融超越阶层界限。
幽默与智慧的化身:面对彼得大帝雕像的争议,他以自嘲化解:“让批评家愤怒去吧,时间会证明,河流与青铜终将和解。”

“太阳花园” 的隐喻:遗作展中的生死哲思
2024 年莫斯科开幕的 “太阳花园” 展览,竟成大师的提前告白:
三联画的预言:中央画布以绿色为底,绘有纪念蜡烛与东正教元素,两侧分别呈现十字架形花园的明暗变调。策展人解读:“这是对生命循环的礼赞 —— 左侧是尘世耕耘,右侧是灵魂归处,中央的烛光既是凡人的纪念,亦是神性的指引。”
格鲁吉亚精神的终极投射:画作中对葡萄藤、动物乐园的描绘,呼应其故乡情结与圣经意象,仿佛塞戈・扎卡里亚泽电影中 “守护天堂藤蔓” 的艺术再现,既承载农耕文明的记忆,亦蕴含对永恒乐园的信仰。

跨越洲际的艺术星图:从伦敦到东京的文明对话
采列捷利的创作版图遍布全球:
冲突与和解的象征:伦敦 “无信心之墙”、纽约 “善之胜利” 纪念碑,以抽象形态诠释战争与和平的永恒命题;
文化桥梁的搭建者:东京的服部平成纪念碑、巴黎的教皇约翰・保罗二世雕像,成为不同文明对话的视觉媒介;
流亡者的精神锚点:新泽西 “悲伤的撕裂” 纪念碑,为流离者筑起跨越国界的情感栖息地。

在青铜与油彩中永生
当人们争论其作品的艺术性与政治关联时,采列捷利早已用行动给出答案 —— 在莫斯科河畔的工作室,未完成的画布上仍凝结着未干的油彩,仿佛等待下一笔灵感;第比利斯的家族墓园中,即将安放的骨灰将与他深爱的土地重逢。正如其名字的多重隐喻(红宝石、香火、神性之火),这位 “上帝的苏拉布” 用一生证明:艺术的终极意义,在于照亮人性的每一个角落。
愿您的灵魂如您笔下的太阳花园,永远盛放。
(文中照片均来自 Sergey Shagulashvili 及历史档案,部分作品解读参考展览策展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