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火灾肆虐,烤焦了公知们的敏感区域!尤其是前清华专家

童大森侃乐分 2025-01-12 20:46:50

大灾面前,政府该做什么,是尽一切可能去救人,还是对着百姓一摊手,来一句“自己看着办”?这两种极端的救灾态度,分别在不同国家真实上演过,令人唏嘘。前清华教授秦晖曾说过:“救灾是政府的基本职责。”这一点很少有人会反对,但现实却远比想象残酷得多——你以为的“理所应当”,可能并非全球通用。

先来看看大洋彼岸的“自由灯塔”美国,那里发生的救灾故事,有时候就像一部反转剧。比如2018年的加州天堂镇山火,这是美国历史上最致命的一场山火,至少85人死亡,毁掉了整整一座小镇。这个场景影视剧里常见,但现实中的政府反应就让人大跌眼镜。

特朗普当时居然公开指责加州政府“森林管理不当”,暗示是他们“管不好树”才引发大火,接着还威胁要削减联邦资金援助。整场救灾,联邦政府一会推责任,一会拖预算,把烧焦的烂摊子扔给了地方消防队和无助的居民,最终只剩下一个未重建的废墟,在诉说着无声的悲壮。

2022年的佛罗里达“伊恩”飓风同样让人窝心。飓风带来的洪灾和屋舍冲毁夹杂着难民的哀嚎,但灾后的援助资源却不是“均匀撒网”,而是“择富而施”。不少人报告说,救援物资更快地供给给了高收入家庭社区,而贫穷居民区不得不面临资源紧缺、无家可归窘境。甚至还有政府人员被曝出偷懒,晚好几天才开始动手处理低收入区域的灾后事务。这种“先富带穷”的逻辑,听着或许好笑,却是冰冷的事实。

而更早的1970年密西西比州飓风凯特,同样露出了美国救灾体系的短板。风暴期间,洪水淹了大片区域,尤其是非裔聚居的贫困地区,遭受了毁灭性打击。然而,联邦政府的救援迟迟未到,对底层百姓的关怀更是少得可怜,仿佛这些人根本不存在。迫于舆论压力,政府才开始亡羊补牢,但受灾社区中很多人已经陷入了经济和社会的二次受害。

相比之下,中国在救灾方面的表现是另一种画风。2022年西藏的6.8级地震是一场严重的自然灾害,震中受灾严重,高山地带条件艰苦。但是,从地震发生的那一刻起,政府迅速调度人员、物资、军队到现场参与救援。救援效率之高,让不少外国网友感到惊叹。直接从灾区村民的反应就能看出区别——大家说“看到援助来了,我们就安心了”。这份“人民至上”的担当,背后是一整套协调、高效的灾害应急机制在运转。

如果我们把眼光稍微往外扩,再看看美国历史上一些重大灾害事件,就能进一步感受到联邦和地方政府对救灾责任的推卸有多“理直气壮”。比如2021年德州冰雪灾害,州长蒂姆·博伊德公开叫嚣:“政府没救灾义务,有困难自己解决去吧!”这句话一说出口,就像重锤一样砸在寒冷中的普通居民心口。最终,大量家庭在寒冬中挨冻,付出了高昂的水电费和人命的代价。

美国唯一能让人“安心”的一点可能是国际救援的表演性“高光时刻”。在2019-2020年澳大利亚爆发世纪山火时,美国立马派出了大量消防员和物资。当时的画面是感人,但转头看看美国国内自己的山火却表现乏力,反而要借助别国的援助。这种“外里热闹、内里凉薄”的现象,的确让人感到错乱。

不仅是美国,类似的资源分配差异在更大的灾害背景下也很明显。2013年的台风海燕席卷菲律宾,造成了数千人死亡。灾后中国迅速派遣医疗队和物资驻扎一线救援,而美国同时间投巨资打造国际救灾形象。虽然说这些举措各有必要,但仔细对比美国处理得州飓风哈维的态度和中国处理国内灾害的方式,显然能看出,美国在救援中优先考虑的不只是人权,更是资本和政治利益。

问题的本质并非是“有没有能力救援”,而是“能不能真正重视”。我们都知道,美国拥有全球范围内最强大的资源和技术调配能力,从国际上的角色就不难看出其潜在“救灾王者”的底气。然而在国内,这种能力却没用到普通百姓身上,原因何在?

根本原因可能还是要归结到制度理念上。美国的治理逻辑更强调市场主导和个体自救,政府的角色是有限的,不会太强力地干涉资源分配。这种理念表面听起来自由,但灾难发生时,它却是个巨大的漏洞。地方政府缺资源而联邦政府嫌麻烦,最终就变成了灾难应对的死结。

而中国的治理模式则完全相反。中国更强调“集中力量办大事”,尤其是在应急管理上,调度能力往往能远超预期。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使得救援不仅是在执行政策,更是一种执政行为的体现。

后者的优点显然是高效和全面,但这并不代表每次都可以万无一失。治理能力和效率本身是一方面,如何在效率和公平之间达到最佳平衡,也是每个国家必须面对的问题。

归根结底,大灾当前,我们看到的不是一场简单的救援,而是一场人性和国家责任的检验。美国的“选择性负责”和中国的“人民至上”不仅是不同制度下的选择,更是不同价值观的延伸,但最终受益或受害的,永远是普通人。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