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冬,北京中南海发生了一场不同寻常的会面。
那天,开国少将李治,竟然拿着枪直接去见了毛主席,这样做是为了和毛主席要钱。
对此,周总理却大笑着说:“你被刘伯承骗了”
那么,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李治又为何会大胆向毛主席要钱?
1931年2月,在这个充满生机的季节里,红军正在与国民党军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且刚刚赢得了反围剿的胜利。
与此同时,在赣南这片土地上,有一位与毛主席命运交织的人物——李治,正悄然走进了毛主席的视野。
那一天,毛主席带着总医院的院长贺诚一同走进了红军的伤员医院。
在这个简陋的地方,床上躺满了为了革命献身的战士们,而昏暗的光线下,李治正专心致志地为一名伤员包扎伤口。
毛主席走到病床旁,轻声问道:“这位同志,你是新来的吧?我怎么没见过你?”
贺诚站在一旁解释:“主席,这位是李治,他最近刚到医院,担任医生,实际上,他不是新来的,他跟随张辉瓒被俘,现在已投奔了我们。”
李治听到自己的身份被如此直接地揭示,显得有些局促不安。
毕竟,作为曾经的国民党军医,李治心中依旧有些负担,尤其是在革命的队伍中,往往会有人对他的身份心存怀疑。
但毛主席的反应却出乎他的意料,毛主席并没有因为李治曾为敌军服务而显得冷淡,反而笑着握住李治的手。
“哦,原来是你啊,早听说张辉瓒手下有一名高超的医生,今天终于见到了!你能来这里真是太好了,咱们是半个老乡嘛,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啊!”
李治来自江西永新县,毛主席的妻子贺子珍也是来自同一地区,正是这份老乡情使得毛主席在见到李治的第一瞬间便感到亲切和熟悉。
随后,毛主席与李治寒暄了片刻,接着便提到李治的未来:“你看,你这医术不错,既然来了这里就不要有任何负担,咱们红军并不计较你过去的经历,重要的是你愿意为革命献身,医治我们的伤员”。
听到这些话,李治的内心逐渐放松下来,并说自己看到红军是真心为人民而战,所以,自己会用医术为红军伤员们服务。
此后,李治说到做到,他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为红军战士们治疗伤病的工作中。
他不仅通过自己的医术救治了无数伤员,还通过编写医疗培训材料,培养了大量医护人员,为红军医疗体系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这让李治的名声也在红军中迅速传播开来,他所展现出来的医术与革命情怀,更让他赢得了战士们的尊敬和信赖。
1935年春,红军的长征进入了最为艰难的阶段,队伍在崇山峻岭之间跋涉,脚下是泥泞的山路,头顶是寒风,刺得人皮肤生痛。
这个时候,伤员不断增加,恶劣的环境使得每一位战士的身体状况都岌岌可危。
而李治,作为红军的一名医生,始终坚守在队伍的前线,为伤员提供着生命的希望。
在一次行军途中,敌机不断对红军进行轰炸,而红军战士们也没有时间去掩蔽自己,在对抗敌机的过程中,贺子珍不幸被炸伤。
李治此时正在队伍的另一端忙碌,突然听到有人大喊:“贺子珍受伤了!贺子珍受伤了!”
李治的心猛然一颤,顾不得自己的安全,他迅速扑向贺子珍的方向。
眼前的情景让李治的心几乎停跳,贺子珍躺在地上,脸色苍白,四肢无力,伤口处血流不止。
那一刻,李治心里反复闪过一个念头:这么严重的伤情,如何能挽救?
但如果他放弃,那么不仅是贺子珍的生命将结束,这个革命队伍中无数为了信仰而奋战的生命,也将会因此受到影响,因此,李治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迅速开始了急救。
经过数个小时的紧急处理,李治终于稳住了贺子珍的伤势,虽然伤情严重,但她的生命最终被救了回来。
当毛主席得知贺子珍被救活的消息后,马上赶到了现场,他骑着马风尘仆仆赶来,脸上满是关切和激动。
当他见到已经脱离生命危险的贺子珍时,紧紧握住李治的手,眼里泛起了泪花:“李治同志,谢谢你!真的是谢谢你!”
这一幕深深触动了李治的内心,他从未想到,自己一个曾为国民党效力的医生,居然能在这片土地上,成为毛主席、贺子珍以及红军战士们的救命恩人。
新中国成立后的1949年,虽然革命尚未完全结束,但红军所开创的事业已经逐渐步入正轨。
彼时,李治也被调往南京军事学院,担任卫生部部长,开始为国家的医疗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只是,李治到达南京军事学院后的第一印象并不算美好,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军事教育机构,经过长期的战火和缺乏资金的支持,现状堪忧。
学院内的医疗器材匮乏,药品短缺,病房环境简陋,医疗队伍的水平参差不齐。
作为一名曾在战火中救死扶伤的军医,李治深知,这样的环境不仅会影响到士兵的健康,更直接威胁到战斗力的发挥。
于是,他迅速找到了当时的领导——刘伯承将军,向他汇报了南京军事学院卫生部的现状,表达了自己对于学院医疗物资的迫切需求。
可刘伯承当时也面临着财政压力,局势严峻,他看着李治,轻描淡写地说道:“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支持你,李治,你可以去找毛主席,他会理解你的。”
于是,李治踏上了前往北京的路,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向毛主席和周总理请求资金支持。
北京的冬天异常寒冷,李治带着自己的急迫和期望,进入了中南海。
当时,警卫人员发现李治携带着一把枪支,立即上报给毛主席。
令人惊讶的是,毛主席得知此事后并未感到不安,反而笑着说:“别说是带枪了,就是带着刀子也让他进来。”
毛主席的信任,给了李治无尽的温暖,带着这样一份来自最高领导的信任,李治走进了毛主席的办公室。
李治将南京军事学院面临的困境,一五一十地向毛主席和周总理汇报,在旁边静静听着的周总理,突然哈哈大笑。
“你被刘伯承给骗了!他知道你和主席关系好,知道你会来,才让你跑一趟北京,这其实是他想要的钱,不是你。”
周总理的笑声打破了室内的紧张气氛,让李治感到一丝轻松,他也笑着摇了摇头,知道这其中有些许的巧合和幽默。
毛主席听后微笑着回应:“南京军事学院的卫生部门,确实是要大力支持,你说需要多少钱?”李治答道:“大约三千万(旧币)”
毛主席轻轻点了点头,随后又补充道:“三千万不够,我再给你加个零”。
这一刻,李治的心中不仅感受到了一份责任的加重,这份来自毛主席的支持,不仅仅是金钱上的支持,更是一种政治上的肯定和鼓励。
最后,李治带着满满的资金支持和政治信任回到了南京。
南京军事学院的卫生部终于有了足够的资源来改善医疗设施,保障军医队伍的建设,也为新中国培养了大量的军事医学人才。
李治在新的岗位上继续发挥着自己的专长,他不仅为学院争取到了急需的医疗资源,还帮助培训了大量的医护人员,为革命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李治不能死”纸条只是后来,李治在长期的工作压力和艰苦的生活条件下,自己不幸患上了严重的营养不良症。
那段时间,南京的医疗资源依然匮乏,李治虽然早已得到了重要职务,但由于忙于工作,他的身体状况一直没有得到及时的关注和修养。
长时间的身体透支,最终让他陷入了严重的健康危机,而毛主席得知李治的病情后,第一时间表达了关切。
当时毛主席已经知道李治的身体状况,并且要求李治休养,但李治不愿意放下工作,他知道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对新中国的建设至关重要。
于是,毛主席亲自给李治写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简单却又深刻的话:“李治不能死。”
当时,毛主席的这一纸嘱托迅速传遍了南京军事学院,李治知道,毛主席并非仅仅通过这张纸条表达关心,而是在暗示他:革命队伍中的每一位成员,都是党和国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家不能任由任何一个人的倒下而影响整个事业的发展。
这份“李治不能死”的纸条,成了李治人生中最珍贵的回忆之一。
为了照顾李治,毛主席还命令南京的后勤部门提供他最好的医疗条件,并确保他在养病期间不必为任何后顾之忧而烦恼。
不仅如此,周总理和其他红军领导人也时常探望李治,关心他的健康。
这些日子里,李治时常感动得热泪盈眶,因为他深知,自己的身边并非只有单纯的领导关系,而是革命同志间真实而深沉的友谊。
这份革命情谊,早已超越了血与火的考验,融入到了每一个细小的日常之中,支撑着李治坚持到今天。
之后,李治的身体逐渐康复,但他从未忘记毛主席那张纸条上的话。
他始终铭记,自己不仅是医生,更是革命事业的一份子,无论身处何种困境,他都将不负重托,继续为新中国的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治的身体状况恢复得相当不错,尽管身体依然不如从前,但他依然活跃在医疗领域,为培养新一代的军事医务人才尽心尽力。
1976年,毛主席逝世后,李治常常从文件箱中取出那张纸条,轻轻地抚摸它。
这张纸条,成为了李治一生中最为珍贵的记忆,它不仅是毛主席对他深切关怀的象征,也是他一生追随革命事业、不离不弃的动力源泉。
直到李治去世的那一天,这张纸条依然珍藏在他心底,成为了他与毛主席之间永远不灭的精神纽带。
这张简单的纸条,承载了李治一生的信念与坚持,也见证了一个革命者与党和人民之间不离不弃的革命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