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非洲女孩求助中国大使:自称郑和水手后裔,引发轩然大波

理大评国际 2023-02-08 16:43:04

2004年一个叫姆瓦玛卡·沙里夫的女孩,给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写了一封信,声称她是郑和水手的后裔,也算半个中国人,她想回到遥远的祖国,希望能够提供一些帮助。

信中的内容让大使馆的郭崇立感到诧异,“郑和下西洋”已经是几百年前的事情,中国怎么可能在非洲这片土地上留下血脉?

大使馆的郭崇立虽然心中充满了疑惑,但还是前去这位女孩的住处前去考察。

想一探究竟,这位肯尼亚女孩真的是“郑和下西洋”时留下来的后裔吗?她写这封信,想来中国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

今天就来了解一下,关于这位遗留在肯尼亚中国血脉的故事。

郑和下西洋

在公元1405年的时候,明成祖朱棣积极主动发展与藩国的邦交关系,命令郑和下西洋。

郑和船队从南京开始出发,一直到东非、红海等多个地方,与途经的国家进行贸易往来。

当时的航海技术、船队规模、航程之远、持续时间,都领先于西方国家,被称之为世界航海史的奇迹。

可不幸的是,在郑和第七次下西洋的返程途中,遭遇到了海难。有一只小船,却因为这次海难被搁浅到了帕泰岛上。

当时急切地想要回到祖国的怀抱,可偏偏船只破损,想要修复好,需要一定的时间。手头也没有工具,只能寻求当地居民的帮助。

为了取得他们的信任,还帮助居民铲除了巨蟒。村民们看到这些人非常厉害,还有铁器,就将他们视作无所不能的人。

随着在这里生活的时间更长,这些中国人,将先进农耕技术,传播到了这里。也将随身携带的瓷器拿出来使用。

尽管后来他们已经修复好了船只,但是没有导航技术,想要回去也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后来他们就与当地的女子成亲,生活在了这里。还在原来的村庄上重建了一个新村叫“上家村”,与他们启航时的“上海县”同音。

这些水手们的后裔,被取名为瓦法茂。

随着几百年的传承,后裔人口数量有了一定增长,却没有抵得过一次西方殖民者的侵袭,在他们的压迫下,这里的村民跟水手们的后裔死伤大半,没有剩下多少人。

有些已经与当地的居民经过几代人通婚,早就没有了中国人的特征。

2000年的时候,瓦法茂只剩下四户人家。

而这位名叫姆瓦玛卡·沙里夫的女孩和她的母亲就是其中的一家。

发现与众不同

姆瓦玛卡·沙里夫小的时候,一直生活在帕泰岛上。

随着长大,接触的人也越来越多,她开始发现自己跟别人的与众不同。

沙里夫的长相跟其他孩子不一样,面色偏黄,嘴唇偏薄,头发比较顺滑,不像别的孩子有天生自来卷。

甚至他们的姓氏,也跟岛外的人不一样,在岛上有姓万、谢等,但是岛外其他人的姓氏却是她从来都没有听说的。

带着好奇,她只能去问自己的妈妈,后来从母亲的嘴里才得知,自己是中国人的后裔。

并从家里拿出了一个小瓷碗,那是几百年前祖先流传下来的东西。

看着这个破旧的瓷碗,已经经过多年传承,早就变得裂痕累累,但这的确不是本地才会看到的东西。

沙里夫这才彻底明白自己为什么跟其他的孩子不一样,从此在她的心中就种下了一颗种子,发誓一定要考上中国的大学,去中国看看,回到祖先生活过得地方。

虽然这些话跟身边的同龄人说,他们并不是非常理解,总是会嘲笑她的异想天开,甚至还给她起了一个外号,叫“中国女孩”。

她并不在乎,在她的心中,她就是半个中国人。

心中的梦想牵动着这颗幼小的心灵,使她的学习在班级一直名列前茅。

课余时间,她也会搜集很多关于中国的故事,仔细研究,她才知道自己祖先是郑和下西洋时,一些水手们的后裔。

寻求去中国的办法

后来的几年间,她认识了一位中国饭店的老板,叫赵汗青。

他听了这位女孩子的故事,看着她对于中国如此喜欢,甚至还想要去中国的决心。于是,就留下沙里夫在饭店打工。在打工期间,还教给了她一些简单的拼音和中文汉字。

沙里夫一直很向往中国,在这里还可以学汉语,她非常开心。

有一次妈妈生病,常年工作很辛苦,因为腰疼在当地只能开一些止痛药,治标不治本,加上他们家里经济条件有限,沙里夫只能寻求赵汗青的帮忙。没有想到的是,拿了一些药草,回去熬制,喝了下去,真的对腰疼有一定的缓解。

自此以后,沙里夫对中国的中医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即将高中毕业的她,想尽办法想要去遥远的中国。可去中国需要花费的钱太多,她不好意思让这位中国饭店的老板资助自己学习。

后来就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向驻在肯尼亚的中国大使馆写了这封信。

因为这封信彻底改变了沙里夫的命运。

大使馆了解情况

当时驻守在肯尼亚中国大使馆的郭崇立,在收到这封信件以后,感到诧异。

信上面用不太准确的中文字,写着自己的想法,说她是郑和水手的后裔,也算半个中国人,她想回到遥远的祖国,希望能够提供一些帮助。

尽管郭崇立对沙里夫是郑和水手的后裔感到不可思议,还是带着疑问,前去帕泰岛,找到了这位女孩子。

在看到沙里夫的那一瞬间,他就明白了她所说的话大概是真的,她的长相的确跟中国人有几分相似的地方,跟当时的肯尼亚人有很大的区别。

沙里夫又将先祖留下来的瓷器拿出来给郭崇立看,这些瓷碗经过证实的确是明朝文物。

后来又对这个岛进行了考察,在这个岛上发现了越来越多的瓷器碎片,甚至还有一台纺纱机的残骸。岛上一位年纪55岁的村民还保留着养蚕制丝的习俗,只不过随着岛上人数越来越少,这门手艺将要失传。

这位老人,还给郭崇立讲述,当时非洲部落的酋长给中国水手送长颈鹿的故事,与郑和下西洋的史料,完全对应的上。

郭崇立更加能够确认这里有中国人生活的痕迹,这位肯尼亚的女孩,是中国的后裔。

这一消息传开,在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甚至在肯尼亚与中国两国之间的交流上也进一步加深。

没有想到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跟肯尼亚国家之间还有这样一段渊源。

当时正在拍摄《郑和下西洋》的导演吴建宁亲自来到这里取材,去了沙里夫家里,还发现当地人打捞的古钱币和两个大翁,翁上有龙的图案,再一次确认了沙里夫是后裔的事实。

几个月后经过专家对其基因进行检测,她的确是中国人的后裔。

终于来到中国

在2005年6月份,沙里夫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高中学业。

向大使馆说明自己想要去中国的想法,郭崇立得知她已经毕业,随即就帮助这位女孩办理去往中国的手续。

7月初,就带着18岁的沙里夫乘坐飞机来到南京。

南京市副市长亲自接见了沙里夫,并送给她一件礼物——纱巾。

初次来到南京的她,走在热闹的街头,看到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高楼大厦间车辆不断。她终于实现了当初的梦想来中国看一看。

在第三届中国航海节上,江苏太仓和肯尼亚马林迪市结为友好城市,沙里夫被邀请来参观。她终于来到了祖先曾经出发的地方。

借此机会,沙里夫参观了郑和遗址和纪念郑和下西洋的静海寺。

在静海寺她看到肯尼亚老人口中送给郑和船队长颈鹿的画,激动万分,忍不住当场跪了下来。

曾经在肯尼亚取材的吴建宁也得知她来到了中国,就邀请她来家中做客。

初到中国时,沙里夫母亲非常担心,经常会跟她打电话,但是她表示中国人非常好,对她很照顾,自此之后也就放心了。

随后的几年中,沙里夫在中国开始了漫长的求学路。

中国求学路

沙里夫看过中国繁华后,即将要在这里展开一段漫长的求学道路。中国教育部给她特批了一个肯尼亚到中国公费留学的名额。

当别人问她想要学习什么专业的时候,她依旧不忘初心,表示想学中医。希望通过学习中医可以改善肯尼亚的医疗发展水平,还可以帮妈妈治疗多年以来累积的腰痛。

于是,就在中国先学汉语两年,随后进入南京中医药大学学习中医五年。

在学习阶段还给自己取了一个中文名字,夏瑞馥,这是通过名字音译过来的,后又改名成了郑华。

在学习中医的时候,会有很多专有名词,对于刚来中国没多久的她来说这是最难克服的一件事情之一。可是,她将那些难懂的中医专有名词制作成卡片进行背诵。

经过长年累月的学习,可以很好地听懂中医老师上课所讲的知识。

在中国的求学道路上,收获很多,她不仅学会了一口流利的中文,甚至还掌握了中医技术,毕业后的她取得了硕士学位。

由于沙里夫在学校里学习刻苦,还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博士。

博士毕业以后,有很多知名企业向她抛出了橄榄枝,但是都被她婉拒了。

她表示自己已经完成了当初第一个梦想,来到中国。尽管留在中国会有很好的发展,但是她要去完成另外一个梦想,就是改善肯尼亚地区的医疗水平。

如今,沙里夫早已学业有成回到了肯尼亚,并没有继续留在中国。尽管回到肯尼亚的她,也继续为中肯两国之间的友谊书写着新的篇章,做出新贡献。

0 阅读:7

理大评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