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绝大多数朝代里,高丽都是中原王朝的藩属国。不过,虽然我们能经常看到中国皇帝迎娶高丽妃子,却很少见到中国主动将公主送到高丽进行政治联姻。仅以笔者所见,唯有元朝统治者曾将公主下嫁于高丽国王,这在中韩关系史上可谓绝无仅有的现象。
有史学爱好者表示,元朝皇帝之所以将公主许配给高丽王,目的是为了插足高丽政权。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两国结亲的请求并非元廷提出的,而是高丽王室提出的。不过高丽王之所以迎娶元朝公主,其实是形势所迫。
1231年,蒙古加快了扩张的步伐,蒙古骑兵如蝗虫过境横扫朝鲜半岛,将高丽王赶到了江华岛。在这种情况下,高丽内部又发生了内讧,以至于崔氏灭亡,两名新武臣先后专政,这些武臣对蒙元的态度十分不友好。
正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高丽王元宗身处内忧外患,为了能辖制专政的武臣,他决定臣服于元朝,借此为高丽王室换来靠山。所以,他宁愿俯首称臣,希望元朝皇帝能将公主嫁给自己的儿子。
1270年,元宗千里迢迢地赶往元大都,拜见了忽必烈,希望能替高丽世子求得公主。世子名为谌,这一年已经三十五岁了,早在十年前他便已迎娶了世子妃。
从这里我们能够看出,高丽元宗的请婚是有某种政治目的的,为三十多岁且已婚的儿子提亲,显然已违反常理。对于这一点,当时的元帝忽必烈还是比较清楚的,所以他并没有立即给出回应,只是找借口搪塞而已。
1271年,元宗派遣使者来到元朝,重提求亲之事。没想到,这次的求亲竟十分顺利,忽必烈许诺将小女儿,也就是齐国长公主揭里迷失嫁给世子谌。不过,由于这一年小公主刚刚十三岁,按照蒙古的祖制还没到成婚的年龄,所以婚期被延迟到三年以后。
根据文献的记载,当忠烈王(已继承父位的世子谌)迎娶元朝公主时,开城的百姓弹冠相庆:“没想到打了一百年仗,还能看到太平光景。”显然,对于高丽人来说,高丽王与元朝公主之间的政治婚姻是无比重要的。
有了这一层姻亲关系在,高丽的国统得到了保证。为了将这一传统延续下去,在忠烈王之后的七位国王中,共有五位像先辈一样迎娶了元朝的公主。剩下的两位未曾迎娶大元公主的高丽王,均是因为英年早逝未到婚配年龄才没能娶到中国公主的。
高丽人得到了和平,自然要付出一些代价。
这一时期的高丽政权完全被笼罩在蒙元的阴影下,元朝公主的地位与高丽王等同。这一点,从齐国长公主下嫁若干年后,忽必烈调回了驻留在高丽的监察官这件事上便可见一斑。因为嫁给高丽王的长公主,已能完成监督高丽的使命,所以忽必烈才放心地将人手抽调回中原。
大元与高丽孰强孰弱,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国力上的差距,充分体现在元朝公主在高丽后宫的地位上。以名分来说,哪怕高丽王(如忠烈王)早已结婚有了原配,那也要将原配废黜改立元朝公主为正宫。据文献记载,世子谌与世子妃之间的感情很好,然而在公主嫁入高丽后,原本的世子妃不得不迁到冷宫,且再也无法与高丽王见面。
在等级制度森严的高丽后宫里,元朝公主比高丽王更有发言权。对后宫之中的每个女人,元朝公主都掌握着生杀大权。哪怕是高丽王本人,也不得不迁就于公主的任性。据说,齐国长公主嫁入高丽后蛮横不讲理,动辄对高丽王进行打骂。统治着朝鲜半岛的高丽王,非但不能面有愠色,反倒要百依百顺地讨好公主。
“禁之不得,但涕泣而已”,管又管不住,便只能关起门来流眼泪了。
自古以来,结亲之事大多是相互的,不过,元朝皇帝虽然将公主嫁入高丽,却从未迎娶过高丽王女,这种现象十分耐人寻味。
高丽女子素来以温婉著称,不迎娶高丽王女并非元朝统治者的个人喜好问题。且看元朝的官僚,哪个不以收纳高丽妻妾为荣?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这一切都是因为忽必烈禁止子孙将高丽女子封为后妃,这种做法自然是为了保证子孙血统纯正。当时的高丽人被蒙古人视作汉人,所以与高丽女子所生的子女其血脉无疑是不纯正的。
参考资料:
【《元朝公主下嫁高丽国的背后》、《元朝公主下嫁高丽国王共掌王权》】
奇皇后一己之力搞垮蒙元
到了顺帝这里,果然是为色所迷
棒子的大脸盘子果然遗传的蒙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