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脉秦岭褒斜古道八百里秦川通天府之国

生态陕西 2023-12-01 15:58:54

秦岭是一座山,但不仅仅是一座山。大自然造就了秦岭这座国家中央公园,展示了全球地理奇观,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山水组合——“一山两河”。这“一山”即是秦岭,“两河”即是黄河、长江。大秦岭夹于两大母亲河之间,位于中国地理腹地的山脉,也即中国中央山脉。远古以来,人们沿山间河谷穿越山脉,沟通往来,世代步履,渐成道路。古代的中国人,穿越高山峻岭,冲破重重险阻,在大秦岭中修筑了密集的道路系统——大秦岭古道系统。

大秦岭古道系统呈现出“三纵三横”的大格局。所谓“三纵”,是指南北走向穿越大秦岭的三大古道群;所谓“三横”,是指东西走向,与大秦岭主梁呈平行走向的三大古道群。其中,褒斜道最负盛名。作为古代中国沟通中原与西南地区的交通大动脉,褒斜道推动了历史进程,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维系了黄河、长江两大文明圈之血肉联系。

千年古道贯通川陕

说起栈道,几乎是被今人遗忘的一个词汇了。在工业飞速发展的现代,大型机械为交通赋予了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能力,很少有人关注没什么经济价值的栈道,但在古代,栈道却是关中平原沟通汉中和巴蜀大地的重要依靠。不同历史时期,褒斜、傥骆、子午、荔枝、金牛、米仓、阴平等十余条古栈道在中古古道交通史上担当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特别是褒斜古道,直通八百里秦川,把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中原王朝腹地与沃野千里大天府之国连成一体。

据《读史方舆纪要》载:“褒斜之道夏禹发之,汉始成之,南褒北斜,两岭高峻,中为褒水所经。春秋开凿,秦时已有栈道”。由此可知,褒斜栈道开凿历时已久。相传,夏禹成功治理黄河流域水患后,要去南方治理长江流域的水患,但南方与北方之间为高大秦岭所阻隔,不能通行,禹甚为着急。后探知斜褒二谷可通巴蜀,便沿斜谷西行,凿通白云峡,治水衙岭山,使褒斜二水分流后,便由褒水顺谷而下。禹率众凿开褒水峡谷隘道直越石门而到褒城,从此褒斜二谷相通。

褒斜古道的设计选址、建筑艺术也影响深远。其线路大致选定在高出常年水位二至九米的地方,纵坡随自然河面进行了实用与合理的调整。据现代勘察测量,全线平均纵坡不到百分之一,起伏自然,并富有节奏感。目前还在使用的宝鸡眉县至留坝姜窝子的姜眉路,就依原褒斜道而新修,道路最为平坦,几乎不必翻越高山,即穿越秦岭太白,是西汉高速通车以前汉中去往西安的主干线。除此之外,褒斜古道还兼顾行旅食宿设施,五里一邮,十里一亭,三十里一驿,亭驿建筑相当考究,绵延数百里叫人称奇。唐代天宝十五年,唐玄宗李隆基为躲安史之乱,从这里入蜀逃往四川。可以说,由于有了通行三千余年的褒斜道,才把西北和西南连成一片,促成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

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

“十驿褒斜到处慵,眼前常似接灵踪。江遥旋入旁来水,山豁犹藏向后峰。鸟径恶时应立虎,畬田闲日自烧松。行吟却笑公车役,夜发星驰半不逢。”晚唐著名诗人薛能途经褒斜道,身处崇山峻岭的薛能写下了《褒斜道中》,反映出秦岭的险峻。如今,褒斜道遗留下来的历史遗迹已经成为汉中著名风景区。

在今汉中市汉台区褒城镇(历史上曾设褒城县)一带,即是古褒国的地界。传说,周幽王意欲讨褒国,褒人知悉后,献美女褒姒乞降。《史记·周本纪》中有记载,褒姒不好笑,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至今仍广为流传。唐代诗云:“恃宠娇多得自由,骊山举火戏诸侯。只知一笑倾人国,不觉胡尘满玉楼。”“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的历史故事至今流传甚广。在那个时代,褒姒从褒国去往西周都城的路是否就是褒斜道的前身?考古专家也无法给出确切答案。褒斜道纵贯秦岭,约三分之一路段为栈道,其修建规模之大,沿用时间之长,属全国诸栈道之冠,堪称经典。

褒斜道是沿褒谷、斜谷穿行的一条谷道,全长235公里。由褒城入鸡头关、经青桥驿、马道、姜窝子、柳川、拓梨园、王家楞、白云、太白、五里坡出斜峪关直至眉县。

“五丁开道”的传说,反映了秦惠文王为攻伐蜀地,曾修筑过褒斜道之史实。秦昭襄王时,“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汉武帝曾征发数万人对褒斜栈道进行大规模修筑,使之成为当时连接关中与西南最重要的国道。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家喻户晓的成语典故。公元前206年,刘邦从陈仓突破封锁,平定三秦,东出函谷关,后人总结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著名历史学家严耕望先生认为,刘邦入汉中走子午道,烧了子午栈道,张良返回时又烧了褒斜栈道。历史学者晏波先生认为,从周緤西入蜀汉、张良送至褒中分析,刘邦是从杜南出发,沿秦岭北坡向西,经褒斜道过褒中而入汉中的。

褒斜道石门摩崖石刻

在历史上,褒斜道历经多次修治,也遗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汉明帝修治时开凿了世界上最早的通车隧道——石门。

石门隧道开通后,即将开通过程以文字形式镌刻于山崖之上。随后历代文人墨客在石门两壁和褒河两岸崖壁上,陆续凿刻大量题咏和记事修复褒斜道、石门和山河堰工程摩崖石刻。摩崖中被称为“陕南第一古石”俗称“大开通的《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镌刻于公元66年,记载了当时复通褒斜道开凿石门隧洞之事。

从这些保存完好的石刻中,可以看出我国书法演变的历史轨迹。 “石门摩崖石刻”反映出汉字由小篆到隶书的重要过渡时期,代表了汉字书法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阶段。其中,《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刻石》(亦称《大开通》)最为突出。石铭刻于东汉永平六年(公元63年),铭文记录了汉中太守鄐君受诏承修褒斜道之事,隶书字体,有篆势,浑朴苍劲不可及。在其后东汉建和二年(公元148),汉中太守王升为已故的司隶校尉杨孟文所刻石记功的《石门颂》(全称《汉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从此碑中可以看出这时的书法上承篆隶,下启行草的时代过渡特点。凿刻于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公元509)正月的摩崖石刻《石门铭》(全称《泰山羊祉开复石门铭》),在魏碑中地位极高,被誉为“不食人间烟火”之仙品,对研究魏体书法的形成,亦是一件重要的实物参考资料。

自秦汉对褒斜道进行大规模修筑以来,此道成为南北通衢,人流要冲,在政治军事行动、经济文化交流、民间相互往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千载栈道之旅,产生了以“石门十三品”为代表的众多杰作。1969年石门修水库,因石刻在蓄水线下,汉中市将“石门十三品”完整地切割下。保存于汉中博物馆展出。

如今,站在站在秦岭主峰太白山向北望,隐隐约约能看见褒斜栈道的北口——斜峪关,这条在巍巍秦岭中不起眼的南北栈道,把西北和西南连成一片,促成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记录了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成为了秦岭文化和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

4 阅读:1188

生态陕西

简介:《生态陕西》是中国网·生态中国频道的重要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