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纽约时报》发过一篇文章,题目是《美国为何既误判了阿富汗,又误判了乌克兰》。
大概意思,去年美军从阿富汗撤离时,万没想到,扶持了几年的阿富汗政府垮的这么快,塔利班还没到郊区,总统就卷起细软跑路了;而这次乌克兰,原以为几天就要被推平,却似乎越战越勇,跟俄罗斯打了个难解难分,俄军仿佛陷入泥潭一般。
眼前的胶着让我想起历史上似曾相识的一幕,那是另一场强弱对比悬殊,最终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的战争。
那场战争,一方是日后在二战中战胜德国法西斯、攻克柏林的苏联红军,另一方却是籍籍无名、地少人稀的小国芬兰,说起来,这本应是一场毫无悬念的碾压式战争,但最终的结局却出乎所有人预料。
这就是1939年发生在苏联与芬兰之间的“冬季战争”。
01 “强权是不会同意的。”
说起来一如既往的熟悉,“冬季战争”的起源仍然是:大国纷争,小国遭殃。
芬兰地处北欧,也是圣诞老人的故乡,本想安安静静做个与世无争的中立国,但芬兰最大的问题是,离苏联太近,离西方国家太远,其边境距离苏联的列宁格勒只有30公里。

当时的苏联领导人是刚刚完成“大清洗”、稳固了权力基础的斯大林,他认为,正在崛起的纳粹德国将来有可能借道芬兰进攻苏联。作为防范措施,斯大林要求芬兰给予苏军通行权,以及租借芬兰岛屿修筑军事设施。当然,他慷慨地表示苏联会给芬兰一定的经济回报。
芬兰政府表示很感动——然后拒绝了老大哥的提议。他们不想得罪苏联,但强调芬兰是国际公认的中立国,芬兰不会允许其他国家借道进攻苏联。
可惜斯大林不这样认为,他在写给芬兰总司令曼纳海姆的信中这样说:“我非常理解您想保持中立的心情,但我保证这是不可能的,强权是不会同意的。”
强权即真理。
毕竟,当着英国首相,斯大林同志连教皇都嘲弄过:“丘吉尔先生,你告诉我,教皇他有几个师?”
一开始,芬兰人还觉得很乐观,毕竟,苏联和芬兰早在1934年才刚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这还没几年,苏联不至于因此发起战争,但芬兰人想错了。
慈父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1939年11月,芬兰谈判代表离开莫斯科,斯大林决定对芬兰动手了。
在斯大林看来,教训教训芬兰这个小老弟是件不费吹灰之力的事。1939年的苏联,人口1.7亿,钢铁产量2000万吨,有300多万拥有现代化武器的常备军,数以千计的坦克、飞机,数以万计的大炮。
与庞大的苏联相比,芬兰的军队可谓寒碜。
1939年的芬兰,人口只有370万,而且78%都住在农村。战前,芬兰只有9个步兵团3万多人,后来发布全国总动员令后,才勉强召集起了30多万人。
芬兰军队的装备状况更是寒酸。武器基本靠进口,军中装备五花八门,比如光是手枪就有5种不同规格的子弹;火炮不到500门,还大都是沙俄时代的老旧型号,更麻烦的是炮弹数量严重不足,严格按照战斗条令打的话,一星期就会消耗完。
无论怎么看,对苏联来说,这都将是一场稳操胜券的战争,斯大林相信战争不会超过十六天。
当时苏联军队也普遍洋溢着乐观情绪, 士兵手挽手唱着国歌向芬兰战线挺进,苏联副国防部长指示炮兵,只需准备两周左右的弹药即可,甚至一支苏联军乐队已经做好了开进赫尔辛基的准备。
唯一让芬兰人稍感欣慰的是,战前芬兰修筑了一条被称为“曼纳海姆防线”的防御阵地,虽然不如马奇诺防线那么声名在外,但这条防线充分利用地形,在卡累利阿地峡附近构筑了大量混凝土碉堡和反坦克障碍物,使芬军总算占了一条地利。

还有,虽然人数不多,物资不充足,但芬兰军队的人员素质大都较高。
在寒冷环境中生活习惯了的芬兰人,有着极为丰富的寒地求生经验。芬兰军队虽然是临时召集,但这些人可不是毫无经验,而是大都是后备役或者曾经在国民自卫队中接受过军事训练。
除此之外,还有超过10万名芬兰女性组成了名为洛塔·斯瓦德(Lotta Svärd)的服务队,负责医疗、防空观测等辅助任务。
1939年11月30日清晨,苏军越过边境线,从四个地区同时开始进攻芬兰,仅仅三小时后,苏联空军的炸弹就落到了芬兰首都赫尔辛基。
什么,互不侵犯条约?斯大林同志早就一撕了之。
02 “我们将为我们的家园而战!”
这次战争,苏联调集了列宁格勒军区的4个精锐集团军,共计60万人投入作战。至于指挥重任,斯大林交给了自己最信赖的铁哥们儿伏罗希洛夫元帅。
信心满满的伏罗希洛夫制定了一鼓作气灭亡芬兰的作战方案,在大炮和飞机的掩护下, 气势如虹的苏军发起了排山倒海般的攻击。

第7、8集团军沿着拉多加湖两岸攻击曼纳海姆防线,目标是赫尔辛基,第9集团军居中突击北上,意在阻断来自瑞典的外援,而第14集团军由极圈公路南下,完成对芬兰的包围。
一开始,在苏军强大的攻势下,芬兰军队很快招架不住,8个正规师的建制被打散。12月1日,苏军占领芬兰城市泰里约基,迫不及待地放起了炮仗庆祝,并宣布成立“芬兰民主共和国”,效仿了一把当时日本在中国东北成立的“伪满洲国”。
但很快,战场的形势开始不对了。
与当时的二战其他战场相比,“冬季战争”最大的特点是:冷。芬兰的冬天,日常气温在零下20°左右,下雪时则直降到零下40°,遍布芬兰的针叶林,积雪常有半米多深。这种酷寒的环境,让苏军士兵吃尽了苦头,坦克开不起来,火炮打不响,普通士兵缺乏取暖装备,在冰天雪地中寸步难行。
与此同时,芬兰军队虽然被打散,却没有就此崩溃,而是与从全国各地赶来的民兵一起,集中在曼纳海姆防线附近,依托防御工事,全力抗击苏军进攻。

芬兰机枪阵地
与此时遥远的中国战场相似,芬兰军队采用了简单而有效的战术——游击战。
芬兰人普遍擅长滑雪,芬兰军队经常穿着白色的伪装服,无声无息地在密林中滑行穿梭。他们率先攻击苏军后勤补给部队,以及负责提供热饭热水的厨房车,导致很多苏军官兵只能干啃冻硬的黑面包。
这一战术很成功,倒霉催的苏军第44师师长因败退被斯大林下令处决时,罪名之一便是“损失了五十五个野战厨房”。

被芬兰军队袭击的苏联运输车队
如同今天的俄罗斯低估了乌克兰的抵抗意志,当年的苏联也严重低估了芬兰人的保家卫国的决心。
1939年12月1日,就任芬兰军队最高总司令的曼纳海姆发起总动员:
我很了解你们,我相信你们每一个人都将不辱使命,哪怕是以献出生命作为代价。这场战争不过是我们进行的追求自由的战争的后续,我们将为我们的家园而战!为我们的信念而战!为我们的祖国而战!”
苏军原以为坦克开到之处,芬兰军民就会夹道欢迎,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打进去却发现,芬兰境内全民皆兵。
比如,一个叫塔维拉的芬兰商人组织了一支由面包师、剃头匠、教师、渔夫组成的杂牌军,自告奋勇增援拉多加湖北岸。夜晚,这支杂牌军悄然滑过结冰的湖面,突袭雪地中宿营的苏军,然后迅速撤离,当苏军试图反击时,他们早已消失在雪地密林中不见踪影。
北欧的寒冷密林中,到处都是芬兰人神出鬼没的小分队,这些没完没了的袭击,虽然不致命,但给苏军带来了无穷的麻烦。

滑雪的芬兰军队
致命的是芬兰军队中的狙击手。
由于芬兰军中很多人以前是猎人,枪法很好,因此很多人都有百步穿杨的本事,这里面最负盛名的一个,叫西蒙·海耶。
1905年,西蒙·海耶生于芬兰南部的一个小镇,如果没有战争,他只是一个出色的猎人。冬季战争中,他使用一支没有瞄准镜的莫辛纳甘步枪,在三个多月时间里,狙杀了500多名敌人,成了苏军眼中的白色死神。
当时,苏军想尽办法干掉他,但无论是反狙击手、火炮还是手榴弹都却始终未能得手。直到一场近战中,他被一名狙击手的达姆弹击中,子弹从下颚往上贯穿他的左脑。
但数月之后,海耶奇迹般地复原。这位传奇狙击手后来甚至活到了21世纪,直到2002年才去世。退役后,他回到芬兰的森林,住在退伍军人小镇,过上了养猎犬看雪山的惬意日子。
当有记者前去采访,问及他的狙击技巧时,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多练习!”

西蒙·海耶(1905年12月17日—2002年4月1日),二战时期最致命的狙击手。
03 “我们只是获得了足够埋葬死亡士兵的土地。”
苏军的失利,跟苏联自身的问题也脱不了干系。
斯大林上台后,为了巩固权力开始大搞肃清运动。1934年开始的“大清洗”,5个元帅中有3个被处决,264个师级以上指挥官有220个被处理,大量有指挥经验的军官被清洗,严重削弱了苏联红军的战斗力。
举个例子,1930年代是苏联红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年代,这一时期,包括德国在内的军事强国都在积极发展机械化部队。在苏联,被称为“红色拿破仑”的图哈切夫斯基元帅提出大纵深作战理论,要苏联红军加强空军和机械化部队的建设。

图哈切夫斯基(1893年2月16日—1937年6月11日),苏联最早的五名元帅之一。
这本是符合现代军事发展的正确方向,但大清洗中,图哈切夫斯基含冤而死,他的路线被扔到一边,结果,苏军始终未能形成完整的坦克机械化作战体系。
苏军强攻曼纳海姆防线时,步兵和坦克之间严重脱节。当苏军步兵向前推进时,坦克和火炮没有及时支援,步兵在芬兰军队射击下尸横遍野;而苏军坦克出现时,后方又无步兵掩护,芬兰士兵缺少反坦克武器,但他们用酒瓶和汽油制造了大量被戏称为“莫洛托夫鸡尾酒”的燃烧弹,用来炸毁苏军坦克。
短短4天里,第7集团军便损失了两百多辆坦克,不得不停下攻势。

被芬兰击毁的苏联BT坦克
最倒霉的是中间的第9集团军。两个师的部队被芬兰军队分割包围,补给线被切断,士兵又冻又饿,生个火取个暖都要时刻担心,不知哪里冲出来的芬兰士兵往火堆里扔炸药。
就这样,从12月打到1月,苏军这两个师竟然被芬军全部歼灭。不过更惨的是兄弟部队第8集团军,除了损失了两个师,还顺带赔上了一个坦克旅。
仗打到这份上,真是丢人丢到家了。
这样的战报传来,不用想,斯大林同志雷霆暴怒,苏军一大批高级军官人头落地。斯大林决定将前线总指挥换人,然后大量调集增援部队,人数达到了90万,大炮两千八百多门。
在斯大林只许胜不许败的死命令下,苏军各级指挥官不顾死活地下令攻击芬兰防线,发起一波波人海战术般的冲锋,有时士兵的尸体叠了三四层厚。
在苏军绝对优势面前,坚持了三个多月的芬兰军队也终于扛不住了,弹药消耗殆尽,三月初,曼纳海姆防线失陷,全线告急,芬兰政府不得不求助外交途径解决。
这时的苏联也是有苦说不出,早就想找个台阶下。苏军伤亡惨重不说,眼看春天将至,芬兰境内沼泽遍地,接下来的作战会更麻烦。
1940年3月12日,苏联与芬兰签订合约。根据条约,苏联获得了芬兰10%的领土和1/5的工业产值,还租借了芬兰部分领土作为军事基地。
但苏联的胜利实在算是不折不扣的“惨胜”。
苏联官方一开始的说法,苏军阵亡了4万多人,负伤16万,不过很明显,这个数字太“谦虚”了。按苏联军事历史学家的估计,苏军损失接近20万,伤亡合计70万以上,是芬兰军队伤亡的三倍之多。
战后,一位苏军将领不无悲伤地说:“我们只是获得了足够埋葬死亡士兵的土地。”
04 “芬兰人向我们展示了自由的人们勇气与能力的极限。”
在大战频发的20世纪上半叶,冬季战争并不怎么为人所知,但实际上这场战争影响深远。
人口1亿7000万的苏联大规模入侵人口300多万的芬兰,花了超过三个月的时间,还承受了远较后者高的伤亡,这一结局让当时的许多军事观察家大为惊讶,丘吉尔刻薄地评价:“芬兰在全世界面前暴露了苏联红军的无能。”
当时任苏联红军总参谋部作战部副部长的华西列夫斯基将军后来承认:“芬兰战争是我们的一大耻辱,它败坏了我军在国内外的形象,许多事情都需要作出交待。”
苏军的糟糕表现还助长了日后希特勒入侵苏联的信心。
仅仅一年后,德国撕毁与苏联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苏德战争爆发。而冬季战争将原本中立的芬兰推向了纳粹德国,芬兰军队与和德军联合进攻苏联,以夺回冬季战争中失去的土地。
不过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冬季战争,苏军开始意识到自身存在的巨大弱点。战后,苏军召开最高军事会议检讨对芬作战的经验教训,并随之启动改革,比如释放“大清洗”中被投入劳改营的军官,引入冬季作战装备,培训滑雪部队——这些改革,挽救了后来莫斯科会战苏联被德国打败的结局。
冬季战争也严重损害了苏联的国际形象,从道义上讲,对苏联来说,冬季战争是一场不义之战;而对芬兰来说,则是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开战之初,苏联便被国际联盟开除,在国际上被孤立。
战争爆发后,芬兰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声援和帮助。作为北欧邻居,瑞典派出8000多人的军队,以“志愿军”的名义和芬兰军队并肩作战;瑞典空军还派了12架战斗机和5架轰炸机,别看不多,也占了当时瑞典空军总兵力的1/3。
虽然由于敌我强弱差距太大而战败求和,但芬兰为自己赢得了尊重,得以保持国家的独立和完整,虽败犹荣。半个世纪后,芬兰人还将这场战争拍成了电影,曼纳海姆元帅至今被芬兰人尊为民族英雄,很多城市都有他的雕像。

1989年芬兰电影《苏芬战争》
今天俄乌战争爆发之际,回看这段历史,不免让人感慨唏嘘,冬季战争熟悉的一幕似乎在今天重演。同样是强弱悬殊的两个国家,同样是强者志得意满却高估了自己,弱者岌岌可危却能团结抗敌而令世人刮目相看。
我并不怀疑,俄罗斯最终仍将取得胜利(站在国家利益的角度,我们也不希望俄罗斯惨败),但抛开背后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不谈,仅就战争本身而言,无论当年的芬兰还是今天的乌克兰,都展现了一个小国的顽强与尊严。
强权从来不等于真理。
冬季战争早已尘埃落定,当年的庞大帝国苏联也早已轰然倒塌,但这场影响深远的战争,被芬兰人铭记,却很可能早已被俄国人遗忘。
<全文完>
我是郭大路,坚持有深度的历史写作,公众号: 郭大路的小酒馆。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