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波良读书——《西方哲学史》中的逻辑串联

都市壹时间 2021-07-15 08:51:58

黑格尔曾经说过:“哲学就是哲学史。”

《西方哲学史》中描述的历史,不仅仅是一种哲学历史的陈述,同时也展示着人们对于时代问题的回答,更表明了人类意识发展史中,其逻辑、概念、思维方式的发展。程波良认为,《西方哲学史》与人的一生的成长史有着相似之处,了解西方哲学史,能够更好让人们了解自身意识的成长。

但是在面对从什么角度去研读《西方哲学史》的时候,程波良认为《西方哲学史》是一个“解决问题”的集合。

在远古的时代,以泰利斯、毕达哥斯拉、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阿那克萨戈拉、赫拉克利特等人为首的元素论者,首次超出知性的范畴,对于世界本源展开了思想的旅行。但是古代的先哲们的思想还停留在感性实存上,于是他们问题的聚焦点就仍然放在“最小质点”的争论上,无论是水、火、气还是无定、种子,这都是对世界的具象分析。即便“数”与“努斯”、“罗格斯”的出现赋予当代思维以部分的抽象色彩,但是这些半抽象的概念与感性实存依然息息相关,不可分割。

而到了色诺芬尼的时候,他第一次提出的“理神论”,直接启发了巴门尼德对于“是者”的追寻,而作为系动词的“是者”,首次剥离了感性实存的物质形态,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抽象。

因为“是”作为联系主词和宾词之间的系词,无论主词宾词如何变化,它本身都是不会变的。比如“我是人”,“我是动物”,“我是东西”,无论涉及的命题是否是真假,“是”本身无分真假。

随后,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出现,展现出《西方哲学史》中的千年争端。以与感性实存分割的“理念”,以及存在于事物之中的“形式”区分,以及以抽象的“理念”为真实,和以感性存在的“这一个”为实体的争端。这是开始高度思考的哲学家们,对于世界本体的两大猜测,直接导致了“唯名论”与“实在论”,“经验论”与“唯理论”之间的分割。

本体论的分歧导致了认识论之间的分歧,因为在认识一个事物是否是这样之前,人们首先要辨明自身认识能力的合理性,因此就导致了天赋观念论与感性直观之间的分割。

随后,从康德到黑格尔,人们都努力将两者之间的分歧填平,来弥补认识与本体上无穷的沟壑。但是这个沟壑究竟有没有被填平呢?这个问题其实一直到现在还存在着争论,当摆脱了独断论的迷梦之后,人们却发现,自己所知道的仅有可怜的范畴。

0 阅读:4

都市壹时间

简介:生活中的创意与科技,了解生活中的前沿科技。